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霞
《故鄉(xiāng)》創(chuàng)作于1921年1月,發(fā)表于同年5月《新青年》第九卷第一號,后收入魯迅小說集《吶喊》。1923年《故鄉(xiāng)》被選入商務印書館版《新學制國語教科書》,在隨后的近百年時間里,它長期是中國各個時期、各種版本中學語文教材的精讀課文。日本、新加坡等許多國家也將其全文選入中學語文教科書,成為固定教材?!豆枢l(xiāng)》在中外小說閱讀中的經(jīng)典地位可見一斑。
第一部分 文本解讀綜述
一、寫作背景
1919年8月,魯迅在北京買下住宅,于11月21日遷入,結束了長期的會館生活。12月1日魯迅離京南返,于4日抵達故鄉(xiāng)紹興,在家停留至本月24日,與同族十多戶人家共同賣掉新臺門故宅。賣掉故宅后,魯迅將家中什物可送的送,可賣的賣,都處理了,于29日回京。
這次回到鄉(xiāng)間,幼年的伙伴、農民章運水特地從海邊農村進城來探望魯迅。章運水年紀剛過30,已是滿臉皺紋,形容憔悴,向魯迅講述了他的悲慘處境,引起魯迅的深切同情。1921年,魯迅將這次回鄉(xiāng)的經(jīng)歷藝術地再現(xiàn)于小說《故鄉(xiāng)》之中,并以章運水的原形,塑造了閏土這個樸實的農民形象。
二、人物形象
少年閏土:小英雄。熱情開朗、見多識廣、勤勞勇敢、機智聰慧、口齒伶俐、重友誼。
中年閏土:木偶人。麻木遲鈍、寡言少語、被中國傳統(tǒng)宗法倫理道德嚴重束縛,沒有旺盛的生命力量,沒有爭取自己美好前途的奮斗意志和智慧才能,消極地忍受著生活的重壓。
青年楊二嫂:豆腐西施。以美獲利。
中年楊二嫂:圓規(guī)。狹隘自私、尖刻貪婪、搬弄是非?!皼]有信仰,沒有道德,沒有固定的操守,極端狹隘自私。虛情假意,把任何一個人都視為自己掠奪、沾光的對象,對人沒有真摯的感情,關心的只是個人眼前的物質實利”。
“我”:是一個對現(xiàn)實不滿,正在追求進步的知識分子形象??吹焦枢l(xiāng)衰敗、冷漠的現(xiàn)實,深感悲哀、失望,但內心深處,還懷有對故鄉(xiāng)美好未來的憧憬和希望。
母親:操勞能干、慈祥和善、有同情心。
宏兒與水生:活潑機靈、純真可愛。
三、主題探究
《故鄉(xiāng)》自1921年5月在《新青年》上發(fā)表后,近百年來,中外讀者對它的閱讀、評論一直未停止過。其主題隨時代發(fā)展、意識形態(tài)以及人們審美旨趣的變化而呈現(xiàn)出多元性。代表性的觀點有:人與人之間的隔膜、農村經(jīng)濟破產(chǎn)、階級壓迫與反封建、精神樂園失落、反抗絕望的希望哲學等。
1.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1921年《故鄉(xiāng)》發(fā)表后,茅盾最先評論“我覺得這篇《故鄉(xiāng)》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與人中間的不了解,隔膜”。1925年魯迅說:“在我自己,總仿佛覺得我們人與人之間各有一道高墻,將各個分離,使大家的心無從相印……我雖然竭力想摸索人們的魂靈,但時時總自憾有些隔膜?!薄案邏Α薄案裟ぁ边@兩個詞在這一時期的著作中反復出現(xiàn),反映了他對人與人之間隔膜的悲哀以及人與人平等關系的渴望。1982年,安永興曾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發(fā)表文章說,《故鄉(xiāng)》的主題,簡言之,即是“哀人生之隔膜”。
2.農村經(jīng)濟破產(chǎn)
