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字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傳承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載體。小學低年級是識字教學的起始階段,因此課堂中的識字教學要植根于漢字文化才能更靈動鮮活。教師在漢字教學中不僅要遵循由易到難的學習規(guī)律,以及造字法的順序指導學生分析字理、理解字義,而且要創(chuàng)新識字教學的方法,巧妙聯(lián)系漢字文化,激發(fā)學生識字熱情,在欣賞品味中傳承漢字文化。
【關鍵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文化傳承
【作者簡介】連忠友,高級教師,主要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方面的研究。
【基金項目】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課題“基于漢字文化傳承的識字教學研究”(FJJKXB18—238)
漢字是祖國文化的載體,每個漢字都有著豐富的文化意蘊,漢字教學要與文化傳承相融合,才能讓漢字學習更深刻、更有趣味。漢字教學要從造字方法開始,根據(jù)造字的方法類型歸納整理漢字識記的方法和規(guī)律。教師在教學時要對漢字進行分解,把結構復雜的漢字分解成簡單的偏旁部首以及獨體字,引領學生感悟漢字組成的內涵,讓學生在探究中不斷增強對漢字的熱愛,在欣賞品味中傳承漢字文化。
一、繼承識字傳統(tǒng),挖掘意象見文化
立象以盡意是漢字的主要特征之一。漢字的每個筆畫或部件都是事物具體形態(tài)或狀態(tài)的高度概括。傳統(tǒng)的識字方法是按照造字法的發(fā)展和演變進行識記的,教師在教學時要注重挖掘漢字的意象,重視引導學生視形思象、以象會意,這樣的識字教學才能較好地負載漢字獨特的文化內涵[1]。
1象形入手,活化內涵
象形字是小學生比較喜歡學習的漢字類型,根據(jù)課文插圖和教師的拓展補充,小學生的識記比較牢固。象形字一般沒有特別深刻的內涵,只是人們在造字時感覺這個字與實物比較相似,如人、口、手、舌、耳、目、水、火、木、山、石、田、土等。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這些象形字的演變過程。此外,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出示一些象形字,如鳥、魚、羊、牛、龜、蟲、日、月、云、雨等,讓學生畫一畫它們最初成字的模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畫字”的過程中可以領悟漢字承載的信息。畫圖學漢字較為直觀形象,也比較適合低年級學生。如果小學生初識漢字,就已經(jīng)領會到漢字中蘊含的樂趣,就會激發(fā)他們探究漢字文化的興趣,為今后的漢字學習做好鋪墊。
2指事會意,直覺感知
指事字是指用象征性符號或者在象形字的基礎上添加表示一定意義的符號造出來的字。隨著文字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象形字已不足以表達人們的思想,于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加上一些筆畫,便可以表示更豐富的含義。如“甘”字,古文字是“口”中含“一”,食物含于口中,表示味道甜美。會意字則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組合而成,其意義更加豐富。教師可以用一些會意字的對聯(lián)幫助學生理解會意字,如“此木為柴山山出,因火成煙夕夕多”。不僅會意成字,還可以會意成句。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從已經(jīng)學過的漢字中尋找會意字,如“小土塵,小大尖,人人從,三人眾,木木林,三木森”等,以此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加深對漢字意義的理解,在學習漢字的同時滲透文化的領悟。
3形聲突破,掌握規(guī)律
形聲字是由表示形旁的意義符號和表示聲旁的聲符組合而成,是一種識記規(guī)律較強的漢字。我國漢字中形聲字占80以上,尤其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占的比重較大。因此,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按照“認識概念—找出聯(lián)系—規(guī)律認識—善于總結”這一循序漸進的方式來加強對字的音、形、義之間聯(lián)系的認識,以有效突破教學的重難點[2]。
