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發(fā)展向好的勢頭促進了與各國的合作交流,市場對口譯的需求越來越大。口譯的任務是確保雙方交際順利進行,表面上它將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實質上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際活動。在譯學領域,國內口譯的發(fā)展深受西方口譯理論的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源于法國的釋意學派。本文從口譯跨文化交際的本質出發(fā),分析釋意理論下的口譯過程的運作模式。
關鍵詞:口譯;釋意學派;跨文化交際;理解;脫離語言外殼;表達
1 引言
口譯是對源語進行一次性的闡釋與表達。人類各民族之間相互交流需要跨越文化和語言的障礙,具有直接性特點的口譯便應運而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中國在各方面呈現(xiàn)出蓬勃發(fā)展的景象,各國想了解中國的愿望越來越強烈,與中國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在現(xiàn)代化進程發(fā)展的趨勢下,口譯實踐的機會越來越多,國內外學者基于早期的口譯理論進一步深入研究口譯。本文通過簡要介紹口譯研究的范式引出口譯界最具影響力的釋意理論,從口譯跨文化交際活動的本質出發(fā),分析口譯過程中的運作模式,闡明譯者應翻譯語言文化內涵而不是簡單的字面含義。
2 釋意派理論
2.1 釋意理論的興起
釋意理論產(chǎn)生于20世紀60年代末,由法國巴黎高等翻譯學校的教授塞萊斯科維奇(D. Seleskovitch)和勒代雷(Lederer)提出,1984年,塞萊斯科維奇(Seleskovitch)和勒代雷(Lederer)合著的《口譯理論實踐與教學》標志著釋意理論的確立。該理論以觀察和分析口譯實踐為途徑,借鑒了語言學,認知心理學和神經(jīng)心理學等多學科領域的成果,強調口譯并非語言間的轉換,而是在理解過程中獲得意義的重要性。
2.2 釋意理論的內涵
在釋意理論之前,許多翻譯理論認為口譯的過程包括兩個步驟:理解和表達,指的是譯員對源語的理解和用目的語的表達。而釋意理論認為翻譯過程應包括三個步驟:理解原文—脫離源語語言外殼—用另一種語言表達源語的內容。第一個階段是理解原文階段,指的是理解的內容是交際語言的意義而非語言本身,也就是說譯員要根據(jù)源語的語言知識結合交際的語境以及自身的認知等理解源語的語言信息。第二個階段是“脫離源語語言外殼”的階段,是釋意理論的核心,也是最重要最抽象的一個階段,它是指“譯員某種脫離源語的語言外在形式,以利于傳達人腦智力機制從源語提煉出來的意義的實實在在的職業(yè)化口譯實踐現(xiàn)象,并非意味著口譯中可以存在某種沒有任何載體的,虛無縹緲的,玄妙的思維或信息運作”(鮑剛,2005:215),也就是說,譯員在向目的語過渡之前,大腦對源語信息產(chǎn)生某種感知活動,運用分析、歸納等思維技能來提煉源語的內在意義。第三個階段是表達階段,這一過程包括譯語的組織和發(fā)布。表達能力的好壞與個人語言功底密不可分,并且對口譯水平有重要的影響。
3 跨文化視角下釋意理論運作模式
跨文化交際指的是處于不同國家或民族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雙方間的交際。同交際密切相關的文化因素存在于跨文化交際中,如果這些文化因素對于交際者來說含糊不清或者一無所知,就會阻礙交際順利進行,影響交際效果,甚至會造成誤解或交際失敗。因此,譯員進行口譯時要具有跨文化意識,辨別說話者傳達的信息能否被聽眾理解,從而及時進行調整,表達出聽眾更容易接受的目標語。這就要求口譯員不僅關注源語和目的語的形式對等, 而且還要通曉所承載的兩種文化內涵,并了解兩種文化間的差異在語言表達上的差異。否則口譯過程中一旦講話人使用了母語中特有的文化內涵的詞匯、短語,譯員可能會硬生生的直譯,無法將講話者意圖傳達給聽眾,造成雙方交際的失利或受阻,甚至產(chǎn)生誤解;或者譯員對這類文化概念找不到相應的表達,使交際雙方無法進行有效溝通。因此,結合口譯的具體特點來研究口譯過程中具有文化特色的表達,而不僅僅拘泥于兩種語言形式的轉換就顯得尤為重要。下文就文化視角下釋意理論中具體的三個環(huán)節(jié)的運作模式展開論述。
