吳莎莎 王晨宇 吳紫君
摘 要:春節(jié)作為中國傳統(tǒng)四大節(jié)日之一,是凝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團圓佳節(jié)。中國的新年自唐朝傳入日本后,年節(jié)習俗的交流經(jīng)歷了篩選、改造,最終演變?yōu)榫哂腥毡颈就撂攸c的新年。因此,中日新年既有相似性,又有特殊性。諺語是經(jīng)過歲月沉淀而形成的帶有文化屬性的文字,通過探討中日關(guān)于新年的諺語可以窺見兩國新年民俗文化的聯(lián)系。
關(guān)鍵詞:新年;諺語;民俗文化
一、引言
中國的新年是指從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這段時間。從古代發(fā)源時主要講究辭舊迎新、拜神祭祖、納福祈年,延伸出掃塵、祭灶、守歲、壓歲錢、拜年等習俗。日本的新年稱為“正月”,最初日本和中國一樣也是過舊歷新年,明治維新以后改為過公歷新年,因此日本的新年是從公歷1月1日至1月3日,即“三賀日”。日本新年有大掃除、年夜飯、立門松、初詣等習俗。兩國新年習俗既有交融也各具特色。通過分析中日具有代表性的諺語,可以窺見兩國新年民俗文化的異同之處。
二、中日新年的共同習俗
中日兩國在慶祝新年上有部分相同的習俗,比如,過年關(guān)、吃年糕、盼春雪、送祝福等。辦年貨上也是一樣,中國諺語有“臘月十五上全街”,日本也有“正月買い”的說法,可見中國的新年傳入日本后,被吸收并保留的習俗并不少。
(一)“有錢沒錢,團聚過年”和“盆と正月が一緒に來たよう”
這兩句諺語都體現(xiàn)出新年的重要性。中國的這句諺語樸實地道地表達了老百姓對過年回家與家人團聚的期盼。被賦予特殊意義的春節(jié)在人們心中的厚重感是其他節(jié)日所不能比擬的。
盂蘭盆節(jié)和正月是日本一年中最重要的節(jié)日,所以兩個節(jié)日都十分熱鬧和繁忙。在日本,12月31日相當于中國的除夕,叫做“大晦日”。在除夕當天,人們會完成一次年前大掃除,并在除夕夜里觀看紅白歌會,聆聽新年的撞鐘聲,從而去除煩惱并保佑新年平安。第108響的新年鐘聲響起后,人們就忙著去拜佛祭神,叫做“初詣”,以祈禱當年的平安運勢。
(二)“一夜連雙歲,三更分兩年”和“一年の計は元旦にあり”
這兩句諺語體現(xiàn)出中日新年都具有辭舊迎新的重要意義。中國的這句諺語中的“一夜”指的是除夕夜,“三更”指的是“子時”,“雙歲”和“兩年”都是指“去年和今年”??芍弊g為除夕這晚連著兩個年份,兩個年份是在三更的零點被劃分的。中國古代對時間更替的重視與敏感,在節(jié)日中體現(xiàn)為除夕守歲這一習俗,民間還有諺語“大年三十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日本這句諺語的意思是一年的計劃應該在元旦制定好??梢?,人們認為元旦是新年的開始。同時和中國守歲一樣,日本會在除夕夜吃“年越し蕎麥”,“年越”代表跨越新年,蕎麥面具有易斷的特點,代表和過去有個了結(jié),蕎麥面的長度代表長壽,蕎麥的日語發(fā)音和“旁”相同,寓意“家人在身旁”。
(三)“初七、初八炸年糕”和“朔日ごとに餅は食えぬ”
年糕是中日新年必不可少的食物,豐富的烹飪手法也體現(xiàn)了人們對它的喜愛。在中國,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年年提高。中國南北方有不同烹飪方法,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做法,多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還有片炒、湯煮等做法,味道則甜咸皆有。
日本的這句諺語直譯為不是每月一號都可以吃年糕,它表示不會總有好事。在日本,人們會將年糕和熱的清湯結(jié)合做成“御雑煮”,也叫年糕湯,是一種以麻薯為主再加上各種食材而制成的食物。吃雜煮的習俗是從室町時代末期開始的,過去年糕太貴,人們就用芋頭代替年糕,發(fā)展到現(xiàn)在,還有“鏡開き”的儀式,即將供奉在家中客廳正中位置的“鏡餅”做成年糕湯。
(四)“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和“雪は豊年の瑞”
