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艷艷 錢益宇 黃文樂 應辛欣 華 瑩
剖宮產作為現代產科解決難產、保護母嬰健康的技術手段被普遍應用,但是WHO指出超過10%的剖宮產并不能降低孕產婦及圍生兒的病死率[1]。中華醫(yī)學會產科學組及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都提出剖宮產術后陰道試產 (trial of labor after cesarean section, TOLAC)是降低剖宮產率的有效途徑[2]。2019年ACOG指出剖宮產術后陰道分娩(vaginal birth after cesarean, VBAC)的成功率約為60%~80%[3]。此外,徐晨等[4]對22篇近10年的中文文獻進行系統(tǒng)評價,發(fā)現在我國剖宮產術后滿足試產條件并進行陰道試產的成功率高達76%,但是TOLAC成功率僅為35%。其中,加強產程中干預措施的管理是TOLAC成果的關鍵。本研究旨在通過觀察分析TOLAC的產程特點及產程中干預處理,為將來制定TOLAC的產程管理規(guī)范提供一定的臨床依據。
1.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筆者醫(yī)院分娩的孕婦病例資料:觀察組病例資料為瘢痕子宮足月妊娠經陰道分娩產婦,產婦符合陰道試產條件,且征得產婦同意選擇陰道試產(簽署知情同意書,經筆者醫(yī)院倫理學委員會同意);選擇同期分娩的無剖宮產史的足月單胎頭位且自然臨產的健康產婦,根據是否有陰道分娩史分為初產婦對照組和經產婦對照組。觀察組入選標準:既往經歷過1次剖宮產,且采用子宮下段橫切口,術后恢復良好,無創(chuàng)口感染;孕周37~41周的單胎頭位,無頭盆不稱;B超提示子宮下段肌層連續(xù),預測瘢痕厚度>2mm;胎兒估計體重<4000g,有陰道試產意愿且此次為陰道順產的產婦。
2.研究方法:記錄并收集3組產婦產程時限;產程的干預措施包括人工破膜,縮宮素、間苯三酚以及分娩鎮(zhèn)痛的使用;母兒的預后情況如產時發(fā)熱、產后出血量、孕婦會陰裂傷情況、新生兒Apgar評分等相關數據進行分析。
1.一般資料:觀察組產婦 114 例,分娩時年齡22~42歲,平均年齡為30.78±4.20歲;平均BMI為25.86±2.26kg/m2;平均孕周為38.60±1.99周。初產婦對照組產婦 355 例,分娩時年齡17~35 歲,平均年齡為26.02±3.02歲;平均BMI為25.71±2.62kg/m2;平均孕周為39.42±0.88周。經產婦對照組產婦 244 例,分娩時年齡20~43 歲,平均年齡為29.52±4.14歲;平均BMI為25.71±2.80kg/m2;平均孕周為38.36±1.22周。
2.剖宮產術后陰道試產產程分析:與初產婦對照組孕婦分娩產程比較,觀察組產婦總產程、各個產程時間均短于初產婦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觀察組第二產程及總產程時長較經產婦對照組延長,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1 觀察組及初產婦對照組產程時長情況[min,M(Q1,Q3)]
與觀察組比較,*P<0.05
表2 觀察組及經產婦對照組產程時長情況[min,M(Q1,Q3)]
與觀察組比較,*P<0.05
3.剖宮產術后陰道試產產時干預措施分析:與觀察組比較,初產婦對照組中產婦分娩過程中產程干預措施(包括人工破膜、縮宮素使用、分娩鎮(zhèn)痛、間苯三酚使用)的發(fā)生率均高于觀察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在經產婦對照組孕婦中人工破膜及會陰側切發(fā)生率較觀察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4)。
表3 觀察組及初產婦對照組產程干預措施情況[n(%)]
表4 觀察組及經產婦對照組產程干預措施情況[n(%)]
4.瘢痕子宮陰道試產圍產結局分析:3組新生兒Apgar 1min及5min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產時出血量較兩組對照組均有增多,初產婦對照組產后出血少于觀察組,觀察組產時發(fā)熱發(fā)生率高于經產婦對照組,但低于初產婦對照組,且初產婦對照組會陰裂傷情況與觀察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5、表6)。
表5 觀察組及初產婦對照組圍產結局情況
表6 觀察組及經產婦對照組圍產結局情況
