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超
有人說,中國當代詩歌日益豐富和發(fā)育的過程,就是詩歌的地域文化與美學屬性不斷生長的過程。在當代詩歌創(chuàng)作格局中,某些詩人或某些詩人群體明顯地帶有地域色彩,或者說具有地域意識,如徐俊國的“鵝塘村”、江非的“平墩湖”、路也的“江心洲”,如北京、上海、廣東、大西北和大西南等的詩人群。他們的創(chuàng)作在文化特質和詩歌精神方面都個性鮮明,為中國當代詩歌影像奉獻了多元而豐富的資源與景觀。詩人哨兵喝著洪湖水,長在長江邊,他熱愛著這片深情的土地,持續(xù)地書寫洪湖及周邊長江的風物和記憶,恰當地調動自我的情感和經驗,藝術地建造著詩歌王國的“洪湖風景”,他的詩歌《蓑羽鶴》物我相生,情景交融,物象里閃爍著思考的火焰——
雪霧中蓑羽鶴躲在眾鳥外邊,支起長腿
洗翅膀
蓑羽鶴打開樂譜架,卻拒絕加入
合唱團
駕船路過陽柴島,我在洪湖遇見過她們
終身的一夫一妻,比我更懂愛
這個世界。古銅色的喙
藏有小地方人的嘴臉,屬我的
屬人類的,因羞澀
怯懦,面孔在黃昏中憋得發(fā)黑
(選自《2017中國年度詩歌》)
哨兵,生于1970年11月,湖北洪湖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詩歌入選各種選本,出版詩集《江湖志》《清水堡》。獲《人民文學》新浪潮詩歌獎、第二屆《芳草》文學雜志漢語詩歌雙年十佳、《中國作家》郭沫若詩歌獎優(yōu)秀獎、《長江文藝》年度詩歌獎等雜志獎項,有詩作被翻譯成英文出版。現居武漢。
詩人哨兵站在洪湖風景里
據了解,蓑羽鶴是鶴類中個體最小的,繁殖期成雙成對活動,多呈家族或小群活動,有時也見單只活動;?;顒釉谒厹\水處或水域附近地勢較高的草甸上;性膽小而機警,善奔走,常遠遠地避開人類,也不愿與其他鶴類合群。詩人以蓑羽鶴入詩,并以物象為鏡反觀自我。全詩只有10行,分為五節(jié),每節(jié)兩行,節(jié)節(jié)推進,行行相扣,從蓑羽鶴的習性中反觀自身的品性。
第一節(jié),從蓑羽鶴“躲在眾鳥外邊”反觀自己的不合群?!把╈F”是白色的,而蓑羽鶴多呈藍黑色,這樣黑白分明,為詩人審視自我創(chuàng)設良機?!八蛴瘊Q躲在眾鳥外邊,支起長腿/洗翅膀”,蓑羽鶴不與眾鳥為伍,躲在一邊清理自己的羽毛,做好自己應做的事情。它們的這一習性正好與詩人自己不合群相一致。詩人沒有褒貶,只是客觀地觀察,在不動聲色中看到了自己。
第二節(jié),從蓑羽鶴“拒絕加入合唱團”反觀自己的自得其樂。蓑羽鶴拉開架勢,“打開樂譜架”,準備獨自歌唱,因為它“拒絕”濫竽充數的“合唱”,而要用獨唱來張揚自己的個性。這分明將蓑羽鶴人格化了,在物象人格化的過程中,詩人自身的品格也被融入或寄寓其中。詩人獨立于眾人之外,且吟且唱,自我陶醉,自得其樂。
第三節(jié),從蓑羽鶴的“終身的一夫一妻”中反觀自己不懂愛?!榜{船路過陽柴島,我在洪湖遇見過她們”,此時,詩人聰明地將書寫蓑羽鶴的筆墨適度蕩開,將“我”巧妙地加入進來,以便更好地進行比較。這里用的“她們”而不是“他們”,詩人是從女性的角度來對比的,她們“終身的一夫一妻”,忠貞不渝,相愛永遠;而我們人呢,有的朝三暮四,有的同床異夢,有的移情別戀……所以她們“比我更懂愛”。
第四節(jié),從蓑羽鶴的“古銅色的喙”反觀自己的小嘴臉?!斑@個世界”單獨成句,意味深長,簡潔的語言里隱含著人生的慨嘆,結構上承上啟下。“古銅色的喙”,既是寫蓑羽鶴喙的顏色特征,又暗含著一種無法改變的延續(xù),所以,“藏有小地方人的嘴臉,屬我的”,才在一種自我審視、自我反省中彰顯詩意。什么“嘴臉”?膽子小,很機靈。洪湖是個小地方,“我”也有小“嘴臉”,只是藏而不露。
第五節(jié),從蓑羽鶴“發(fā)黑”的面孔反觀自己的“羞澀”和“怯懦”?!皩偃祟惖摹?,從“我”擴展開去,拓展了詩的空間?!耙蛐邼?怯懦,面孔在黃昏中憋得發(fā)黑”,面孔發(fā)黑是蓑羽鶴的面部特征,一個“憋”字,透露出內心壓抑、不敢張揚個性之意;蓑羽鶴如此,人類也是如此。這是我們應該好好反思的,也是我們應該在自我否定中得到提升的。
詩人奧克塔維奧·帕斯認為,詩是介于所見與所言、介于所言與保持沉默、介于保持沉默同夢幻、介于夢幻及忘卻的藝術。哨兵深諳此道,將本詩寫得言約意遠,留下許多空白,讓讀者去補充發(fā)揮。他說:“寫蓑羽鶴時,我沒想過是在寫詩。在隨身的筆記本上,關于象征、隱喻、修辭、意象,那時,根本就不存在。我只是在那片無人區(qū),真實而誠懇地寫下我所見和十行漢語罷了。”蓑羽鶴是詩人反觀自身的一面鏡子,與之相比,人有許多的相似之處,也有自愧不如之處;人正是在不斷地比較與自省中錘煉自我、提升自我的。詩評家劉波說:“這是一首從看見到思想的詩,中間可能經歷了觀察、審視、認同與自我質疑的過程,最終生成了嚴肅的詩意建構?!?/p>
洪湖水,浪打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洪湖,是實有之地,是詩人根深蒂固的家鄉(xiāng),也是詩人燭照靈魂的精神之鄉(xiāng)。
[作者通聯:湖北應城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