林非指出“故鄉(xiāng)深刻地反映出近代農村生活的破產(chǎn)”,唐弢認為“它描繪了近代中國農村破產(chǎn)的圖景”,陳涌認為“魯迅表現(xiàn)了近代中國農村的急劇破產(chǎn)”。嚴家炎先生談道:“《故鄉(xiāng)》提出了我國革命中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問題——農民問題。小說通過閏土這個普通農民半生的悲苦遭遇,概括了19世紀末期到五四時期農民所受的深重的苦難,深刻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農村的真實面貌?!备鞔蠼虆⒑驼n本注釋也普遍是這樣解釋的:“這篇小說以‘我回故鄉(xiāng)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通過閏土二十多年前后的變化,描繪了辛亥革命后的二十年中國農村的衰敗、蕭條、日趨破產(chǎn)的悲慘景象,揭示了廣大農民痛苦的社會根源,表達了作者想要改造舊社會、創(chuàng)建新生活的強烈愿望?!?/p>
3.階級壓迫與反封建
文章通過閏土和楊二嫂二十多年前后的巨大變化和可悲的生存現(xiàn)狀,揭示了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封建主義統(tǒng)治,這種統(tǒng)治不僅表現(xiàn)在政治上、經(jīng)濟上,而且表現(xiàn)在思想上。封建等級觀念、封建迷信思想毒害著人們的思想。因而大部分學者認為,《故鄉(xiāng)》的主題是:揭露了封建思想對人們的統(tǒng)治和毒害,表現(xiàn)了作者反對封建主義,打破封建思想統(tǒng)治的強烈愿望。
劉綬松在《中國新文學史稿》中從階級論的角度,對《故鄉(xiāng)》這樣評論:“他一方面用回憶中的閏土和眼前的閏土前后迥異的形象,具體地說明了農民在封建地主階級殘酷剝削下的慘痛、陰郁的生活,顯示了作者對于封建社會制度的強烈憤恨?!碧倬∪龔慕邮苊缹W的角度評論故鄉(xiāng):“《故鄉(xiāng)》誕生的二十年代是一個朝氣蓬勃的時代——人們力圖打破軍閥割據(jù)與日本、歐美的侵略造成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狀況,將有名無實的中華民國建設成真正意義上的國民國家……《故鄉(xiāng)》是敘述國家建設的意識形態(tài)小說?!?/p>
4.精神樂園失落
《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把《故鄉(xiāng)》放到“新的人物、題材與新的思想主題”的標題下論述,認為:“魯迅注目的中心不是包括農民在內的下層人民所受的政治經(jīng)濟的壓迫剝削,而是精神的毒害;所著重表現(xiàn)的不是人們物質生活的困苦,而是精神的痛苦與病態(tài)。”
改革開放后對故鄉(xiāng)的解讀影響最大的是王富仁的《精神“故鄉(xiāng)”的失落——魯迅〈故鄉(xiāng)〉賞析》:現(xiàn)實的“故鄉(xiāng)”是一個精神各個分離,喪失了生命活力,喪失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幸福的情感關系的“故鄉(xiāng)”?,F(xiàn)實故鄉(xiāng)中的“我”是一個現(xiàn)代知識分子,在“故鄉(xiāng)”已經(jīng)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和精神落腳地,沒有了自己精神的“故鄉(xiāng)”。代保明認為“回憶中的故鄉(xiāng)是自由獨立、平等和諧讓‘我安放心靈的陽光故鄉(xiāng),二十年后的故鄉(xiāng)荒涼蕭索使得‘我心中賴以維持精神自主的精神故鄉(xiāng)徹底失落,從此找不到自己的精神歸宿。理想和希望的變異和幻滅,使作者陷入了極大的痛苦之中”。