在比較中日諺語的過程中,往往會發(fā)現(xiàn)意思和傳達內(nèi)涵相同的諺語。首先,中國這句農(nóng)諺指如果八月十五云遮住了月亮,就預示著正月十五會有大雪。正月十五人們有游湖觀燈的習俗,所以會有“雪打燈”的說法,而瑞雪兆豐年,所以來年定會是個豐收年,代表著百姓的淳樸愿望。
日本的《萬葉集·三九二五》中記載著“新年伊始,豐年如雪”。因為水稻的生長需要大量的水,所以正月下雪預示著水稻會生長得好,來年一定會豐收。這句諺語的意思與“瑞雪兆豐年”是一樣的,都寄托了百姓對豐收年的期盼。
(五)“禮到人心暖,無禮討人嫌”和“後からはげる正月言葉”
新年就要有新的開始,人們互送祝福,希望將美好的祝愿傳遞于他人。這句中國諺語中的“禮”指的不是送禮,而是拜年時要注重禮貌。大年初一,人們剛過完除夕,放完鞭炮后,就要去各家拜年了,而拜年時說的都是吉祥話,文雅和氣的新年祝福讓團聚的氛圍更加喜慶。所以中國人過年時很注重語言是否吉利,為來年討一個好彩頭。
日本這句諺語中的“正月言葉”指的是正月里使用的裝腔作勢的語言,意思是故作優(yōu)雅的話很快就會被拆穿。正月里人們說的祝福是為了傳遞美好的祝愿,拉近距離,但在日常生活中,過于虛偽的好話卻少了正月里送祝福的真誠,所以不會被人相信。
三、中日新年的不同習俗
(一)裝飾習俗
通過中日兩國在新年裝飾物上的區(qū)別,可以看出中國新年的裝飾物桃符、燈籠在于驅(qū)鬼辟邪和納福祈愿,而日本新年的繪馬、門松則重視參拜神靈和寄托愿景。
1.中國的習俗
(1)“爆竹一聲除舊 桃符萬戶更新”
爆竹聲中辭去舊歲,千家萬戶換上新春聯(lián),預示氣象更新。由此可以得知新年里人們有放爆竹和貼春聯(lián)的習慣,爆竹在古時用于嚇走神獸“年”,而現(xiàn)代的人們放爆竹不是為了去除鬼魅,更多的是慶祝新年的到來,取“辭舊迎新”之意。桃符最早是指有辟邪作用的刻著門神神荼和郁壘的桃木,現(xiàn)在則指貼于門旁用于寄托美好愿望的春聯(lián)。
(2)“大紅燈籠高高掛”
將紅燈籠掛在門口高處也是一種傳統(tǒng)習俗,紅色在中國文化中代表著喜慶、幸福和光明。人們將大紅燈籠掛在家門口,為新年渲染了濃厚的節(jié)日氣氛,在普天同慶的團圓日里,燈籠的存在為人們的心中增添了暖意。燈籠還可以成為孩子們的提燈,傳達著照亮孩子們錦繡前程的美意。
2.日本的習俗
(1)“猿に絵馬”
因猴子和馬的組合圖案很多,此諺語用來比喻搭配得好,從前日本信仰猴可以守護馬廄,很多繪馬上也畫有猴子牽著馬韁繩的圖案。這里的繪馬和中國的桃符相似,只不過桃符最開始是用來辟邪的,而繪馬是在正月里向神社祈愿或者還愿時用于供奉的東西?,F(xiàn)在人們會在木牌上寫下自己的愿望,供在神前,祈求得到神的庇護。
(2)“門松は冥途の旅の一里塚”
這句諺語來自一休禪師的俳句,本意表達門松是邁向死亡的標記,實際借門松這一意象闡述了現(xiàn)代人迎接新年的矛盾心理。既因迎接新年而感到喜悅,又因時光流逝而感到悲傷。門松由日本傳統(tǒng)的吉祥物松、竹、梅組成,松樹的四季常青為門松帶來了健康長壽的寓意,所以不論是家還是公司門口,都有門松的身影,日本宗教中存在一位“歲德神”的神仙,日語中“松”和“待”同音,因此人們擺門松是為了等待歲德神的降臨包含著“接福”之意。
(二)飲食習俗
在新年期間,中日兩國都會食用各具特色的食物,這些食物表現(xiàn)在諺語中,可以讓人感受到人們慶祝節(jié)日的熱忱,體會到年俗傳遞的幸福感。
1.中國的習俗
(1)“初一餃子初二面”
中國人習慣在大年初一吃餃子、年初二吃面條,其中餃子起源于東漢時期,是醫(yī)圣張仲景首創(chuàng),皮薄餡嫩、味道鮮美的餃子深受百姓的喜愛。據(jù)清朝有關(guān)史料記載:“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笨梢?,從清朝開始餃子就是除夕夜的菜肴,并且最先被稱為“便食”,現(xiàn)在的餃子則是取“更歲交子”中“交子”的諧音,更歲交子是代表辭舊迎新的食物。同時餃子狀如元寶,包餃子就像包住福運,吃餃子則寓意著生活富裕,財源滾滾。
(2)“臘月二十八,把面發(fā)”
“把面發(fā)”指的是發(fā)酵面粉蒸饅頭。根據(jù)漢族民間風俗,到了農(nóng)歷的十二月二十八日這天,就要蒸饅頭了。臘月二十六和二十七準備過年要吃的肉類,到了臘月二十八這天,就該準備面食了。以面食為主的山西人還會將蒸好的饅頭作為拜年禮物送給親友。