形聲字的結構類型比較多,教師要教給學生識字的規(guī)律,比如左形右聲(材)、右形左聲(故)、內形外聲(悶)、外形內聲(圓)、上形下聲(字)、下形上聲(架)、形占一角(栽)、聲占一角(旗)等,每種類型給出具體的例子,可以讓學生更直觀明確形與聲的關系。當然,教師的講解只是示范和引導,學生可以根據(jù)這些類型的特點對學過的字進行歸納總結,或者把每節(jié)課學習的新字做好歸類,便于發(fā)現(xiàn)其中的規(guī)律。比如帶草字頭的字大多與草木有關,帶有提手旁的字,大多與人的動作有關,帶有月字旁的字,大多與人的身體有關等。由此,學生可以從中感受漢字的字理字義,體會漢字的文化韻味。
二、創(chuàng)新識字方法,妙解想象悟文化
識字需要不斷重復強化,學習過程比較枯燥,教師要創(chuàng)新識字方法,尋找識字規(guī)律,鏈接漢字文化,化機械為生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漢字。
1誘發(fā)直覺,想象畫面
漢字有著獨特的個性,不同的漢字組合在一起就會“畫風”大變。教師在漢字教學時要啟發(fā)學生的直覺感,想象漢字傳遞出來的立體感。所謂“語言有溫度,文字知冷暖”說的就是文字的表現(xiàn)力。比如“笑”字,教師要引導學生聯(lián)想到各種笑,例如會心微笑、開懷大笑、回眸一笑、眉開眼笑等。再如“笑”字的字形,好像瞇著眼的笑臉。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配上相應的圖畫,或者讓學生描述看到某個字的感受,這樣學生對漢字意義的理解會更深刻,同時對附著在文字上的文化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2拆散部件,組合記憶
拆散部件是化整為零的學習方法,把未知的生字拆開變成已知的獨體字或者部首,經(jīng)過分析字理,了解其意義后,再組合在一起,學生記憶的效果會更好。比如“掰”字,拆開便是“手—分—手”,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做“掰”的動作,一起念出“兩手分開便是掰”,這樣學生便很容易記住“掰”字。再如“劣”字,分解為“少—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這樣記憶:平時用力少,關鍵時刻表現(xiàn)就差,寓意“劣”,而且從這個字的字義里讓學生明白在學習時不能“少力”,不能偷懶。教師在識字教學的同時,順勢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三、拓展識字途徑,體會鑒賞品文化
1觀察環(huán)境,自主識字
教師可以借助學生的日常生活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自主識字的積極性。教師引導學生每天上學、放學路上注意觀察街道兩側商鋪的名字,這些有趣的名字有其特殊的寓意。例如“回頭客餃子樓”,說明餃子很美味,顧客吃過還想再吃,所以就成“回頭客”了。當然,教師在這個識字活動中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避免出現(xiàn)脫離字詞的片面理解。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解析自己的名字,讓他們說出其名字的內涵,學生可以了解更多的“姓名文化”。
2欣賞書法,感受魅力
教師在識字教學時還可以借助書法作品,感受書法魅力,培養(yǎng)學生熱愛漢字的情感。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網(wǎng)絡為學生展示各種書法作品,主要以楷書和行書為主,讓學生在書寫時以美為目標。
另一方面還可以邀請當?shù)赜忻臅业綄W校現(xiàn)場書寫毛筆字,讓學生現(xiàn)場感受大師們揮毫潑墨的灑脫,感悟漢字之美。
漢字意蘊深刻,一個漢字就是一個故事,一個詞語就是一處場景。漢字的學習不是孤立的符號識記,學生只有從漢字的字理走進字義,才能真正認識漢字,感受漢字鮮活的力量,才能激發(fā)對漢字的探究欲望。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學力分析字理,理解字義,讓學生感受漢字文化的魅力,并指導學生運用漢字恰當?shù)乇砬檫_意,提高學生識字、用字能力。
總之,課堂的識字教學具有文化特征性,它既承擔著幫助學生掌握文字工具的功能,也起到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積淀文化知識的作用。教師要從教學的對象——漢字的文化內涵入手,做到音、形、義相結合,創(chuàng)新識字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讓學生了解漢字在演變過程中蘊含的歷史文化,加深對漢字意義的理解。
參考文獻:
[1]孫慧玲.識字方法對傳統(tǒng)的借鑒與發(fā)展:談人教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的識字編排特色[J].中小學教材教學,2003(31):15-16.
[2]王多元.依托漢字文化,提升一年級識字教學的實效性[J].小學教學參考,2020(7):95-96.
(責任編輯:陸順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