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實施以來,歷史學科教學正悄然發(fā)生著令人欣喜的變化,但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45分鐘的短暫授課要求教師必須以課程要求達成度、學科素養(yǎng)體現(xiàn)度、師生互動思維深刻度、良好的預設生成調整能力、網(wǎng)絡信息技術融合度等幾方面作為初中歷史高效課堂評判標準,以此優(yōu)化教學,提升教學質量。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經(jīng)驗,對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的評判標準略作整理。
關鍵詞:新課改 初中歷史教學 高效課堂 評判標準
眾所周知,一節(jié)課只有短暫的45分鐘,因此,打造高效課堂,“向時間要效率要質量”便成為新世紀廣大教師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那么,怎樣的歷史課堂才能稱得上“高效”?
一、當堂達成所教課目對應的初中歷史國家課程標準是必要前提
筆者在了解了許多以探究如何解決初中歷史教學問題為主題的研究成果后發(fā)現(xiàn),極少提及幫助歷史教師提高課堂課標達成度的,而這恰恰又是走好我國歷史新課改道路重要的、具有奠基意義的一步,是廣大歷史教師不能忽視的。
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歷史國家課程標準分為不同維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看似簡單的三方面六小點,是能否稱得上高效課堂的重要評判標準,不能顧此失彼。不可否認,歷史課不只是單純地向學生講授歷史史實,但是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也不可走向極端,不能錯誤地將課堂上講授歷史史實看作是一種無能的教學方式。倘若教師上完一堂歷史課,連最基本的知識目標都未達成,縱使該課堂上使用的教學手段再豐富、學生積極性再高漲,也是一堂失敗的歷史課。所以,為了避免歷史教師死板地串聯(lián)知識,新《課標》中,在“知識”后面又加上了“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幾個維度,目的就是要求歷史教師刻苦鉆研教學,將課堂打造成既能使學生掌握基本史實、又能提高學生歷史學習能力,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尋得方法、陶冶情操和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高效課堂。
二、一堂高效的歷史課需要有高層次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體現(xiàn)度作為支撐
“學科素養(yǎng)”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就歷史學科而言,要想使這個概念變得具體、使歷史課堂更加豐富有內涵,就要發(fā)揮“史料”的重要作用。歷史課本上的內容是十分有限的,這就對歷史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在備課過程中搜集與所教課目相關的有利于學生理解教材的課外史料,做到“內外遷移”。
課堂上大量史料的呈現(xiàn),既可以使歷史本身變得更有生命力,又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唯物史觀,形成時空觀念,培養(yǎng)家國情懷。所以經(jīng)常被歷史教師談及的“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才是我們真正要教給學生的方法。只有靈活運用史料,才能提高歷史課堂效率,使老師和學生都能達到雙贏。
三、高效歷史課堂上的“師生互動”要體現(xiàn)思維的深刻度
一堂優(yōu)秀的歷史課絕不應是教師一人包辦的,新《課標》倡導“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所以充分的師生互動便成為歷史課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但是,若想將打造真正意義上的高效課堂,“師生互動”環(huán)節(jié)就要摒棄一般課堂中普遍呈現(xiàn)的那種模式,即“教師隨便給出幾個沒有經(jīng)過深思熟慮而導致層次、區(qū)分度不高的問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并派代表回答”,抑或“單純?yōu)榱嗽鎏碚n堂氣氛,生硬地穿插學生表演的歷史情景劇”等。
新課改背景下,我們的歷史教學更需要具備一種責任感與使命感,切實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一定要貼近學生實際,做到情景化、生活化,課堂中預設的問題要經(jīng)過精心思考與篩選,真正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互動時要體現(xiàn)民主化,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培養(yǎng)學生史料結合、內外遷移的歷史思維品質。
四、高效歷史課堂要求其任課教師具有良好的預設生成調整能力
充分的備課準備是上好一堂課的必要前提。但是,據(jù)筆者觀察,很多歷史教師,特別是年輕的、經(jīng)驗稍顯不足的教師,其備課容易走入誤區(qū),即一定要把自己預設的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完整地寫出來,然后爛熟于胸,才能確保在正式上課時做到熟練不出差錯。這種看似認真的備課其實是違背新《課標》“以學生為本”理念的錯誤做法。
要做到“以學生為本”,就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既要使備課時預設的問題有思維含量、能成功激發(fā)學生產(chǎn)生高階思維,又要給自己的課堂教學留有余地,掌握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以備在正式上課時根據(jù)學情及時做出調整,使課堂教學節(jié)奏服從“課堂效果、生本課堂”的要求。
五、高效歷史課堂要體現(xiàn)生生平等,教師應給予“學困生”同等關注,切忌萌生教學功利心態(tài)
何為教學功利心態(tài)?即以“應付考試”作為自己的教學目標,過于看重學生的平均分和優(yōu)秀率、及格率。許多教師認為只要成績好的學生足夠優(yōu)秀,其所教歷史學科取得好成績便輕而易舉,從而導致這部分有著功利心態(tài)的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戴上了有色眼鏡,只重視少數(shù)歷史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的學習情況,而忽視了數(shù)量更多的“學困生”。采用的教學方式也主要是針對優(yōu)生的,而這種看似走捷徑的做法無異于飲鴆止渴,是與新課改倡導的理念背道而馳的。要想打造高效歷史課堂,就必須關注班級內的每一位學生,認真分析學情,將學生合理分類,設計適合不同水平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提升全體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楊偉、白前靜、段謨發(fā)、梁娟、吳境《新課改背景下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初探—基于農(nóng)村初中歷史教學現(xiàn)狀的思考》,《滄?!?011年第1期。
(孟慶遠,1993年生,男,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qū)人,中學教師,初級職稱,大學本科,研究方向:初中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