2.日本的習俗
(1)“田作りも魚のうち”
這句諺語的本意是像沙丁魚這樣小的魚,也肯定是魚的同類,用來比喻弱小無力的人也是同伴。其中“田作り”是芝麻的別名,這里指沙丁魚干。沙丁魚干是日本正月“御節(jié)料理”的材料之一,御節(jié)料理指的是在正月吃的表示慶賀的料理。其種類繁多,講究少而精,要求既美味又營養(yǎng),最重要的是含有各種美好的寓意,比如,作為米田的一種肥料沙丁魚干象征著土地肥沃、五谷豐登;魚籽數(shù)目多的鯡魚子象征著子孫繁榮;發(fā)音和歡喜相似的海帶卷象征著吉祥如意;顏色與金子相似的栗子象征著財運亨通;形似古代書卷的伊達卷象征著學有所成等。
(2)“河豚は食いたし命は惜しし”
想吃河豚又惜命是比喻想得到快樂和利益,但是害怕后果而猶豫不定。河豚日語發(fā)音和“?!毕嘟?,同時河豚的味道也十分鮮美。因此在新年里,人們買河豚吃既是為了一飽口福,更是為了得到河豚帶來的福氣。
(三)其他習俗
在中日新年里還有一些特別的習俗,比如,中國過小年時人們要祭灶,送灶神,而日本新年還有初夢這一說法。
1.“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上天”
臘月二十三是中國的小年,也是“送灶日”,作糖瓜、祭灶是這一天的主要活動。據(jù)說這天灶神會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每家人的善行和惡行,決定著這家人來年的福禍,因此人們會好好地送走灶神。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人們會給灶神供奉祭品,除雞鴨魚肉外,還有糖瓜,又甜又黏的糖瓜是為了甜住灶神的嘴,讓灶神多說好話,保佑家庭一年的運勢。
2.“一富士二鷹三茄子”
這句諺語其實是日本關(guān)于“初夢”的說法。這里的初夢指的是新年的第一天晚上做的夢,而關(guān)于這些夢,有不同的評判標準,最好的就是夢見富士山,其次是愛鷹山,再次是茄子。富士山是日本最高的山,鷹是指愛鷹山,也叫足高山,而茄子價格貴。所以這三樣的共同點在于“高”。在日本的傳統(tǒng)習俗里,夢到高的東西會有好運,而只要夢到其中一樣就代表會有好運。
四、結(jié)束語
從豐富的年俗活動傳遞的辭舊迎新、親友間的團聚和關(guān)心祝福以及對來年家庭、事業(yè)、健康等方面的期盼,可以看出中日兩國人民對新年的期待與愿景是一致的。中日兩國也有愛“高”的傾向,高高掛的紅燈籠、年年高的年糕還有富士山的高、愛鷹山的高、茄子的價格高,都是中日兩國人民喜歡高的表現(xiàn)。
但也存在不同之處,日本人信仰妖魔鬼怪是多變并可從善的,所以日本在年節(jié)里只祭祀祖先不會驅(qū)鬼辟邪,而中國的新年起源就是為了驅(qū)逐神獸“年”,爆竹、門神、桃符最初的作用也是為了趕走妖魔鬼怪。但新年發(fā)展至今,驅(qū)魔的色彩逐漸淡化,慶祝新年的氛圍日益高漲,紅色在新年也更多代表喜慶而不是驅(qū)逐邪惡。
諺語從民間而來,又在民間流傳,從中日新年的諺語中我們可以得知,日本吸收了不少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保留年夜飯、守歲、拜年等習俗,但又因飲食文化的差異,將新年飲食中加入食用生鮮海味的習慣,不照抄中國吃熟食的年俗;因思想文化差異,沒有引入桃符、門神而自創(chuàng)繪馬;因宗教文化差異,沒有送灶神的說法而有迎歲德神的民俗。總之,我們分析新年諺語,既可以探究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被日本吸收借鑒的狀況,也可以窺見兩國的文化差異所在。(通訊作者:張佳梅)
參考文獻:
[1]西角井正慶.年中行事辭典[M].東京堂出版,1982.
[2]馬興國.中日兩國年節(jié)習俗的變異——以新年與新年為例[J].遼寧大學學報,1995.
[3]內(nèi)藤湖南.日本歷史和日本文化[M].商務印書館,2012.
[4]康書靜.中日傳統(tǒng)節(jié)日對比及教學探究[J].四川師范大學,2015.
[5]王欽.中國民俗文化對日本民間文化符號的影響[J].時代教育,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