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文健
摘 要:高校體育教學期間,學生由于生理與心理的成熟,他們已經逐漸能夠在體育活動中獨當一面,且有比較明顯的個體差異,部分學生在興趣、文化背景、家庭環(huán)境、朋友影響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在心中將體育分為了擅長、不擅長、喜歡、不喜歡等不同的區(qū)域,教師可關注學生的運動動態(tài),并從學生的視角出發(fā),幫助學生基于自身的體育能力不斷提高,填補學生的缺陷,凸顯學生的優(yōu)勢,實現分層教學。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學;分層教學
分層教學法,即教育者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給,充分發(fā)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和引導作用,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人物,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化特點和實際學習情況,進行多種不同的體育課程教學活動,從而滿足不同水平學生之間的差異需求。素質教育改革的創(chuàng)新及推進,對分層教學法提出了更高的挑戰(zhàn),并且分層教學法的實踐應用愈來愈受到當代教育者的關注。本文根據我國高校體育當前的教育教學背景,對分層教學法的實踐應用提出相關看法。
1 高校體育教學實現分層教學的要點
1.1 學生身體素質的差異化
顯而易見高校生的身體素質有很大的差異,這源于學生成長過程中對體育的熱枕、意識、習慣。部分高校生表現出在某項體育活動中的天賦能力,而部分學生又在體育中負荷力小,參與時間短,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并非體現在評測成績上,而是有很多的生活運動習慣干擾著學生的運動情況,教師應貼近學生,更深層次的了解學生的運動訴求[1]。如:教師可采取調查問卷的形式,實名制收集學生的真實情況,部分學生雖然填寫不一定真實,但當學生了解到調查問卷與今后學生運動中學習的安排相關時,他們也會趨向于自己感興趣的運動項目,這就將學生之間的差異體現出來,而后進一步在運動中,對應學生的問卷填寫內容,觀察學生的表現,可對學生各項體育能力進行評分,并考察學生的運動態(tài)度、合作能力等,分別構建學生身體素質表,逐漸的補充完整,當教師對學生的了解加深,分層教學也就更為針對化、科學化,避免分層互動在教師的主觀臆測下,毫無章法。
1.2 學生興趣愛好的差異化
體育活動容易讓身體產生疲累感,運動中學生感到疲累、氣喘吁吁時,他們還需要突破自身的障礙,而堅持完成任務,這個過程基本是靠身體的意志力和對體育的競爭心理、興趣驅動完成的,盡管高校生已經能夠調動心理、意志堅持下去,但面對自己不感興趣的運動,他們的堅持時長就大大的縮減。既然要展開分層教學,就不得不關注學生的個體興趣,教師要采取人文化的教育模式,尊重學生的想法,聆聽他們的心聲,讓學生在感興趣的項目上逐漸超越自己,在不感興趣的項目上也能夠達到基本要求,這樣的分層可激勵學生自主運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2]。
2 分層教學法的相關應用策略
2.1 學生的合理分層學習
合理分層學習要在學生處于一個安全的環(huán)境模式下,幫助學生了解身體的負荷量,促使學生逐漸突破身體限制,并在興趣小組的驅動下,分層展開不同項目的活動安排[3]。如前者單獨來看,某學生的運動負荷量小,跑圈一圈輕松無壓力,第二圈就大喘氣,第三圈不能堅持到終點,那么教師可為其量身定制負荷運動分層計劃,先要求學生掌握跑步中正確呼吸、擺臂等技巧,然后糾正學生在大喘氣時候出現的一些錯誤動作,最后鼓勵學生完成三圈任務,接著就鼓勵學生將跑完第二圈不大喘氣為目的進行自我調整,最后完成輕松跑三圈的任務。興趣分層模式下,應通過興趣小組的合作互動,先展開興趣運動,而后進行其余匯總運動的自我調整。如先分成不同的興趣小組,體操組、田徑組、籃球組,可以先進行10分鐘興趣熱身,允許學生排好隊分別展開不同的熱身運動,體操組就進行體操活動,田徑組進行高抬腿、短跑活動,籃球組借助籃球進行運球活動。之后再進行其他基礎層次的鍛煉,完成課堂任務。也可以反過來,先進行課堂任務,如當堂課的主要任務是跳高跳遠,早完成既定目標的就可以展開興趣運動,而不能完成目標的還需要繼續(xù)練習,這時候教師可對剩下的學生展開一對一指導,也可以讓基礎達標的學生早點展開其他運動,另外還可以允許學生自由選擇,部分學生仍舊選擇留下來進行自我挑戰(zhàn),不斷的突破分數,總之要結合學生的意愿、課堂的安排等進行不同層次的體育活動[4]。