5.反抗絕望的希望哲學
日本初中的課堂上,很多教師在講解時都將《故鄉(xiāng)》作為“希望”的文本,關注“希望”。蔡柵柵指出《故鄉(xiāng)》入選日本教科書的單元目標是“適應環(huán)境而生”?!啊豆枢l(xiāng)》呈現(xiàn)的今昔對比,人事變遷,正好可以說明在環(huán)境改變的情況下,人們可以懷著希望、繼續(xù)好好生活的道理”。尾崎文昭認為魯迅通過故鄉(xiāng)的二重性表現(xiàn)了希望的二重性。過去的“故鄉(xiāng)”,是現(xiàn)實世界的“希望”,也是證明并保證人心相通的“希望”,而今,“故鄉(xiāng)”的幻影與過去的事實分離,再生為凈化了的、清澈寧謐的畫面,成為“我”內心的一個光點和“希望”。
孫紹振認為《故鄉(xiāng)》聚焦的是社會人生,人與人的精神溝通?,F(xiàn)實的故鄉(xiāng)雖讓人產(chǎn)生憂郁情緒,但回憶的故鄉(xiāng)仍然美麗純潔讓人舒心。未來的故鄉(xiāng)雖然希望是渺茫的,但放在新的生活中是說不清的,因此《故鄉(xiāng)》所寫并不僅是精神故鄉(xiāng)的必然敗落,也表現(xiàn)了作者對新的生活及精神美好境界某種無望的向往。錢理群認為“我”的最后“離去”,不是一種單純的絕望,而且包含著絕望后新的奮取,新的探索行動(“走”),或者說是對于世界與自我雙重絕望的抗戰(zhàn),重新響徹起絕望中的希望的旋律,從而完成了“希望——絕望——希望”的心理循環(huán)。
四、藝術特色
《故鄉(xiāng)》是一篇思想精深、敘事精妙、語言精準的作品。藝術特色主要表現(xiàn)在多維度對比、人物精妙出場、標點使用藝術、色彩藝術、插敘的敘述方式和憂郁的美學風格六個方面。
1.多維度對比
對比手法本是常見,但“魯迅寫《故鄉(xiāng)》的高超之處,在于寓鮮明的對比于日常生活之中。作品所展現(xiàn)出來的生活的畫面,就象生活本身那樣真實、自然、質樸,毫無雕琢的痕跡”。對比手法主要表現(xiàn)如下。
景物選取的對比?!豆枢l(xiāng)》第2段選取陰冷蕭瑟的景物為人物出場和不幸的命運營造氛圍;第12段選取五彩繽紛的景物塑造溫馨明媚的回憶,這一畫面與文章開篇那種陰郁、冷寂的氣氛恰成鮮明的對照。最后一段選取和諧、美麗、幸福、安適的月圓之圖,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生活的向往。環(huán)境決定人物命運及其性格,人物又能動地作用于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
人物今昔對比。閏土、楊二嫂各人前后肖像的對比,閏土前后語言、行動、氣質、性格的對比。
不同人物的對比。閏土父親、閏土、水生三代人物形象的對比;閏土、“我”、楊二嫂三種人物形象的對比;閏土的辛苦麻木、“我”的辛苦輾轉和楊二嫂辛苦恣睢的生活對比。這三組對比把中國農村日趨貧困,人與人日趨冷漠的主題思想揭示得更深更廣。
2.人物精妙出場
閏土的出場別具匠心?!啊豆枢l(xiāng)》對閏土的三次出場,是三種寫法,有對比、有照應,顯得意味無窮。
‘我的出場是在歲暮年盡,天氣陰晦,是一種以景襯人的寫法,先出景,后出人,寄情于景”。
楊二嫂的出場是先聞其聲、后見其人?!皸疃┑某鰣?,寫得很有特色。這里連用兩個‘愕然了不嫌啰唆么?不啰唆。第一個‘愕然了是見到楊二嫂的特殊形象產(chǎn)生的,第二個‘愕然了是聽到楊二嫂的不同一般的話產(chǎn)生的,后者比前者程度更深,所以還冠以‘愈加二字”。
