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芬
摘 要:繪畫在孩子的眼中就是娛樂,就是玩耍,所以蘊含著孩子最真情實感的表達。大班幼兒繪畫表征與幼兒繪畫主題、內容息息相關,有效抓住繪畫關鍵元素,通過各種形式表現出來。線條造型是大班幼兒繪畫最常用的形式,以二維形象為主,形象的立體空間萌芽。教育工作者要豐富幼兒生活經驗,為繪畫表征打好基礎;提供寬松心理環(huán)境,鼓勵大膽進行繪畫;解析幼兒繪畫表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效利用家園溝通,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大班幼兒;繪畫表征;解析;支持性策略
作為表征方式之一的繪畫活動,具體、形象是完全符合大班幼兒思維特征的,借助兒童繪畫,大人能夠幫助孩子克服困難,為其內心的壓力找到積極的出口。下面我就大班幼兒繪畫表征進行解析,并提出了相應的支持性策略。
一、大班幼兒繪畫內容表征的解析
(一)特定繪畫主題
所謂繪畫表征主要就是指幼兒有意識、有目的地通過繪畫形式創(chuàng)造出來的圖形符號,這種符號代指事物活動。如在文文(化名)繪畫的全家福中,畫面的最左邊是媽媽,他自己在畫面的中心部位,旁邊畫著奶奶,而爺爺的身體傾向了奶奶的一邊。單從畫面中可以看出,首先畫了媽媽,說明在文文心中,媽媽是家里的核心,而他把自己畫在了畫面的中間部位,通常說明他想引起家人的注意。在之后與文文媽媽的溝通中得知:文文的爸爸由于吸毒被抓,在孩子的內心中爸爸是不存在的。若在孩子所畫的全家福中,某些元素反復出現,那我們必須要弄明白其究竟代表著怎樣的意義。觀察并評估完畫作后,還需要向孩子問一些問題,因為僅僅通過一幅全家福,我們能了解到的信息是有限的。
(二)抓住關鍵元素
由于未受到任何的束縛,幼兒可以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作,通過畫面展現自己豐富的想象力,以及隱藏在內心的秘密。迪迪(化名)的《奧特曼打怪獸》中,用紅色水彩筆畫出了6個怪獸,畫面的上面布滿了云朵,在大班幼兒繪畫作品中,云朵較多往往暗示著焦慮和不安,而紅色暗示著嚴重的沖突,怪獸的數量正是迪迪的年齡。原來近期迪迪的父母為爭迪迪的撫養(yǎng)權而產生了一系列的爭吵。在分析所有幼兒繪畫作品時,我們都應該聆聽在特定背景下孩子自己的敘述,幫助我們了解清楚每個元素的意義。
二、大班幼兒繪畫表征形式的特點分析
(一)以線造型,線形融合
大班幼兒繪畫以線條造型為主,線條和形狀相結合,作品分辨率較高。在一幅短時間內完成的畫作中,若線條較弱,則暗示孩子反應迅速、直覺敏銳。在畫面整體協(xié)調的情況下,若線條力度大,圖畫以粗線條為主,則說明孩子充滿生命力,有時,粗線條也暗示心理技能問題。大班幼兒繪畫作品形象結構有時候會存在形象比例不合理的情況,對于大班幼兒而言,若人物尺寸過大或無法將其完整地畫在紙上,則說明孩子非常情緒化,自控能力差。
(二)把握二維空間,立體空間萌芽
大班幼兒能在二維空間的基礎上,對結構、細節(jié)進行完善。當許多人物和筆畫集中在畫紙的某一區(qū)域,則暗示了孩子內心的渴望、不足等。研究區(qū)域作畫,有助于發(fā)現孩子面對內心斗爭時的感受。實質上,絕大多數大班幼兒三維空間意識都已萌芽了,并且還有一部分幼兒能表征出三維形象。
三、大班幼兒繪畫表征建議策略
(一)豐富幼兒生活經驗,為繪畫表征打好基礎
在繪畫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幼兒多感官參與活動,感受體驗事物的細節(jié),提升幼兒的感知能力,使其繪畫表征形式和主題上更加多姿多彩。
除外之外,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經驗也直接影響著幼兒的繪畫表征。羅恩菲爾德先生還提出,幼兒必須要學會先體驗自己日常生活的經驗,之后才能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創(chuàng)意制作。
(二)創(chuàng)設寬松的心理環(huán)境,鼓勵幼兒大膽進行繪畫
作為教師,我深知,孩子不僅會畫出自身的經歷,也會畫超出現實的東西,從而表達自己的愿望。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孩子,認識到幼兒繪畫表征出來的個體差異價值,通過豐富教室環(huán)境或是走出教室、走進自然等活動,為幼兒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且寬松的心理環(huán)境,積極引導或是鼓勵幼兒大膽繪畫。
(三)解析幼兒繪畫表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繪畫是一種交流方式,在孩子的世界中,存在著特殊的密碼,我們要掌控這種密碼,并用它來解讀兒童畫。作為教師的我們,要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孩子,因材施教,解讀其作品,進而更好地了解其繪畫表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教師要認真看孩子畫畫,聽孩子說畫,理解幼兒繪畫的竅門,主動傾聽孩子訴說,用專業(yè)的知識解析孩子的畫,從而真正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在分析幼兒的作品時,教師切忌用“像不像”來解讀或是評價其作作品,我們觀察孩子畫作最終的目標是引導孩子,讓他們感到理解而不孤單。
此外,教師還要重視幼兒個體繪畫發(fā)展,為幼兒構建作品收集檔案夾,收集不同幼兒不同時間段的繪畫作品,從而更好地了解到其繪畫表征的發(fā)展狀況,看到他們的情緒及心理變化。
(四)有效利用家園溝通,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
教師在與幼兒交流,用所學知識深入解析幼兒繪畫作品,了解了幼兒當下的情緒及心理狀態(tài)后,應及時與家長溝通,反饋幼兒情況,與家長一起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理解孩子,讓孩子被理解而不孤單。
羅蘭·巴特曾說:“數不清的故事存在著,有的流于口頭,有的至于筆下,也有的交織在動態(tài)或靜態(tài)的畫面中。”作為教師,我們要深入觀察這些靜止的畫作,在它們的背后總隱藏著各種原因。通過這些定格在畫紙上的情愫,我們不僅能看到過去發(fā)生的故事,還能讀懂當下孩子的心情。因而,教師要深入探究、解析幼兒繪畫作品,運用有效的支持性策略,促使幼兒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胡曉月.繪畫工具對大班幼兒繪畫表征影響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2]陳菁.大班幼兒在科學探究活動中表征能力的培養(yǎng)[J].科學時代,2011(9):271-273.
[3]師萌.3~5歲幼兒繪畫構圖特點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4.
[4]陳婷婷.通過繪畫表征引導大幼兒向更高游戲水平發(fā)展[J].名師在線,2017(13).
編輯 喬彥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