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新生
摘 要:敦煌一隅之地,地盤即狹,人口也少,既沒有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也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在歷史上曾兩次建國立都。一次是十六國時期的“西涼國”,西涼政權(quán)是歷史上敦煌唯一的一次成為西北割據(jù)政權(quán)的政治中心;另一次是唐末五代初的“西漢金山國”,是被歷史遺忘了的“五代十國”之外的又一國。金山國的建立提高了其在絲綢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
關(guān)鍵詞:敦煌;建都;西涼國;西漢金山國
敦煌一隅之地,地盤即狹,人口也少,既沒有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也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在歷史上曾兩次建國立都。一次是十六國時期的“西涼國”,政權(quán)前后總共經(jīng)歷了22年時間,并被列入史冊;一次是唐末五代初的“西漢金山國”,這一政權(quán)歷史雖短,前后只有9年,但因其作用頗大,歷史不容忘卻。
十六國時期,在今甘肅河西地區(qū)(還包括今青海的河潢一帶)前后有五個涼國政權(quán)割據(jù)稱雄。其中西涼政權(quán)的創(chuàng)建者李暠于東晉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乘中原戰(zhàn)亂之機,為了抵制盧水胡勢力的西來,在眾人的推舉下建立地方政權(quán)“西涼國”,年號“庚子”,定都敦煌,史稱西涼。李暠字玄盛,小字長生,隴西狄道人,生于前涼建興四十年(公元352年),是前將軍李廣的第十六代孫子。西涼政權(quán)的出現(xiàn),應是當時我國北方民族矛盾和民族斗爭在河西地區(qū)的一種反映,這是歷史上敦煌唯一的一次成為西北割據(jù)政權(quán)的政治中心。西涼政權(quán)是一個漢族政權(quán),所以李暠對偏安江左的東晉王朝仍奉表稱臣。
李暠建立西涼政權(quán)后,首先擴大疆域,在原敦煌郡的基礎(chǔ)上又占領(lǐng)了東自建康(今甘肅高臺),西至高昌(今新疆吐魯番一帶),北達伊吾(今哈密),南到鄯州(今青海東南),轄11個郡,約28個縣。另置武威,武興,張掖3個僑置郡(均在今肅北縣境)。李暠志在繼承前涼張氏業(yè)績,以統(tǒng)一河西為己任,為此他遣使通表東晉王朝,表明心跡,并于公元405年遷都酒泉,以逼沮渠北涼。西涼盡管地狹民稀,又時遭強鄰北涼侵擾,處境極為艱難,但在李暠在位期間(公元400-417年),他以“緯世之量”勵精圖治,不僅擊敗了北涼的屢次進犯,而且使境內(nèi)出現(xiàn)了“年谷頻登,百姓樂業(yè)”的升平局面。李暠任用賢能,約束諸子,贏得了士民百姓的擁護和支持。
李暠建立政權(quán)后,開拓疆域,振興文教,深得人心,境內(nèi)文風頗盛,在學術(shù)上做出了突出成就。李暠通曉經(jīng)史,擅長文學繪畫,對武藝、兵法都有很深的造詣,他能詩善賦,其詩賦在敦煌的文獻中占有重要的一頁,曾著有《述志賦》、《槐樹賦》、《大酒容賦》等多篇,但除《述志賦》外,其余都沒有流傳下來。《述志賦》內(nèi)容包括追述少年時的志向,回顧前涼之盛業(yè),概括前涼亡后河西衰弱不振景象,寫作者于危難之際創(chuàng)建西涼之業(yè),抒發(fā)思賢若謁之情,瞻望未來東西奮勇出征的前景。
西涼建初十年(公元417年),李暠病卒,享年六十五歲。李暠死后,其子李歆一反乃父作風,內(nèi)政不修,又輕于用兵,結(jié)果為沮渠蒙遜所敗,歆弟愔據(jù)守敦煌,不久亦遭屠滅。西涼國維持了22年,共3帝代傳,于劉宋文帝永初二年(公元421年)春亡于北涼。唐朝開國皇帝高祖李淵是李暠六世孫,唐朝李氏亦稱李暠為其先祖,唐玄宗李隆基天寶二年(公元753年)追尊李暠為興圣皇帝。