目前國內外研究均認為TOLAC的成功率較高,但是其存在子宮破裂的風險[2~4]。因此,如何對剖宮產后陰道分娩產程進行適當的干預,以降低剖宮產術后子宮破裂的風險,是TOLAC的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Graseck等[5]研究發(fā)現,TOLAC第一產程與無剖宮產史孕產婦的第一產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是其對照組孕婦包括了初產婦及經產婦。本研究將對照組分為初產婦及經產婦進行比較分析,發(fā)現TOLAC第一產程明顯短于初產婦,但長于經產婦,此結果與任衛(wèi)娟等[6]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這可能是由于既往分娩改變子宮對前列腺素的敏感度,前列腺素能夠軟化宮頸,促進子宮收縮的強度和頻率,是產程發(fā)動和進展的核心影響因素[7]。
盡管總體的TOLAC發(fā)生子宮破裂的概率<1%,但是其仍高于重復性選擇剖宮產的0.02%,其中TOLAC孕產婦中超過90%的子宮破裂發(fā)生于第一產程中,其中活躍期4~5cm時發(fā)生率最高[8]。通過進一步分析本研究對象第一產程的干預措施,筆者發(fā)現人工破膜、縮宮素及間苯三酚的使用在觀察組中的使用明顯少于初產婦對照組。目前TOLAC中應用縮宮素尚存在爭議,但有研究指出在TOLAC孕產婦中應用縮宮素可能會增加子宮破裂的風險,且與子宮破裂之間存在“劑量反應”關系,當縮宮素劑量達最大限度時,子宮破裂發(fā)生率增加至2.07%[9]。因此,TOLAC產婦常規(guī)使用縮宮素存在一定風險。本研究中,當臨產后出現子宮收縮乏力時,更傾向于采用人工破膜法加強子宮的收縮,人工破膜同樣能加快第一產程的進展。因此,在宮口擴張停止時可首先選擇人工破膜。此外,觀察組間苯三酚使用率與經產婦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低于初產婦對照組,其原因可能與既往妊娠對子宮頸的影響,使得其更容易擴張,并且明顯縮短了第一產程的時間。
分娩鎮(zhèn)痛主要采用硬膜外麻醉鎮(zhèn)痛,硬膜外麻醉鎮(zhèn)痛的低濃度藥物及麻醉平面(T10 以下)并不會掩蓋子宮破裂(T4 以下)的癥狀和體征,并非TOLAC的禁忌證[10,11]。盡管研究發(fā)現硬膜外麻醉鎮(zhèn)痛可能會延長TOLAC孕產婦的第一產程及第二產程,但本研究中硬膜外麻醉鎮(zhèn)痛對TOLAC的第一產程時長無明顯影響[12]。因此,硬膜外麻醉鎮(zhèn)痛不僅能提供有效的鎮(zhèn)痛,增加瘢痕子宮孕婦對TOLAC的接受度,同時為發(fā)生子宮破裂后提供快速的硬膜外麻醉提供條件,值得被廣泛采用。此外盡管大部分的子宮破裂發(fā)生于第一產程,但仍有約18%的子宮破裂發(fā)生于第二產程[8]。當第二產程出現延長時,容易出現胎兒受壓、缺氧,子宮下端過度拉伸導致子宮破裂等不良結局,因此TOLAC孕產婦的第二產程同樣需要嚴密的監(jiān)護。但目前關于TOLAC 產婦是否需要通過放寬會陰切開指征縮短第二產程尚未有確切定論。本研究對象中觀察組會陰側切率遠高于經產婦對照組,與初產婦對照組基本相等,同時觀察組第二產程時長明顯短于初產婦。這說明對TOLAC產婦實施會陰側切能在一定程度上縮短第二產程,可以在臨床上被采用。
本研究通過比較3組孕產婦圍生結局及新生兒結局發(fā)現,TOLAC對新生兒Apgar評分無明顯影響,并且VBAC產婦會陰裂傷情況優(yōu)于初產婦對照組,這也可能是由于助產士及產科醫(yī)生對TOLAC產婦更嚴密的監(jiān)護。TOLAC產婦產時出血較無剖宮產史產婦增多。這可能是因為剖宮產導致子宮肌纖維的斷裂,瘢痕組織的形成,以及瘢痕周圍子宮肌纖維在孕期和臨產時的過度拉伸,影響了子宮下段肌纖維的正常收縮和縮復功能,導致TOLAC產婦產時出血增多。因此,積極干預第三產程,促進子宮收縮以利于胎盤娩出至關重要,如常規(guī)使用子宮收縮藥物,有控制地臍帶牽引,胎盤娩出后適當按摩子宮。
綜上所述,目前國內外對于TOLAC產婦的產程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筆者認為產科醫(yī)生應在產檢期間對有意愿進行TOLAC的孕產婦進行充分的評估,排除禁忌證(如2次及以上的子宮手術史,估計胎兒體重≥4000g,既往有子宮破裂史等),加強孕期管理[4]。在宮頸條件成熟度欠佳的時候,應慎重考慮陰道順產。臨產后,加強對TOALC孕產婦的產程管理,在胎心監(jiān)護提示胎心良好的條件下,可以繼續(xù)觀察試產,無需過度積極處理,出現宮縮乏力時首選人工破膜術,縮宮素靜脈滴注要謹慎。必要時使用間苯三酚軟化宮頸,進入第二產程后,盡可能縮短第二產程,避免子宮破裂的發(fā)生,同時在第三產程應積極預防產時及產后出血。但是目前針對TOLAC產婦的產程特點的系統(tǒng)前瞻性研究國內外鮮有報道,包括縮宮素的使用時機和劑量、間苯三酚的使用時機和劑量、人工破膜術的適當時機及圍產結局的觀察等。因此,希望將來的研究能進一步明確TOLAC的風險和產程特點及處理規(guī)范,增加TOLAC成功率,確保其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