2.2 體育分層教學
分層教學可從難度值出發(fā),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困難等進行分層。如籃球運動中,結合學生0基礎、有基本運動能力、籃球小組(興趣組)等三個能力等級進行難度設定,要求0基礎的學生掌握正確偷懶姿勢,掌握投籃BEEF法則(Balance、Eye、Elbow、動作連貫性);要求有基本運動能力(有過籃球運動經驗、或有課外學習、互動經歷的學生)靈活運球、傳球、三步上籃,有籃球運動手感,要求籃球小組(興趣組)的學生掌握背后運球、繞8字運球等高難度動作,每個層次學生均有自身相對的難度活動目標。另外可以從整體的運動項目出發(fā),構建運動難度值,如將田徑、籃球、足球、跳高、跳遠、仰臥起坐(引體向上)、體操等運動上,均要求學生達到基礎標準(及格),而學生另外應選出兩項興趣運動,達到優(yōu)秀標準,學生盡可能多的選擇興趣項目,爭取更多項目達到優(yōu)秀標準,在后續(xù)的體育訓練中,或者是課后引導中,可以鼓勵學生專注于還未達成及格、優(yōu)秀的項目,這樣按照項目,結合學生的興趣自主分層,既能夠讓學生表現自己,又能夠在對比中鼓勵學生互相學習,提高非興趣項目的能力[5]。
2.3 完善成績考核方式
體育會進行階段性考核,也會在期末展開綜合的測評,教師在考核中,以基礎及格標準為底線,應制定不同的考核標準,尤其對于體重肥胖、瘦弱、身高太高、太矮、有臟器疾病的學生,降低或提高標準評分,如肺活量考核中,男生為3500-4000毫升,女生為2500-3000毫升,如某女生病嬌體弱,可考慮2000毫升即及格,而某男生力氣大,身體魁梧,也可以適當提高及格分值,另外也可以按照原評分不變的形式,將學生評為A/B/C等級,要求某層次學生達到C(最高級),而某層次學生達到A(標準級)即可,應按照學生的身體情況酌情而定。評價方式應多樣化,有些學生怎么訓練,收到身體素質的制約都難以達到B級,不宜強人所難,應幫助學生建立運動自信,鼓勵學生在擅長的領域表現自己。
3 結語
現階段,高校體育教學采取了“分層升降”教學新模式,高校體育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進行分層、制定科學的教育規(guī)劃、完善體育教學評價模式等方面來加強學生體育方面的能力。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參與到體育知識學習中來,也可以有效地活躍體育課堂氣氛,提升學生學習的欲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分層教學需要教師對學生做好充分的調查,在取證后將學生的體育學習狀況記錄下來,而非將學生分成三六九等,在分層教育中,教師應分析高校體育生的運動素養(yǎng)、運動習慣、運動喜好等多重因素,而非單一的評測學生某項體育運動的成績,通過高校組織的運動項目,按照分層的形式逐步進行體育活動組織,達到因材施教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崔澤峰.高校體育課程分層教學方法分析[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9(01):136+146.
[2]鄭澤蒙,張璐,李永強.高校體育教學中分層次教學模式的探討[J].當代體育科技,2017,7(15):140+142.
[3]羅磊.在高校體育課上應用“分層升降”教學法的研究[J].長江叢刊,2017(18):190-191.
[4]鄭澤蒙,張璐,李永強.高校體育教學中分層次教學模式的探討[J].當代體育科技,2017(15):146-148.
[5]王立諾,鄭利輝,劉俊民.論高校體育教學中分層教學模式的構建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17(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