“西漢金山國”是敦煌歷史上一個短暫的王國,是被歷史遺忘了的“五代十國”之外的又一國。新舊《五代史》只有“沙洲,梁開平中有節(jié)度使張奉,自號白衣天子”二十字的記載。張奉即張承奉,他是建立以漢族為主體的沙洲歸義軍政權(quán)的敦煌人張議潮之孫。張承奉天佑三年(公元906年),隨著唐王朝的滅亡以敦煌為都城稱帝,建立“西漢金山國”。西漢金山國,簡稱金山國。西指方位,漢即漢人。“西漢”合稱,意為西部漢人之國?!敖鹕健币嗝鸢吧?,在敦煌西南境(即今甘、青、新三界之處的阿爾金山)。按五行觀念來說,西方屬金,金為白色,所以白衣天子者即“西方天子”的意思。
張承奉建立金山國是在中央政府無力西顧,河西失控的局勢下奮起自振的行動,金山國建立后,仍然奉唐之正朔,終唐之世始終為唐經(jīng)營河西。天佑元年(公元904年)張承奉見唐朝將亡,又應白雀臨沙州的祥瑞,自立為“白衣天子”。天佑三年(公元906年)春,稱“西漢金山國圣文神武帝”,復用“天復”年號,鑄“金山白衣王”印,依唐宰相六部制署置百官。張承奉號稱“繼五涼之中興,擁八州之勝地”,以恢復其祖張議潮十一州版圖為志,與回鶻連年戰(zhàn)爭,后以國力虛耗,無力再戰(zhàn)。后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甘州回鶻大舉進犯,金山國兵敗失利,大約到辛未年(公元911年)七月以后不久,雙方議和,金山國被迫取消“西漢金山國”國號和“白衣天子”之號,改金山國為“燉煌國”,去天子號,改稱王。早在金山國立國之前,張承奉就自稱“金山王”,在建立金山國時,號稱“圣文神武白帝”、“圣文神武天子”、“金山天子”、“金山白衣王”等,到了燉煌國時期,則只稱“圣文神武白王”、“燉煌國天王”。從國主稱號來看,金山國是天子之國,而燉煌國卻是諸侯之國,盡管金山國降格為燉煌國,由于它是金山國的延續(xù),因此一般也將燉煌國的歷史包括在金山國史內(nèi)。甲戌年(公元911年)七月左右,隨著張承奉的下臺,“燉煌國”也就完結(jié)了,張承奉享國9年。
西漢金山國是歸義軍史上承上啟下的時代,他的建立提高了其在絲綢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金山國時期留下了不少文獻,對于研究金山國史,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有了這些文獻,人們不僅可以勾勒出金山國史的脈絡及其重要地位,而且可以了解金山國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大致情況。其中最具文學特色可視為金山國文學代表作的應推《白雀歌》、《龍泉神劍歌》和《沙州百姓一萬人上回鶻天可汗狀》等三件。
《白雀歌》寫于張承奉建立西漢金山國不久,該詩對研究金山國史很有價值,可從中看到金山國立國及立國之初的大致情況。敘述張承奉有白雀之瑞,群臣勸進乃授命于天意,自立為白衣天子,號西漢金山國等內(nèi)容?!洱埲駝Ω琛讽灀P張承奉之龍泉神劍,贊頌他武功蓋世,這是在抗擊甘州回鶻進犯的戰(zhàn)爭中金山國嚴重失利情況下鼓舞朝野上下士氣,以奪取抗擊戰(zhàn)爭最后勝利的長詩,是一篇金山國武功紀盛之作。詩中涉及金山國幾位重要勛臣以及金山國境內(nèi)境外諸多地方,為金山國史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渡持莅傩找蝗f人上回鶻天可汗書》是西漢金山國向甘州回鶻求和的表文,由于戰(zhàn)爭不息生靈涂炭,生產(chǎn)破壞,張承奉無法再跟回鶻戰(zhàn)爭而與回鶻議和,為研究者提供了有關(guān)金山國朝廷內(nèi)部情況的若干消息。
敦煌在歷史上兩次建都,是因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敦煌自古以來是中西交通的樞紐要道,古絲綢之路之咽喉,西邊之鎖鑰,華戎交匯的大都會。敦煌不僅是中原王朝經(jīng)營西域的軍事重鎮(zhèn),而且是管轄西域地區(qū)的政治中心之一。敦煌人杰地靈,從古至今繁衍并傳承著燦爛的文化,必將繼往開來,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