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杰
(寧夏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心血管內科 寧夏 銀川 750001)
冠心病是心血管內科的常見疾病,室性心律失常是冠心病病情加重的常見表現,主要因心臟電活動的起源及傳導障礙使心臟搏動頻率及節(jié)律發(fā)生異常的癥狀,以心悸、胸悶、頭暈為主要臨床表現[1-2]。針對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目前臨床上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但不同藥物取得的治療效果常存在一定差異性。本研究選取我院90 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颊邽檠芯繉ο?,探討鹽酸胺碘酮在治療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中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以我院2016 年9 月—2019 年9 月收治的90 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颊邽檠芯繉ο螅谢颊呔浥R床相關檢查確診,自愿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且排除其他心臟疾病、伴有嚴重的器官功能障礙、相關藥物過敏史、治療依從性差及無法配合完成本次研究者。其中男48 例,女42 例,年齡53 ~77 歲,平均(62.43±3.55)歲;冠心病病程2~14年,平均(7.22±1.38)年;心功能分級:Ⅰ級30 例,Ⅱ級35 例,Ⅲ級19 例,Ⅳ級6例,根據隨機抽簽原則將受試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兩組,每組各45 例,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口服富馬酸比索洛爾片治療,起始劑量1.25mg,1 次/d,逐漸上調劑量,最大劑量10mg 1 次/天,持續(xù)治療8 周。研究組患者口服鹽酸胺碘酮片治療,200mg/次,3 次/d,1 周后調整為200mg/次,2 次/d,在1 周后調整為200mg/次,1 次/d,共持續(xù)治療8 周。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并于治療前后采用24h 動態(tài)心電圖監(jiān)測兩組患者的室性期前收縮發(fā)生頻率及ST 段壓低持續(xù)時間。
顯效:治療后目標癥狀完全消失,各心功能指標明顯改善,室性期收縮減少90%以上;有效:治療后目標癥狀明顯改善,各心功能指標有所改善,室性期收縮減少50%~89%;無效:以上指標均無明顯改善或加重;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
數據檢驗采用SPSS19.0,P<0.05 時為差異性顯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分別行t檢驗及χ2檢驗。
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治療總有效率[n(%)]
治療后兩組24h 動態(tài)心電圖較治療前均明顯改善,且研究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24h 動態(tài)心電圖變化(±s)
表2 治療前后24h 動態(tài)心電圖變化(±s)
注:與治療前及對照組相比,▲P <0.05,*P <0.05。
ST 段壓低持續(xù)時間(min)研究組 45 治療前 6271.53±675.49 3.20±0.68治療后 1506.59±350.37▲* 1.06±0.31▲*對照組 45 治療前 6268.57±681.22 3.21±0.59治療后 3521.34±460.43▲ 1.85±0.27▲組別 n 時間 室性期前收縮發(fā)生頻率(次/24h)
室性心律失常是冠心病最為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臨床上常采用抗心律失常藥物來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減少心律失常發(fā)生,以控制病情發(fā)展[3]。鹽酸胺碘酮作為第三代抗心律失常藥物,具有輕度α 與β 腎上腺素受體阻滯作用,可有效阻斷K+通道,延長心肌不應期,抑制心房及心室肌的傳導,降低竇房結的自律性,減慢房室旁路的傳導,進而緩解心律失常的發(fā)生。另外鹽酸胺碘酮還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冠脈血流量,減慢心率及心肌攝氧量,維持心輸出量,對促進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病情康復具有積極意義[4]。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更高,兩組比較差異性顯著(P<0.05),治療后兩組24h 動態(tài)心電圖較治療前均明顯改善,且研究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鹽酸胺碘酮有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緩解室性心律失常,療效顯著,在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治療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