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曉東 孫占勇 陳世軍
(新鄉(xiāng)醫(yī)學院鄭州第一附屬醫(yī)院(鄭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普外科,河南 鄭州 450000)
甲狀腺結節(jié)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甲狀腺疾病,多為良性結節(jié),惡性結節(jié)僅約5%[1]。良性甲狀腺結節(jié)發(fā)病初期癥狀較為隱匿,在臨床檢驗中難以發(fā)現(xiàn)。隨著疾病的進展病灶體積不斷增大,不僅影響美觀,同時可引起吞咽困難、局部疼痛等不適,其中冷結節(jié)還有增加惡變的風險[2-3]。外科手術切除是甲狀腺結節(jié)常用的治療方法,但實踐中發(fā)現(xiàn)外科治療可能損害甲狀旁腺,同時還可能損傷喉返神經而引起聲音嘶啞等并發(fā)癥[4]。微波消融術作為一種新型微創(chuàng)治療技術,具有療效確切,安全性高,并發(fā)癥少的優(yōu)勢,但仍有引起患者應激反應的風險,同時甲狀腺為人體最大的分泌腺,在甲狀腺結節(jié)治療過程中還應注意對甲狀腺激素的影響[5]。因此本研究旨在通過分析微波消融術與傳統(tǒng)手術切除對良性甲狀腺結節(jié)患者應激水平、炎癥因子及甲狀腺激素的影響,以期為臨床上此類患者的術式選擇提供參考依據。
選擇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接診的97例良性甲狀腺結節(jié)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納入標準:①術前穿刺活檢證實為良性甲狀腺結節(jié);②病灶直徑≤5 cm;③甲狀腺功能正常;④ASA評級為I~Ⅱ級。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疾病者;②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③有放化療治療史的患者;④病歷資料不全者。
根據患者接受手術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2組,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tǒng)手術切除術進行治療(n=47),觀察組患者采用微波消融術進行治療(n=50)。其中對照組男19例,女28例;年齡24~59歲,平均38.19±7.18歲;結節(jié)單發(fā)23例,多發(fā)24例;結節(jié)最大徑1.2~4.7 cm,平均3.39±1.15 cm;觀察組男21例,女29例;年齡22~58歲,平均37.94±7.26歲;結節(jié)單發(fā)31例,多發(fā)19例;結節(jié)最大徑1.3~4.8 cm,平均3.42±1.27 cm。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結節(jié)大小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tǒng)手術切除結節(jié),患者仰臥,全麻后以軟枕墊高肩部,胸骨切跡上緣2 cm處沿皮紋做一長3~7 cm的切口,逐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由前正中下切開舌骨下肌群,以充分暴露甲狀腺,以精細化被膜解剖法行甲狀腺次全切除或甲狀腺腺瘤切除術,常規(guī)放置引流管后對切口進行皮內縫合。
觀察組患者則采用微波消融術進行治療,患者仰臥,以2%利多卡因進行局麻,對甲狀腺與頸動脈間隙、甲狀腺與氣管間隙及甲狀腺與食管間隙采用生理鹽水及利多卡因混合液進行分離以避免上述結構受熱損。以尖刀片在穿刺點做一微小切口,超聲引導下將微波刀置入結節(jié)中,以30 W功率進行45 s的多點、多面移動式消融直至結節(jié)治療結束后以強回聲覆蓋。對于存在囊性液化部分者抽出液體后對實性成分進行微波消融治療,治療結束后以超聲對治療效果進行分析,消融不完全者再次進行補充消融。
1.3.1 手術一般情況
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
1.3.2 應激相關指標
在術前及術后24 h抽取患者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以3000 r·min-1轉速離心15min分離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法檢測皮質醇(Cortisol,Cor)。
1.3.3 炎癥因子
同1.3.2方法,檢測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水平。
1.3.4 甲狀腺功能
同1.3.2方法,檢測促甲狀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血清游離三碘甲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xiàn)T3)及血清游離甲狀腺素(Free thyroxine,F(xiàn)T4)。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或率(n(%))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D)表示,采用t檢驗,均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較對照組短,觀察組術中出血量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患者手術一般情況比較(±SD)
表1 患者手術一般情況比較(±SD)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對照組 47 58.29±14.02 29.63±4.18 4.23±1.06觀察組 50 31.17±9.45* 19.51±5.14* 2.26±0.71*
與術前相比,兩組Cor、CRP及IL-6均升高(P<0.05)。但觀察組升高幅度較對照組小,應激反應與炎癥反應較對照組輕(P<0.05),見表2。
表2 患者應激相關指標及炎癥因子比較(±SD)
表2 患者應激相關指標及炎癥因子比較(±SD)
注:術前術后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對照組 47 209.18±55.24 255.41±69.28* 0.72±0.13 11.02±3.09* 3.57±1.04 13.29±4.07*組別 例數 Cor(nmo·L-1) CRP(mg·L-1) IL-6(ng·L-1)觀察組 50 213.41±59.06 230.06±51.83*# 0.69±0.11 7.44±2.19*# 3.61±1.17 7.80±2.17*#
術后兩組患者TSH、FT3及FT4水平均明顯下降,但觀察組下降幅度較對照組小,對甲狀腺功能影響輕(P<0.05),見表3。
表3 患者甲狀腺激素比較(±SD)
表3 患者甲狀腺激素比較(±SD)
注:術前術后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TSH(mIU·L-1) FT3(mmol·L-1) FT4(mmol·L-1)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對照組 47 2.31±0.72 3.04±0.95* 5.71±1.30 5.08±1.27* 17.91±4.82 15.47±3.09*觀察組 50 2.29±0.68 2.61±0.88*# 5.77±1.26 4.33±1.04*# 17.80±4.63 12.14±2.83*#
微波消融術手術操作較為簡單,在麻醉完成后僅在穿刺點作一小切口置入微波刀,再進行微波治療即可,而傳統(tǒng)術式需做較大的切口,并對皮膚、皮下組織及相關肌群進行解剖,操作繁瑣費時較長,術后患者需要更長時間住院觀察,同時手術復雜,不可避免地增加患者出血量。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明顯縮短,術中出血量低于對照組,與既往研究結果相符[6]。
Cor由腎上腺皮質線粒體中產生,正常狀態(tài)下機體可有效控制Cor的分泌,但當機體受手術等刺激時可顯著升高,臨床上常用血清Cor水平以反映機體應激反應水平[7]。本研究中術后均出現(xiàn)了Cor水平升高,但對照組Cor升高幅度更大,可能手術刺激可產生強烈的應激反應,通過交感-腎上腺髓質及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tǒng)而增加交感神經興奮性促進Cor的分泌[8]。CRP為急性時相反應蛋白的一種,在應激狀態(tài)下創(chuàng)傷程度越嚴重CRP水平越高,IL-6為一種多功能細胞因子,正常人體血漿中含量較低,但當在手術創(chuàng)傷等應激狀態(tài)下可使IL-6水平明顯升高[9],本研究結果提示微波消融術對患者創(chuàng)傷及對甲狀腺功能的影響較傳統(tǒng)術式小。雖然微波消融術中可對機體造成一定的熱損傷,但因在超聲引導下進行,定位更為精確,減少對周圍正常甲狀腺組織的損傷,保護了甲狀腺功能。微波消融以熱效應破壞靶組織,可使其完全變性,殘留的激素及壞死因子較少,所引起的炎癥刺激更輕,同時術前的液體隔離也可增強對周圍組織的保護而降低創(chuàng)傷。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