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鑫,楊敏玲,高 龍,李 雷,馮對平
(1.山西醫(yī)科大學醫(yī)學影像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1;2.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腫瘤與血管介入科,山西 太原 030001)
肺癌是臨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嚴重威脅人類健康,早期患者無明顯臨床表現,確診時常已進展到晚期,難以根治[1]。中央型肺癌位于氣管支氣管內,可致氣道狹窄及阻塞,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支氣管鏡熱消融(bronchoscopy thermal ablation, BTA)能夠有效清除腫瘤,迅速恢復氣道暢通[2],但存在一定風險及并發(fā)癥,術中出血多見,出血量較大時影響B(tài)TA順利進行,甚至威脅患者生命安全。近年來,支氣管動脈栓塞(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 BAE)在治療各種原因所致氣道出血中的應用日趨增多,為預防BTA術中出血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觀察BAE用于預防BTA治療中央型肺癌術中出血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9月于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接受BTA的49例中央型肺癌致氣道狹窄患者,男45例,女4例,年齡45~77歲,平均(61.6±7.2)歲;病灶位于左肺22例,右肺27例;鱗狀細胞癌(簡稱鱗癌)37例,腺癌6例,小細胞癌6例;依據第8版國際肺癌TNM分期標準,Ⅰ期2例、Ⅱ期13例、Ⅲ期29例、Ⅳ期5例。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華醫(y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18版)[3]中關于肺癌的臨床診斷標準;②存在外科治療禁忌證或因其他原因不能接受外科治療;③臨床資料完整;④腫瘤較大,已突入氣道管腔內,部分或全部堵塞氣道,致患者出現氣道阻塞癥狀如氣促等;⑤術前接受支氣管鏡下活檢,發(fā)現病灶極易出血,CTA顯示病灶血供豐富。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異常;②存在不可糾正的凝血機制障礙;③碘對比劑過敏或存在血管內插管禁忌證;④存在全身麻醉禁忌證。
BTA術前由至少2名副主任醫(yī)師結合患者癥狀、胸部CT及氣管鏡檢查結果等綜合評估腫瘤血供,判斷BTA術中大量出血可能,并向患者充分說明BAE及BTA的目的和風險,依照患者及其家屬意愿決定術前是否行BAE。根據治療方法將患者分為2組:A組25例,單純接受BTA;B組24例,BTA術前接受BAE。
1.2 儀器與方法
1.2.1 BAE操作流程 采用Philips Allura Xper FD20 DSA機為引導設備進行BAE操作。囑患者仰臥,以2%利多卡因5 ml進行局部麻醉后,采用Seldinger技術穿刺右側股動脈,置入5F導管鞘,在透視下將4F或5F眼鏡蛇導管或胃左動脈導管送至氣管隆突水平,上下移動尋找各支氣管動脈開口。找到責任動脈并造影證實后,以同軸導管技術將微導管送入適當位置后固定導管頭端,注入560~710 μm明膠海綿顆粒作為栓塞劑,若腫瘤供血動脈管徑較大,則選用>710~1 000 μm明膠海綿顆粒,待供血動脈鑄形后停止注射。造影證實栓塞滿意后撤出導管及導管鞘,進行壓迫止血及加壓包扎,并囑患者術后右下肢伸直制動24 h。
1.2.2 BTA操作流程 若BAE后未出現明顯栓塞后綜合征等并發(fā)癥,則于術后1天行BTA。囑患者仰臥,于其肩下墊枕,進行全身麻醉;待麻醉誘導成功且肌肉松弛后以直接喉鏡插入硬質支氣管鏡,并連接麻醉呼吸機,術中密切監(jiān)測患者心電圖、血壓及血氧飽和度等。利用硬質支氣管鏡后端的操作孔與纖維支氣管鏡進行聯(lián)合操作。根據病灶實際情況選擇單一或聯(lián)合應用氬等離子體凝固(argon plasma coagulation, APC)、電凝等治療方法。如病灶部位滲血,可用冰生理鹽水或血凝酶局部注射。術后予霧化、抗感染等對癥處理。
