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秋霞
(一)由門口一捆新書引發(fā)的思考
緣起:新書留走廊
開學季,學生搬書盛況空前。學生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新書搬回來,可不知何人留了一捆新書和光盤在走廊。當時許多人已經(jīng)在教室了,當作沒看見;后面陸陸續(xù)續(xù)回來的人,繞道而走,無人問津。針對這件事,我覺得很有教育的必要。
踐行:眾人讀《論語》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集而成的,是記載孔子言行的重要儒家經(jīng)典。書中既有對社會、人生美好藍圖的描繪,又有人性與政治,道德、文化碰撞而出的智慧火花,對我們今天仍有很大的啟發(fā)。古人有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從今天起,大家一起研讀《論語》,學習孔子的智慧,對于留在走廊上的新書,相信大家會有新的看法。
反思:擔當與責任
現(xiàn)在,我開始有一點兒慚愧,我后悔沒有把那一捆新書搬到講臺上。如果大家都像我一樣,那么那捆新書最終的歸宿還會在門口的走廊上嗎?——殷摯瑋
老師把一本本新書交給我們,同時,也交給了我們責任。其實,我覺得不光搬書的人有責任,我們也有責任。既然看見了,為何不搬呢?所以大家都有責任。這件事讓我思考:不肯做小事的人,終將干不了大事。——陶怡君
應(yīng)該是我們?nèi)狈F體意識,書在門口,看到的人應(yīng)該把它搬回來,可我們卻沒有,這就是我們的過失?!箪V廷
針對此事,我進行了深入的思考,總結(jié)出了我們的幾個缺點:第一,做事虎頭蛇尾,為什么最后不仔細檢查有沒有遺漏呢?第二,放下書的人沒有勇于承認錯誤,缺乏敢于擔當?shù)木?第三,和他一起回來的同學應(yīng)該提醒他把書拿到教室里或看見的人應(yīng)該幫忙把它拿進去,缺乏互相幫助的精神。——徐珂銘
從這件事上看出,我們班的集體主義觀念很淡薄。不管哪一位同學看到這些書都應(yīng)該很自覺地搬到講臺上來。其實舉手之勞的事情我都沒有想到,以后我一定要起帶頭作用?!獥钚厘?/p>
雖然這不是我放的,但是我們大家都有責任,因為這是我們班的書……有的人認為這只是小事,但從這一件小事中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質(zhì)和教養(yǎng)?!愃谷?/p>
一個成功的人必然是一個有責任心的人,要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就應(yīng)當從小事做起,再慢慢做成大事?!獏切恼Z
師語:
“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意思是:作為一個君子,必須要有寬廣、堅忍的品質(zhì)。責任,看似一個簡單的詞,但它卻有著無比沉重的分量。孩子們,不管你學識有多高,能力有多強,你都不應(yīng)該成為一個冷漠的人,對他人、對事事,你都應(yīng)該懷著一份責任心。
(二)散養(yǎng)≠放養(yǎng)
子女是父母一生的教育事業(yè)。對于孩子的成長,我講究順其自然,不讓孩子失了童真,讓孩子像孩子一樣長大,是我引以為傲的事情。但是,正在讀幼兒園的孩子某天回來對我說:“媽媽,我們班有四個大笨蛋?!薄芭?,哪四個呀?”我一邊聽她報名字一邊在忙著自己手中的事,等她報完,我大吃一驚!因為我發(fā)現(xiàn)女兒的名字赫然在列。我一下就慌了,問其原因,是孩子不會數(shù)數(shù)。我開始反思自己:我們家屬于“散養(yǎng)型”,基本上在家大人不太教孩子,至少不急于教形式性的知識。但別的孩子都會,就我們不會,我也就坐不住了,馬上給她“開小灶”。
急火猛攻的結(jié)果往往是得不償失的,孩子數(shù)來數(shù)去就把“3”給漏了。我耐著性子一次一次糾正,N次無果后,音量不自覺提高了。孩子看著我越來越陰沉的臉色,聽著我越來越大的嗓門,不由嚇得哇哇大哭。
我的挫敗感油然而生,我知道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我覺得機械性記憶肯定對孩子幫助不大。我急得直發(fā)愁,開始翻書尋找對策。因為大學專業(yè)的緣故,家里教育、心理類書籍比較多,而書架上正好擺著一本孔子的書。我眼前頓時一亮,這個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就“住在”我家,我何不向他討教一番呢?我馬上翻閱起來……
其實,教育的理念是相通的,不管面對多大年齡的孩子??鬃拥乃枷胧侨蕫郏岢薪虩o類、因材施教、啟發(fā)式教育……
等等,因材施教,說的不正是自家的娃嘛。于是,平日里我默默觀察孩子。雖然我們家的是女孩子,但天性活潑,頗有些“女漢子”的味道。我發(fā)現(xiàn)她喜歡坐公交“探險”,我何不抓住這一契機!于是我一有空就帶她乘公交車玩。當然,“228”就是她最熟悉的數(shù)字。來到市里,公交車更多了,她總是好奇地東張西望:“媽媽,快看,那是225!”“有個13呢!”“還有一個7!”……就這樣,慢慢地,孩子在公交車上認全了10個數(shù)字。
晚上陪她玩時我喜歡看書,她玩累了總喜歡蹭到我身邊:“媽媽,你在干嘛呀?”“我在看書啊?!薄拔乙部匆豢窗??!比缓蠓鴷摽?,“媽媽,你看到12頁啦!”我很驚奇,她竟然一下就說對了!然后,孩子就一頁一頁地翻,邊翻邊從1數(shù)到10,她聲音響亮,臉上洋溢著笑容,看得出來,孩子有滿滿的成就感。化抽象為形象,孩子在潛移默化中認識了數(shù)字,也獲得了學習的愉悅感,學習的過程是成人無法代替的。
培養(yǎng)孩子的過程是順其自然的,但總少不了對時機的把握、對方法的選擇。我們希望他們成為怎樣的人,我們就要先成為這樣的人,而“師者”的模樣,早就已經(jīng)鑄進了歷史。所以,當我們無措時,不妨向古人學習,學習他們無窮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