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建生
[摘 要]對話是閱讀的本質,批注閱讀是一種主動探究的閱讀方式。遵循“以學生為主”“以對話為主”的課改理念,教師從預習批注、略讀批注、精讀批注三個方面進行指導,能夠有效提升學生與文本對話的質量,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批注閱讀;學生主體;文本特點;有效對話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19-0050-02
批注閱讀在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廣受關注,其“讓讀”“讓學”的特質非常契合“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等課改理念。在各級各類公開課上,也經常出現(xiàn)“閱讀批注”的身影,“不動筆墨不讀書”成了當前閱讀教學中的高頻詞。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以教為先”的教學思想仍然盛行,教師給予學生閱讀批注的時間通常只有一兩分鐘,學生還沒來得及和文本對上話,就匆匆被叫停,進入交流階段。這樣的批注閱讀效果可想而知。
批注閱讀的關鍵是讀者與文本的有效對話和反思。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第七冊第六單元首次聚焦“學習用批注的方法閱讀”,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理解的地方和最有體會的地方”來做批注。那么,如何真正讓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促膝交談”,讀有所思、讀有所感,提高批注閱讀的實效呢?筆者結合本單元第三篇課文《陀螺》的第一課時教學,談一些看法。
一、預習批注,整體感知文本
預習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預習批注能有效提高預習的效果。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剛接觸批注,教師一定要加強對學生的指導,讓他們學會使用各種批注符號,將自己有疑惑的地方標記出來,同時嘗試將自己的閱讀體會和感悟記錄下來。這樣才能使學生帶著對文本的初步理解與感受走進課堂。
例如,在指導學生預習《陀螺》一文時,筆者設計了“批注預習單”,讓學生一看就明白預習時要做哪些批注,怎么批注。
再如,在檢查預習這個環(huán)節(jié),筆者出示了文中的兩句話:
兩只旋轉的陀螺奮勇搏斗,旋風般撞向對手,剛一接觸,又各自閃向一邊,然后重整旗鼓再戰(zhàn)——直到其中一方被撞翻才告一段落。
這只陀螺不是人工削出來的,而是一位木工在旋床上旋出來的,圓且光滑,如同一枚鴨蛋。
師:這兩句話中,“旋”這個字出現(xiàn)了四次,怎么讀?(自由讀、指名讀)
師:你如何區(qū)分的?
生:我是查字典知道的。(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查字典知道讀音的)
師:再把這四個字帶入文中讀讀,你能發(fā)現(xiàn)“旋”的讀音有何規(guī)律嗎?
生:我明白了,“旋”作為動詞,表示轉圈讀xuán;作為名詞,表示轉著圈的東西,讀xuàn。
師: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大家為他的發(fā)現(xiàn)鼓掌!請大家將他的發(fā)現(xiàn)批注在句子旁邊。
預習批注不是簡單地標標、畫畫、抄抄注釋,只有認認真真地把文本讀上幾遍,才能找準課文的批注點,才能有所得,有所悟。
二、略讀批注,理清文章脈絡
《陀螺》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共13個自然段。讀懂課文內容,疏理文章脈絡是第一課時的學習目標之一,而略讀批注是達成這一教學目標的有效方式。
師:這篇課文作者回憶了童年關于陀螺的哪些場景呢?(出示)
(1)自主閱讀批注,小組交流。
(2)全班交流。
師:瀏覽課文,畫出能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一句話。
生:“我的冰尜兒,木工隨便旋出的小木頭塊,丑小鴨生出的一只丑鴨蛋,在童年的一個冬日里,給了我極大的歡樂和由衷的自豪?!?/p>
師:作者為何獲得了“極大的歡樂和由衷的自豪”?作者從斗陀螺的經歷中還懂得了什么道理?(引讀)
師:我們運用批注、歸納的方法很快就理清了課文的脈絡,讀懂了課文的內容,而且把這么長的一篇課文讀成了幾個標題,讀成了一句話,這就是批注閱讀的力量。
三、精讀批注,練寫閱讀體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批注閱讀遵循了“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以對話為主”轉變的課改理念。但如果僅是為了體現(xiàn)“讓學”而任憑學生自由批注,很容易造成理解不得要領、閱讀效率低下的狀況。學生只有在教師的細心指導下,才能逐步體會到批注閱讀的妙處。
(一)關注文本結構特點。
《陀螺》這篇課文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回憶了“說陀螺、做陀螺、得陀螺、斗陀螺、悟陀螺”五個場景,但小學四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思維能力都非常有限,他們不能正確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文章的思想內涵。筆者結合課文內容、教學目標設計了具有開放性和探究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探究和感悟,嘗試讓學生跳出文本看文本,充分發(fā)揮了文本的閱讀價值。
師:作者回憶的這五個場景中,哪個是中心事件?
