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彩銀
初中語文教學側重于培養(yǎng)并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能力,集中體現在聽說讀寫這四個方面,且這四者屬于相輔相成的關系,語文教學通過聽說讀寫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聽說訓練有助于課堂教學的順利實施,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與書面表達能力。本文立足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現狀,簡要分析初中語文教學中聽說訓練的思路構建策略。
一、重視課堂教學,啟發(fā)學生思維
傳統(tǒng)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課堂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所講過的知識內容,對生字和生詞進行統(tǒng)一講解和復習。這種教學模式單一、刻板,沒有兼顧到學生的學習意愿,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另外,師生之間沒有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動,學生很難有機會表達自己的個人意愿,容易積累難題,進而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需要將聽說訓練納入教學計劃中,通過提問的方式提高師生之間的交流頻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圍繞教材內容設計出有啟發(fā)性的問題,鼓勵學生積極踴躍發(fā)言,使其思考過程更清晰,語言表達更加流暢。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應全面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對教學疑難點進行針對性講解,切實提升初中語文教學實效性。
例如,在《木蘭詩》一文的教學中,《木蘭詩》體裁為漢樂府詩歌,主要記敘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教學目的是引導學生感受古代民歌的語言特點,促使學生掌握更多的漢語言知識。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可對學生提出一些問題:“第三段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將東西南北市都寫到了。為什么不在一個街市上將所有東西買齊呢?這樣寫不煩瑣嗎?”學生在聽到教師的問題后,會對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促使師生之間的思維發(fā)生碰撞,可鍛煉學生的聽說能力。學生經過充分思考之后回答問題,教師可就此做總結:“不繁瑣,這樣描寫渲染出戰(zhàn)前緊張的氣氛,表達出戰(zhàn)事的緊迫之感與家人對木蘭從軍的重視程度。同時這也是樂府詩常用的一種修辭手法?!?/p>
二、教學聯系生活,銜接課堂內外
語文是一門社會性的語言類學科,促使學生通過文章閱讀、字詞賞析習得為人處世的基本道理,通過語言的表達、文章的品讀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F代初中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與家長過分重視考試成績,將考試成績的高低視作衡量學生優(yōu)劣的唯一標準,這也是應試教育的重大弊端。在這種教育背景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講解教材知識,忽略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能力。教師自身應重視語文教學中的聽說訓練,并以此為主題設計教學思路,構建完善的教育教學內容。教師應理論聯系實際生活,對課堂教學進行合理拓展,結合生活經驗鍛煉學生的聽說能力。教師可為學生布置一定的教學任務,促使學生將學習成果在課堂中展示出來,以此提升學生的聽說能力。
例如,在學習《社戲》這一課文后,教師應帶領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總結,并設置一定的練習題目,深化鞏固學生的知識印象。教師可借助此文讓學生總結生活中存在的或者地方性的風土人情,鼓勵學生就民風民俗做一個三分鐘的即興演講,幫助學生理解《社戲》的主旨思想。學生圍繞民風民俗、童年趣事構思演講稿,在三分鐘之內流暢、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思想觀點,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聽說能力。學生在課堂表達過程中的良好表現,可消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時常產生的緊張、害羞等不良情緒,促進學生的快速成長。
三、結合實際情況,實施分段訓練
教師自身應認識到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有極強的針對性,即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發(fā)展情況、年齡特征、性格愛好等實施分段訓練。針對七年級的學生,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脫稿演講,全面分析學生的性格特征,并且對學生進行合理分類,設置不一樣的演講主題,對表達能力薄弱的學生進行針對性指導,使不同類型的學生都能獲得進步。針對八年級的學生,教師可采用分組學習法鍛煉學生的聽說能力,教師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引導學生在組內探討教師布置的學習問題,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進行自主學習、自主總結,最終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心得體驗。借助這種教育教學,可幫助學生克服緊張、畏懼等消極情緒,促使學生將自己所要表達的內容完全融入到文字中,有效提升學生的書面語言表達能力。針對九年級的學生,教師可讓學生自主選擇某一話題進行自主演講,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與空間,推動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在學生自主演講過程中,教師可將指導重心由演講內容轉移到演講儀態(tài)中。
四、結語
總之,聽說訓練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關鍵內容,因此,如何更好地構建初中語文聽說訓練思路值得廣大教師努力探究。教師應意識到培養(yǎng)學生聽說能力的重要性,并將其作為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以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作者通聯:江蘇連云港市灌云縣小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