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汶靜
【摘要】比較教育是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綜合利用有關的新科學和新技術,研究當前世界不同國家、民族和地區(qū)的教育。它是用比較分析的方法,研究當代外國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找出教育發(fā)展的共同規(guī)律和發(fā)展趨勢,以作為教育改革的借鑒 。通過比較不同的教育制度,探討教育的共同特點、發(fā)展規(guī)律及其總的趨勢,并進行預測,以便根據(jù)本國的民族特點和其他的具體條件,取長補短充分發(fā)揮教育的最佳作用,為提高教育質量和人民的文化科學水平服務。
【關鍵詞】借鑒時代? 因素分析時代? 社會科學方法時代
比較教育學既是一門理論學科,更是一門偏重于應用的一門教育學科。人們在比較教育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表現(xiàn)出了三種不同的研究旨趣?!敖梃b時代”、“因素分析時代”,對教育進行比較研究重在為國家和民族利益服務;二戰(zhàn)后,比較教育進入了“社會科學方法時代”,人們在研究中更加強調增進國際理解和溝通這一宏大目標。
一、借鑒時代
我們前面所說的教育比較,都還沒有真正形成相對完整的理論和方法體系,嚴格說來還不能看作教育學科體系中的一門學科,因而還不是真正的比較教育,直到進入了借鑒時代。
在借鑒時代比較教育已經具有了初步的研究方法論,這是比較教育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標志之一。比較成熟的研究方法論能夠促進比較教育學科的發(fā)展與進步;同時方法論的發(fā)展也對各國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所謂“借鑒時代”,是比較教育發(fā)展歷史的第一個階段。從1817年到19世紀末。在這一時期,隨著民族國家制度的興起和產業(yè)革命的爆發(fā),歐美各國爭先恐后地推行富國強兵政策,并積極借鑒其他國家教育經驗改善本國的教育。人們開始相信,把一個他國的教育制度搬過來照用是完全可以的,像這種將現(xiàn)成的制度進行復制是這一時期比較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但是他們卻忽視了是否符合當?shù)氐纳顚嶋H,僅僅看到了表面上的效果。
例如借鑒時代的庫森,就是法國的比較教育學家。庫森認為教育比較的目的在于"借鑒改進",他研究外國教育體制的唯一目的就是通過外國經驗來解決法國的社會問題。他重視教育的"實證調查"方法,他在研究過程中非常強調考察成功的實踐經驗,總結教育比較的"因素考察"內容。庫森對比較教育科學的貢獻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提出了進行研究比較時組織材料所遵循的程序;二是總結了國與國之間的教育比較內容;三是試圖給出一種理想化的對比標準。庫森的比較教育思想局限性體現(xiàn)在教育比較的"理想"化標準,不夠現(xiàn)實。
上述就是我所介紹的“借鑒時代”全部內容,此階段的重點在于借鑒從而忽視了實際。
二、因素分析時代
這是比較教育的第二個階段,從20世界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是比較教育的形成階段,也是發(fā)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人們開始意識到,一味的模仿別人是達不到想要的結果的,而是要結合本國的具體情況做出正確的方案決策。比較教育在方法上一改過去那種孤立地研究和移植其他國家經驗的做法,開始密切聯(lián)系各國的社會文化和民族特性等因素來分析研究各國的教育。所以這一時期也稱作"因素分析時代"。
比較教育學家薩德勒是“因素分析時代”開端。他認為孤立地研究教育是不對的,必須重視教育的文化背景,研究決定教育制度的各種因素。薩德勒明確指出,比較教育研究的目的在于通過對國外教育狀況的調查研究,來學習別國的教育經驗,改進本國的教育工作,他十分重視教育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而不是直接搬來就用,比較教育的實際價值就在于通過對別國教育制度的分析研究,來達到更加深入地理解我們自己的教育制度,預測本國教育發(fā)展趨勢從而改善本國教育的目的。
除此之外,康德爾也是比較教育重要的學家,他認為比較教育的目的在于發(fā)現(xiàn)教育問題,探討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其在特定背景中的解決辦法;漢斯的比較教育方法論思想也是以歷史主義為主要特征,他認為每一個國家的教育制度都體現(xiàn)著其社會結果和民族特性,一個國家的教育制度是深深根植于其民族歷史之中的。
在本階段,人們終于認識到任何出色有效的教育都是要結合民族歷史的 ,只有聯(lián)系對象國的社會歷史文化和民族特性來研究其教育精神和解決教育問題的方法,才能從中獲得間接的啟發(fā)。
三、社會科學方法時代
這是比較教育發(fā)展歷史的第三個階段,主要從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到現(xiàn)在。比較教育開始從以往人文的歷史研究方法,逐漸向以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實證性的科學研究方法為主的方向發(fā)展。與此同時,社會學、行為科學和文化人類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論范式也對比較教育產生了深刻地影響。比較教育嘗試運用結構功能理論、沖突理論、人力資本理論、世界體系理論、依賴理論和后現(xiàn)代理論等理論范式對比較教育進行研究,比較教育的學科發(fā)展呈現(xiàn)出學科交叉的情形。
在“社會科學方法時代”,比較教育一改之前的不足,使得在世界范圍內獲得了長足的發(fā)展。
四、小結
上文就是我對比較教育三個階段的全部論述。比較教育不但可以使我們借鑒別國的教育經驗,從而更好地解決本國的教育問題,而且可以為我們制定教育決策提供預測性的依據(jù),使我們的教育決策盡量做到有的放矢,保障教育的健康發(fā)展。正是由于比較教育在教育和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具有很多重要的作用,才令我們積極地去學習和研究。
參考文獻:
[1]項賢明.比較教育學的文化邏輯[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0.
[2]王承緒.比較教育學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何塞.加里多·著:比較教育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顧明遠.薛理銀.比較教育導論——教育與國家發(fā)展(第二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