生1:斗陀螺是中心事件。
師:說說理由。
生2:斗陀螺寫得最精彩,讀者看了也最過癮。
生3:斗陀螺最能突出作者的快樂和自豪。
師:既然中心事件是斗陀螺,那為何還要花大量篇幅寫其他場景呢?作者究竟想表達什么?帶著這個問題,請大家自主探究課文1~7自然段,把你的閱讀感受用一句話來批注。(學生探究批注)
生4:前面部分突出了丑鴨蛋來之不易。
生5:突出了作者對冰尜兒的喜愛,為下文做了鋪墊。
師:正是由于作者對陀螺無比的喜愛和渴望,所以,當他的陀螺意外獲勝時,他獲得的快樂和自豪才更加強烈。
(二)關注文本語言的特點
莎士比亞曾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蓖痪湓挘煌膶W生閱讀感受是不一樣的。閱讀文章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一邊讀文章,一邊把最有體會的詞句圈畫出來,并從內容的理解、寫法的分析和情感的體驗等方面來品讀和批注。批注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思考越深入,感受就越豐富,批注就越精彩,對文本的理解也就越透徹。
例如,批注閱讀《陀螺》第四自然段:
我是從小就不甘人后,更不愿自己的陀螺像金兵見到岳家軍,一戰(zhàn)即敗。于是四處尋找木頭,為削出得心應手的陀螺,就差沒把椅子腿拿來“廢物利用”了。為此不知挨了多少責罵,可仍然不肯住手。然而一個孩子無論如何是削不出高質量的陀螺的,因此,曾有很長一段時間我的世界堆滿烏云,快樂像過冬的燕子一般,飛到一個誰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
師:誰來分享一下,你批注了哪些詞句?怎么批注的?
生1:從“廢物利用”“為此……可……”這些詞句中我看出,在作者眼中,陀螺最重要,其他都是廢物。
生2:“曾有很長一段時間我的世界堆滿烏云,快樂像過冬的燕子一般,飛到一個誰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边@個比喻句形象地寫出了我得不到陀螺時的郁悶心情。
生3: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對冰尜兒的癡迷、渴望。
生4:我對整個自然段做了批注:“我的眼里只有你!”作者四處尋木,忍受責罵,癡心不改,形象的比喻表達了他對陀螺的酷愛之情。
……
讀著這些批注,筆者似乎看到了一個個學生的閱讀心跡,聽到了他們與文本的呢喃細語。
(三)給學生思考、交流的時空
對話是閱讀的本質,也是閱讀教學的主要特征。批注閱讀有效提升了學生與文本對話的質量。但不同的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力、感受力是存在很大差異的,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留給學生充分的靜默閱讀和思考交流的時空,要督促和激勵學生自主思考,讓每個學生都能投入課堂,走進文本,積極表達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
將批注式閱讀運用到閱讀教學中,可以使教師轉變教育理念,不再將傳授知識作為教學重點,而是選擇“放手”,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文本。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與文本進行廣泛的、深入的、全方位的直接對話,并對其進行比較和分析,得出自己對文本的理解,這種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個性化的思維方式,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 參 考 文 獻 ]
[1] 肖曉燕,喻德琴. “緊箍咒”與“火焰山”: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的兩次轉化與四大問題[J]. 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3(29).
[2] 戚韻東. 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方法分析[J]. 教學與管理,2017(26).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