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雅·云漢篇》是詩經(jīng)中唯一一篇與古代祈雨雩祭相關的篇目,雖然在詩歌主旨上有“美”、“刺”和“禳旱祈雨”三種說法,但整體上對于詩歌內容的理解并無二致??墒侨绻氈驴疾鞖v代的注疏,不難發(fā)現(xiàn),在對個別字句上的理解上,仍存在較大的差異,值得我們進行研究。
關鍵詞:云漢;《經(jīng)義述聞》
從《經(jīng)義述聞》來看,主要集中在“倬彼云漢”、“靡神不宗”和“則不我虞”三處存在字義上的問題,雖然王念孫、王引之父子提出了傳統(tǒng)注解在這三處存在一定問題,但所給出的例證仍然有限,因而本文圍繞此三處在王氏父子的基礎上略作補充。
在詩中字句進行辨補之前,筆者認為有必要對全詩主旨略加敘述,這樣對字義的理解才能不與全詩主旨相悖。雖然在詩歌主旨上有“美”、“刺”和“禳旱祈雨”三種說法,但筆者認為“美”宣王與“刺”厲王均是基于本文是一篇關于祈雨雩祭的詩文而做出的闡發(fā)。全文對于宣王并無過多描寫,更多的是祭祀者內心面對上天的戰(zhàn)戰(zhàn)兢兢、憂心忡忡與極度虔誠;至于厲王,更沒有說對于造成此次旱災原因的敘述,因而不應將詩歌創(chuàng)作無關“美”、“刺”。清代學者姚際恒和方玉潤都持此說,認為本文是一篇“禳旱文”。
1 “倬彼云漢”句
“倬彼云漢”在古代關鍵對于“倬”字的理解上,但是單單根據(jù)上下文“倬彼云漢,昭回于天”,很難解讀出單字的意思,而全文中也再無對“云漢”的形容,下段也無類似句式以供推究其義。但遍觀《詩經(jīng)》,不難發(fā)現(xiàn)與之類似的句子?!缎⊙拧じμ铩分惺拙錇椤百颈烁μ?,歲取十千。我取其陳,食我農人”與本文句式上類似,這兩句中后面的句意十分明了:打下的糧食非常多,我每年只用取往年的存糧,就足以養(yǎng)活我統(tǒng)治下的百姓??梢酝浦?,第一個短句應該是形容“甫田”廣闊,產(chǎn)出糧食頗多,因而“倬”為大的意思。若帶入到云漢篇,不難想象,祭祀者在求雨之時必定是要向上天祈求,因而一開始當然應仰望天空。面對無情的災難與廣闊的天空,人類難免感慨自身的渺小而發(fā)出感嘆,云漢篇結尾“瞻卬昊天”就是在描寫祭祀者仰望天空的內容。所以從文意上說“倬”應為廣大之意。從文獻上說,“倬彼甫田”在《韓詩外傳》中作“菿彼甫田”?!墩f文解字注》中給出了一定的解釋:“倬,大也。許兼取之曰箸大。韓詩:菿彼甫田。音義同也,假菿為倬也。”[1]
2 “靡神不宗”句
《經(jīng)義述聞》認為:“錢氏《考異》曰:…是‘宗與‘禜通。家大人曰:錢說非也…言‘字之誤,則非聲之通…則失其韻矣?!盵2]錢大昕認為這里的‘宗與‘禜通假,而王氏父子認為這里是誤字。《左傳》有記載:“周大史曰,其當王身乎,若禜之,可移於令尹?!盵3]杜預注《左傳》將“禜”解釋為“禳祭”?!吨芏Y》中也有記載:“掌六祈以同鬼神示,一曰類,二曰造,三曰禬,四曰禜,五曰攻,六曰說。”[4]可見“禜”的確應該是祭祀的一個種類。《禮記》:“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编嵭⑨屩刑岬剑骸白冢援敒椤H,字之誤也…雩禜,水旱壇也?!盵5]可見二字之間的誤用確實是存在的現(xiàn)象,二字并非互通的。《左傳》:“山川之神,則水旱、癘疫之災,于是乎禜之;日月星辰之神,則雪霜、風雨之不時,于是乎禜之?!盵6]可見“禜”應該是一類祭祀的統(tǒng)稱,主要是求晴天或是雨水。成為“雩宗”時,則應單指祈雨雩祭。同時,如果放在原文中,“禜”與句意是不大符合的。“后稷不克,上帝不臨”是說后稷恐怕難救周民,上帝不理受難眾生。反映的是祭祀似乎并沒有達到預想中的結果。而前句“上下奠瘞”是描述陳列好祭祀用的犧牲并埋葬起來。我們知道,除了祭品之外還需要虔誠、尊敬的內心來感動神靈。因而,下一句應該是自述內心十分虔誠。“宗”恰有虔誠之意,《白虎通》:“宗者何,宗有尊也,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盵7]可見,在字義上二字卻有差距,并非應是通假。
3 “則不我虞”句
在各種典籍中“虞”字多作為地名、族名和朝代名稱講,極少數(shù)作為動詞。故對于“虞”字的理解應先從云漢篇原文入手較為有效。在三至五段有與“則不我虞”類似的句式:第三段“昊天上帝,則不我遺”,第四段“群公先正,則不我助”,第五段“群公先正,則不我聞”。先分析第三段句意,上帝高高在上、無所不能,面對我如此虔誠的祭祀,竟然沒有東西賜贈給我。言外之意是上帝未曾降雨;第四段也是在說諸位神靈不肯幫助我;第五段同樣是在傾訴上天沒有聽見我的悲痛呼號。可見這幾句在意思上可能略有不同,但大意上應當是一致的。而且第三段的“昊天上帝,則不我遺”與“昊天上帝,則不我虞”十分類似,前句都是一致的,表意應該是上天沒有作出回應,并未對人間給予幫助??赡軙岢鲑|疑,為何“虞”字不與“遺”字一樣譯為饋贈?這就應該將短句放在整個段落中進行解讀。“昊天上帝,則不我遺”的前句是“周余黎民,靡有孑遺”,意思是周的百姓什么都沒有,因而抱怨上天還不饋贈。而“昊天上帝,則不我虞”的前句是“祈年孔夙,方社不莫”。是在說其他的祭祀都沒有懈怠都是按時進行的,上天為何不幫助我。此外,文獻上雖然對“虞”字助的意思涉及較少,但并不是沒有?!犊滴踝值洹分幸谩恫┭拧罚骸爸?,望也,擇也。”[8]可見確有其義。
綜上,通過對云漢篇略做辨補,不難看出在對于詩文個別字句的解讀上仍存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并且需要更多資料的支持。王氏父子在《經(jīng)義述聞》中的很多結論是正確的,但囿于時代的局限,其引用的資料是較為有限的,需要后人更多的辨補工作進行補充。
參考文獻
[1](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2.370頁
[2](清)王引之撰.經(jīng)義述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395頁
[3]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1653頁
[4](清)孫詒讓撰.十三經(jīng)清人注疏 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1986頁
[5](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1194、1195頁
[6]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1220頁
[7]班固等撰.白虎通.北京:中華書局.1985.217頁
[8]張玉書,陳廷敬撰;王宏源著.康熙字典(增訂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1445頁
作者簡介
李鎵儫(1999-),男,漢族,河南信陽,本科大二,研究方向: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