3.1 理解原文階段
理解源語這一首要環(huán)節(jié)是口譯成功的第一步??谧g的難點在于文化差異造成的理解困難。在口譯過程中,除語言外,往往還要面對語言背后復雜的文化背景。因此,口譯員需要理解的不僅僅是語言本身,還有其文化特征,這些特征在被理解的同時也要表現(xiàn)出來,從而實現(xiàn)其跨文化交際功能??谧g員在理解源語這一環(huán)節(jié)處于主動地位,將自己的理解能力和邏輯整理能力充分展現(xiàn)出來,準確再現(xiàn)源語的內容。比如2019年李克強總理記者會談應對經(jīng)濟下行壓力時指出:所謂大水漫灌,蘿卜快了不洗泥,一時可能有效,但會帶來后遺癥,所以不可取。本句的譯文是“While such an indiscriminate approach may work in the short run, it also may lead to future problems. Thus it is not a viable option.”“大水漫灌”在此處沒有直譯成“broad irrigation”,“蘿卜快了不洗泥”是天津俗語,指的是生意人在買賣好的時候往往不考慮商品的外觀和服務質量了。譯者啟用源語語言知識,在正確理解俗語的含義的前提下,未字字直譯,采取易于聽眾理解的表達方式,打破中西方文化差異的阻礙,將總理的回答內容最大限度地傳達給國外聽眾。
3.2 脫離源語語言外殼階段
脫離源語語言外殼是釋意派理論的第二環(huán)節(jié)。由于時間和交際雙方所處場合的限制,口譯員來不及推敲斟酌措詞,必須在特定的時間內徹底理解雙方所表述的語言,在頭腦中反應出信息,即刻用另一種語言表達出來。因此譯員應思維敏捷,具有瞬間記憶的能力,能在短時間內熟練運用和轉換兩種語言。短時記憶是口譯中脫離原語語言外殼的唯一途徑。這一階段的目標就是產(chǎn)生意義,如何理解意義呢?
意義,一方面指詞的本義和語言含義,處于語言層面;另一方面指詞的引申義或應用時的實際意義,處于非語言層面??谧g過程中需要研究的就是言語的實際意義。釋意理論認為,言語的意義即信息所傳遞的意義,需要根據(jù)整個語篇內容理解作者想表達的意義??谧g過程中更多地涉及語篇整體意義而非詞的語言含義。由于每次口譯的主題,語境或交際環(huán)境不同,因此譯員應根據(jù)現(xiàn)場的信息提示隨機應變,準確把握講話者所使用的語篇含義。例如,“充電”的意義為補充電量的過程,后引申為學習工作等。不同語境中其意義是不同的:1)手機需要充電了。這里的“充電”指的是給蓄電池補充電量的過程;2)他考上了研究生,為自己充電,儲備更多新知識。這里“充電”引申為學習,以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由上可知,譯員不能只記住單純的詞,在翻譯中要根據(jù)語境領會確定并記住其意義。
口譯的對象是意義,并非簡單的語言符號。譯員在理解意義過程中,需要在其多種意義中選擇恰當?shù)囊豁棧@還需要譯員的認知補充。以2019年李克強總理記者會談減稅降費時指出:“現(xiàn)在可以說真金白銀已經(jīng)備好了,有關部門和各級政府都要去落實,絕不能讓政策打白條?!弊g文為“All these heavyweight policies and measures are all se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must fully deliver these policies and measures. They must be no lip service.”總理所說的“真金白銀”并非字面含義上的“錢”,而是指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措施。譯員結合前后語境和自身認知,將其譯為“heavyweight policies and measures”, 如果譯員沒有認知補充,那么本句的翻譯就無法將總理的思想準確的傳達給聽眾。