宏兒是“飛”出來的。這個“飛”字,表現(xiàn)了宏兒的天真、活潑、熱情、好奇的性格,水生出場時,是站在閏土的身后,這符合一個農村孩子怕見生人的特征。這段描寫,具體而生動地刻畫了閏土見到“我”時的神情和心理活動過程。
3.標點使用藝術
“這好極!他,——怎樣?……”短短六個字五種標點表現(xiàn)了極為復雜的思想感情,極具藝術張力。母親的提起,讓“我”心情復雜,既期待、激動又不知所措地害怕。這樣的心情無法用更多的文字來表述,于是作者把感嘆號、破折號、問號、省略號用在了一句話當中。
“阿!閏土哥,——你來了?……”這是在一個天氣很冷的午后,當“我”與兒時的伙伴閏土相見時說的第一句話。六個字五種標點符號,“表現(xiàn)出了好友久別重逢時的喜悅、詫異、百感交集、欲言又止復雜感情。而省略號則掩蓋住了‘我內心不愿說出的現(xiàn)實,此時的閏土已不再是記憶中機智的少年,‘我預感中的隔閡還是出現(xiàn)了”。
“老爺!……”“我”急切地希望見到閏土,閏土也對“我”念念不忘,及至兩個年少時的好友再次相逢,卻多了幾分陌生,多了一道“厚障壁”。
4.色彩藝術
色彩詞語的使用,營造出印象深刻的畫面?!叭纾荷钏{的天空、金黃的圓月、碧綠的西瓜、紫色的圓臉、明晃晃的銀項圈,等等?!一貞浧鹆诉^去的故鄉(xiāng),那是一個多彩的世界,每一種顏色都讓‘我記憶深刻。但是回到現(xiàn)實中,紫色的圓臉變成‘灰黃,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
用“冷”“暖”“灰”三種色調繪制了三幅不同的畫面,而三幅畫面又組成了一個整體畫卷?!吧世_紛的記憶中的故鄉(xiāng)、灰暗低沉的現(xiàn)實中的故鄉(xiāng)和朦朦朧朧的希望中的故鄉(xiāng)。三幅畫相互襯托,共同組成了《故鄉(xiāng)》這個灰色的世界”。
5.插敘的敘述方式
第12—29段插敘了少年閏土,便于與中年閏土相對比。第44段,母親的一句話“這是斜對門的楊二嫂,……開豆腐店的?!贝蜷_了我記憶的門,插敘回憶了青年的楊二嫂?!扒擅畲┎?,起伏跌宕,形成錯落有致的結構美。寫一個人物,先后分割成三段,但又毫無割裂之感,前呼后應,跌宕起伏,使人嘆服結構之妙。特別耐人尋味的是楊二嫂的形象穿插在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兩種形象之間,造成了一種特殊的表達效果。使故事情節(jié)波瀾驟起,文章的結構也頓為增色”。
6.憂郁的美學風格
王富仁認為“《故鄉(xiāng)》表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憂郁的美”,“結尾處理想故鄉(xiāng)能否實現(xiàn)未可知,但是現(xiàn)實故鄉(xiāng)的衰敗悲慘留在了人們心中,是一種沒有盡頭的憂郁情緒。整個《故鄉(xiāng)》的色調都是昏暗陰冷的、憂郁的,它需要時間,需要長度,需要讓讀者去慢慢地咀嚼、慢慢地感受和體驗”。
俞發(fā)亮認為“魯迅的小說帶著濃郁的悲劇氣氛,但卻能夠給人一種希望的力量。他的小說善于抓住生活中一些悲劇性的矛盾,但不是讓這些矛盾束縛住讀者的感情,而是通過矛盾的發(fā)展,從中孕育一種希望、一種理想,使人看到前途?!豆枢l(xiāng)》的結尾便是這樣。它不是給人苦悶、重壓、渺茫之感,而是給人以力量、希望和信念”。
第二部分 課例設計綜述
下面從60余篇教學實錄或教學設計中選取了10則公開發(fā)表的《故鄉(xiāng)》教學課例進行對比分析。
一、從教學內容看選擇的教學點(略)
二、分析教學點
通過對上述10節(jié)典型課例“教學點”的梳理,可知老師們對教學點的選擇是多元的,都遵循了小說教學的一般規(guī)律,能圍繞人物、環(huán)境和主題三大要素,挖掘出作品中獨具特色的言語表達魅力和作者個性化的情感思緒。