BTA過程中觀察是否出血并評估出血量,出血量<20 ml為少量出血,20~100 ml為中量出血,大量出血為出血量>100 ml或24 h內出血量>300 ml(包括支氣管鏡下吸引的血量)[4]。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以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2組患者年齡,χ2檢驗比較2組性別、病灶位置、病理類型、臨床分期及BTA術中出血率。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組間患者性別、年齡、病灶位置、病理類型及臨床分期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A組25例中,16例成功完成BTA,術中9例(9/25,36.00%)少量出血、7例(7/25,28.00%)中量出血,9例(8/25,32.00%)由于大量出血而被迫終止BTA。B組24例均成功完成BAE,其中22例成功完成BTA(圖1),BTA術中18例(18/24,75.00%)少量出血、4例(4/24,16.67%)中量出血,2例(2/24,8.33%)由于大量出血而終止BTA。2組BTA術中出血總體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8.26,P=0.02),且B組大量出血率低于A組(χ2=5.38,P=0.02)。
2組BTA術中大量出血患者術后出現咳嗽、咳血痰,經積極止血、霧化、抗感染處理后1~3天癥狀消失;少、中量出血患者術后僅出現輕微咳嗽,術后1天內癥狀消失。B組3例BAE術后出現低熱,予退熱對癥治療后均好轉;1例解除加壓包扎后腹股溝穿刺處出現黑紫色瘀斑,局部熱敷5天后瘀斑基本消退。2組均未出現明顯栓塞后綜合征,亦未并發(fā)嚴重不良反應。
隨著介入放射學的發(fā)展及精準醫(yī)學概念的提出,經皮血管內介入治療逐漸應用于臨床,具有微創(chuàng)、療效確切且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BAE是其中的經典代表。BAE治療各種原因所致大咯血效果肯定,現已成為治療內科治療失敗的大咯血的首選方法[5]。張芨等[6]提出在BAE治療過程中應注意病變血管的復雜性,避免漏栓和誤栓。既往BAE中誤栓脊髓動脈引起癱瘓為其嚴重并發(fā)癥[7],但隨著介入器材及栓塞材料的不斷更新,術中通過微導管超選擇栓塞責任血管已使誤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顯著降低。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圖1 患者男,55歲,肺癌,間斷咳嗽伴氣短半月余,BAE聯(lián)合BTA治療 A.增強CT示右肺支氣管內占位(箭); B.病理示鱗癌(HE,×40); C.BAE術前DSA示右肺門處異常顯影; D.BAE術后再次造影見異常顯影消失,栓塞滿意; E.BTA術前支氣管鏡下見突入支氣管內的病變組織; F.BTA術后突入支氣管內的病變組織基本消失,術野清晰,未見明顯出血
氣管支氣管惡性腫瘤發(fā)病較為隱匿,確診時多已失去外科切除機會。BTA用于治療此類患者可迅速緩解因氣道狹窄所致各種呼吸道不適癥狀,改善患者生存質量。目前BTA主要包括APC及高頻電刀技術。APC利用高頻高壓電將氬氣流電離為氬離子,再利用單極技術使電流從高頻輸出電極流向病變組織,通過非直接接觸方式將電流集中到一點,而后通過熱效應作用使局部病變組織失去活性;其強大的干燥作用可使病變組織發(fā)生攣縮,從而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8]。APC術中產生煙霧較少,術中視野較清晰,探頭不與病灶直接接觸,可有效避免探頭與組織發(fā)生粘連,同時亦可避免穿孔等[9]。目前APC主要用于介入治療氣管、支氣管腔內病灶[10-11]。高頻電刀技術是另一種熱消融技術,主要利用密度較高的高頻電流將電能轉化為熱能,對腫瘤進行電切及電凝處理[12]。高頻電刀能夠有效清除腫瘤,緩解氣道阻塞癥狀。高頻電刀技術與APC技術相結合,能夠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
但BTA為有創(chuàng)性操作,存在出血風險,處理不當可能引起窒息、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13];其出血風險可能與腫瘤位置、大小、血供等有關。支氣管鏡活檢操作引起病灶出血的概率較大[14]。王賽斌等[15]分析經支氣管鏡活檢中不同支氣管腔內位置中央型肺癌誘發(fā)出血的風險,認為不同位置肺癌誘發(fā)出血的風險存在差異,活檢中位于中央氣道的肺癌較位于外周氣道的肺癌更易并發(fā)出血。本研究對所有病例均于BTA術前行支氣管鏡下活檢,操作中發(fā)現病灶極易出血,且CTA顯示病灶血供豐富,故結合患者及家屬意愿決定是否于BTA術前行BAE,并分析BTA術前行BAE對術中出血的影響。
本研究中B組BTA術中出血少于A組,且術中大量出血率亦顯著低于A組。BTA術中發(fā)生大出血的主要原因包括腫瘤位于段以上氣道,且血供異常豐富,有創(chuàng)操作時極易損傷腫瘤供血血管;而術者經驗及術中配合也可能產生一定影響。B組雖已在BTA術前行BAE,但BTA術中仍有2例出現大量出血,可能是BAE術中未能充分尋找腫瘤供血動脈并予以栓塞,或腫瘤供血動脈過于扭曲,使微導管無法達到責任血管并充分栓塞所致。
本研究的不足:①樣本量較小,有待加大樣本進一步觀察;②手術效果及并發(fā)癥等受術者操作技術因素影響,可能使結果產生偏倚。
綜上所述,對中央型肺癌患者于BTA術前行BAE安全可行,并能明顯降低BTA術中大量出血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