譯員在脫離語言外殼過程中意義加工是如何進行的?口譯作為一種即席性且即時性的工作,要求譯員必須快速理解加工,他們不可能顧及語言的外在形式,如語法約束等,也沒有時間去潤色自己的譯文。此時,譯員需要腦中的內部語言,它不需要產(chǎn)出,只出現(xiàn)在譯員組織譯語的過程中,而且這類言語具有省略性、片段性和提示性等。它幫助譯員記憶關鍵詞匯,表現(xiàn)形式包括詞匯和各種有意義的符號。也就是說,譯員先通過內部語言做出信息處理,再根據(jù)語言外在形式的要求整合出譯語。
3.3 表達階段
著名的口譯研究者鮑剛指出,譯語表達包括“譯語言語計劃”和“譯語產(chǎn)出”兩個階段。
“譯語言語計劃”指譯語的構思,大致相當于譯員通常所說的譯語“話的組織”過程,但更為抽象明確(鮑剛,2005:221)。譯者在本過程中需考慮如何準確地轉達源語的思想和感情等,也要考慮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避免直譯造成譯文枯燥難懂的后果??谧g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譯者應從聽眾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充分考慮聽眾的文化背景,注重文化差異,同時也要考慮受眾群體的文化知識水平,合理組織譯語,以確保交際的順利進行。
“譯語產(chǎn)出”指譯語的語音發(fā)布,也就是言語的誕生現(xiàn)象,即譯員需語音清晰準確,音量均衡,語速合適,把語音和語法錯誤降到最低。由以上可知,釋意理論的研究對象不再是語言,而是譯員對意義的理解以及傳遞。
4 釋意理論對中國口譯的影響
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影響下,中國高速發(fā)展,在國際會議中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世界各國了解中國的愿望與需求不斷增加,因此中國思想和文化慢慢滲透到國際社會中,從而出現(xiàn)了大量中國社會特色詞語。在處理中國社會特色詞語時,譯員首先領會其要表達的意義,然后脫離源語語言外殼,對其意義進行翻譯,這樣才能將中國真實、友好、多元的形象展現(xiàn)給世界,才能對外傳播中華文明的先進思想和理念。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感受到中國的精彩,進而促進我國與其他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加強我國在世界的影響和地位。
5 結語
本文分析了文化視角下釋意理論的運作模式以及對口譯研究的積極指導作用。首先,理解源語是口譯的基本階段;其次,脫離語言外殼是理論的核心,對口譯效果的提高影響巨大。最后,是良好的表達能力,這三步構成了釋意理論。優(yōu)秀的口譯員不僅要具備深厚的雙語語言功底,更需強烈的跨文化意識。在口譯過程中有強烈的跨文化意識,選擇最適于交際的表達,向受眾表達出源語的文化特色,使語言得體準確,真正起到跨文化交際的橋梁作用。釋意派理論是建立在口譯實踐研究的基礎之上的,因此它反過來會對口譯實踐有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鮑剛.口譯理論概述[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215.
[2]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3]董明.交際文化與跨文化交際瑣談[J].語言文字應用,2007(S1):149-154.
[4]董艷.口譯研究范式與釋意理論[J].外語教學,2013,(33),2:104-105.
[5][法]勒代雷.釋意學派口筆譯理論[M].劉和平,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
[6]朱耀先.淺談中西文化差異與翻譯[J].中國翻譯,1997(04):8-12.
作者簡介
肖?。?996-),女,漢族,山東昌邑人,江西理工大學外語外貿學院翻譯專業(yè)201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