由以上數(shù)據(jù)分析可知,“讀”是本文教學之本,所占的比重還是比較大的。在這些常用的教學方法之外,對學生理解本文有較大幫助的自主提問法、板塊式教學法也是值得使用的。教學方法主要聚焦在引導點撥法、朗讀法、合作探究法、自主提問法上。
第三部分 教學建議
《故鄉(xiāng)》作為魯迅的一篇藝術和思想成就頗高的小說,應作為“定篇”來教學。學時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接受情況對課前的預設作適當調整,課時不必機械地限定于二或三節(jié)課。
為什么要讓學生精讀精學魯迅這一深蘊難解、有時代背景的小說呢?王安憶曾說:“小說是心靈的歷史?!弊寣W生讀小說可以走進作家心靈,感受人生,潤澤自我。李衛(wèi)東認為“閱讀魯迅的過程,就是重鑄我們精神世界的過程,作品充滿對人性的透析和省視”?!豆枢l(xiāng)》的特定社會環(huán)境現(xiàn)在已不復存在,人物的階級差別和人生經(jīng)歷學生也深感陌生,但文中“我”的悲涼、隔膜、孤獨、憂郁、絕望與希望等心理體驗和精神狀態(tài)是有普適性的。學生對此心理和精神有所思有所悟,心有戚戚潸然淚下或以此自勉是學習這篇文章的終極目標。
《故鄉(xiāng)》小說教學該教什么內容?俞發(fā)亮強調:“不能把《故鄉(xiāng)》當作記敘文來教學,停留于分段、概括段意,而要把它作為小說來理解,突出其文學的典型意義。”傳統(tǒng)的小說教學圍繞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和主題四要素展開。這些知識在解讀某些類型的小說時確實是有效的,但如果將此作為所有小說教學的基本內容,則可能使小說教學走向僵化。鄧彤老師認為“敘述是小說中最關鍵的東西,是小說的靈魂”,“要讓學生從不高明的讀者向高級讀者發(fā)展,語文老師的作為主要應該在敘述角度、敘述層面”。所以,教師在確定教學內容時務必要關注小說敘述的語言、敘述的視角、敘述的時間、敘述方式和技巧。
首先我們要引導學生讀懂小說寫了什么內容?!豆枢l(xiāng)》是魯迅將自己回鄉(xiāng)的經(jīng)歷藝術性地再現(xiàn),有一定的寫實性。小說中的“我”是文中的主人公,也是魯迅精神的一部分,很能表達作者的思想精神?!拔摇钡男谐毯托睦硎秦灤┤牡木€索,那么我回故鄉(xiāng)、在故鄉(xiāng)、離故鄉(xiāng)的悲涼、隔膜、孤獨、憂郁、絕望與希望等心理體驗和精神狀態(tài)要讀出來。課文最后兩段是難點,要借助資料研讀。理解這個渺茫的“希望”是什么,“新生活”是什么,有沒有可能實現(xiàn),最后“我”離鄉(xiāng)時精神是崩塌還是振奮,基調歸于苦悶悲涼還是光明昂揚。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是如何寫的,用了哪些精妙的敘述方式和技巧,找出本文作為小說最突出的特色,并以此確定教學內容。李衛(wèi)東指出:“我們對魯迅作品獨特的敘述方式關注的不夠,魯迅先生曾把自己五四前期小說的文體特征概括為:表現(xiàn)的深切,格式的特別?!笨梢?,教學內容要關注敘述方式和技巧,而魯迅《故鄉(xiāng)》中人物對話占了一半以上,也是通過人物對話表現(xiàn)人物性格、人物關系、人物心理和思想主題,可以說是本文的突出特征。英國小說理論家戴維·洛奇說過:“小說注重展示,純粹的展示是直接引用人物的話語。人物的話語準確反映事件。”因此,《故鄉(xiāng)》中的人物說話的言語形式可以確立為教學內容。而與《故鄉(xiāng)》同一單元編排的《我的叔叔于勒》中直接引用的人物對話也占一半以上且相當出色,同樣可將對話的言語形式確立為教學內容,這樣學生可以掌握從人物對話的表現(xiàn)形式來解讀小說人物性格和心理、人物關系、思想主題的閱讀方法,并從中體會魯迅和莫泊桑這樣的文學大師敘述語言的精妙。
當然,《故鄉(xiāng)》的第一人稱內聚焦敘述視角,插敘的敘述方式,人物對話,人物話語的表述方式,人物出場,標點符號,對比手法,語言風格等這些突出的特征也可以深入探究,選其一作為教學內容呈現(xiàn)。
《故鄉(xiāng)》這篇小說該怎么教呢?《故鄉(xiāng)》深蘊難解、語言繁復難讀難教。所以一定要讓學生提前多讀,邊讀邊做賞析和質疑的批注。教師要抽時間檢查學生的批注,了解學生可以讀懂的層面,搜集學生的疑難。學生讀得懂故事,教師要教故事是怎么寫的。所用方法可用朗讀法、表演法、比較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追問啟迪法、質疑思辨法、想象續(xù)寫法等,用有趣有用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了解魯迅《故鄉(xiāng)》的藝術魅力。
第四部分 參考教例
【教學目標】
1.了解故事情節(jié)和寫作背景。
2.學習從人物對話的表現(xiàn)形式來解讀人物性格和心理、人物關系、思想主題的閱讀方法,并從中體會魯迅敘述語言的精妙。
3.培養(yǎng)學生正確認識孤獨絕望,不斷奮取和探索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重難點】
1.從人物對話的表現(xiàn)形式來解讀小說人物性格和心理、人物關系、思想主題。
2.體會作者的絕望與希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美國文學理論家布斯有一句很有名的評論“小說中的對話,是小說全部經(jīng)驗的中心”。
優(yōu)秀的小說家都會苦心經(jīng)營自己小說中人物之間的對話,魯迅先生就是其一。《故鄉(xiāng)》有一大半的內容都是寫對話,今天讓我們重點來感受這些話語的精妙。
二、聚焦對話——讀演對話內容,初識人物形象
1.讀一讀:請同學們畫出文中的大段對話語句,以四人小組為單位,用恰當?shù)恼Z氣和語調分角色朗讀。
2.演一演:有沒有哪些同學愿意將這些對話演一演?需要五位小演員:“我”、母親、少年閏土、楊二嫂、中年閏土。
3.想一想:通過讀演,你讀懂了哪些人物的哪些信息?
明確:學生可能回答的是不全面的人物形象和人物變化。
小結(一):小說閱讀可以通過人物的對話內容整體感知人物形象。
三、話里乾坤——對比言語形式,深識人物關系
同學們都關注到了對話的內容,從內容上粗略地給人物貼了一個標簽。我們先看大家說的最多的一個人物閏土,對話中閏土說話的表現(xiàn)形式值得玩味。
請同學們再細讀課文中“我”和少年、中年閏土、楊二嫂的對話,從言語形式上比較異同。我們可以從“句子長短”“語氣輕重”“語調高低”“特殊標點”“重復語”來比較。
小結(二):小說閱讀可以通過人物對話的表現(xiàn)形式(“句子長短”“語氣輕重”“語調高低”“特殊標點”“重復語”“修辭”等)深入感知人物形象和人物關系。
小說表現(xiàn)人物可使用對話描寫,描寫對話時除了關注對話的內容,也要關注對話的表現(xiàn)形式。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人物之間的關系不同,那人物的言語形式也不同。
四、話里有話——追溯言語形式,理解小說主題
通讀全文,小組合作探究以下問題。
1.為什么閏土的言語形式發(fā)生了變化,由輕松自在、無話不說到遲鈍木訥、有苦不言?
明確:閏土言語形式的變化體現(xiàn)了性格和經(jīng)歷的變化,這種變化是封建社會造成的,這一變化揭示了廣大農民痛苦的社會根源。
(1)社會經(jīng)濟衰敗,當時人們生活困頓,只能通過各種卑劣手段獲得生活用品,維持生計。
(2)“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軍閥混戰(zhàn),帝國主義侵略,封建社會底層人民生活貧困,被統(tǒng)治階級剝削壓迫,有苦難言,無力反抗。
(3)習慣忍受了,和“我”說了也改變不了,而且不同階層的“我”也不能理解。
2.為什么“我”說不出話和無話可說?
明確:我回到故鄉(xiāng),發(fā)現(xiàn)故鄉(xiāng)的景和人都變了,感到孤獨和隔膜,“我”不知道怎么改變和幫助他們。
3.“我”有沒有話說?我的話想對誰說?
明確:我有話說,想對宏兒和水生等后輩說。細讀后三段?!拔蚁M麄儾辉傧裎?,又大家隔膜起來……然而我又不愿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也不愿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jīng)生活過的”。反復提到的是辛苦,我不愿意后輩隔膜,也不愿意他們生活得辛苦?!靶律睢本褪侵负椭C平等自由人與人之間無壓迫無隔閡的生活。那么這個“新生活”能否實現(xiàn)呢?“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跋M麩o所謂有”就是無,“希望無所謂無”就是有,也就是希望有沒有還不確定,像路一樣探索的人多了就有了。
《故鄉(xiāng)》是魯迅將自己回鄉(xiāng)的經(jīng)歷藝術性地再現(xiàn),有一定的寫實性。小說中的“我”是文中的主人公,也是魯迅精神的一部分,很能表達作者的思想精神。作者既承認希望的暫無,又肯定希望之于將來一定有,只要走的人不斷地探索下去。1922年12月,魯迅借與《新青年》編者圍繞“鐵屋中的希望”的對話,進而道出:“我雖然自有我的確信,然而說到希望,確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是在于將來,絕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了他之所謂可有”。所以,希望同學們正確認識孤獨絕望,即使在絕望中也要不斷奮取和探索,永懷希望。
小結(三):小說閱讀可以通過人物對話的表現(xiàn)形式(“句子長短”“語氣輕重”“語調高低”“特殊標點”“重復語”“修辭”等)理解人物心情和主題思想。
五、課堂總結
學了這篇課文我們學會了什么?請大家按照以下格式說說。
我學到了_____________的人物形象。
我學到了_____________的寫作手法。
我學到了_____________的人生態(tài)度。
我學到了_____________的小說閱讀方法。
六、作業(yè)
水生和宏兒在二十年后相遇了,過上了和諧自由的“新生活”,會有怎樣的對話?運用對話描寫的技巧,關注對話的表現(xiàn)形式(“句子長短”“語氣輕重”“語調高低”“特殊標點”“重復語”“修辭”等),發(fā)揮想象,為他們寫一個故事。
要求:1.對話內容符合人物身份,突出人物性格;2.對話的表現(xiàn)形式符合人物性格和心情,展現(xiàn)人物關系和思想主旨。
七、板書(略)
[作者通聯(lián):廣東深圳市寶安區(qū)燕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