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波
祝允明(1 4 6 0—1 5 2 6),字希哲,因右手多生一指,故號“枝山”,明長洲(今蘇州)人,弘治五年(1492)舉人,正德九年(1514)授廣東惠州府興寧縣知縣,嘉靖元年(1522)轉任南京應天府通判,因有“祝京兆”之稱。他天資卓越,五歲能作徑尺大字,九歲能詩,才思敏捷,文有奇氣,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同稱“吳中四才子”。其書諸體皆能,面目繁多,尤以草書影響最大,有“枝山草書天下無,妙灑豈獨雄三吳”的評贊。他的草書狂放不羈,酣暢淋漓,落筆如疾風掃殘葉,天然去雕飾,上承張旭、懷素、黃庭堅之遺風,下開明末浪漫主義書風之先河,在書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明何喬遠評其云:“允明書出入晉魏,晚益奇縱,為國朝第一”;近代啟功先生則云:“祝書在明中葉聲名藉甚,蓋其時華亭二沈之風始衰,吳門書派繼起,祝氏適當其會,遂有明代第一之目”??梢娖湓诿鞔鷷鴫匚弧?/p>
祝允明傳世草書名作有《前后赤壁賦》、《曹植詩四首》、《滕王閣序并詩》、《草書自書詩》、《草書千字文》等,皆因情而變,各有面目。一般認為,祝氏草書受黃庭堅的影響較多,誠然,“宋人尚意”的寫意書風與譴興的書法理念與祝允明的性情最為吻合,但他并不是囿于一體,而是上追晉唐,取法高古。他曾在寫給友人顧璘的各體書中說:“仆學書苦無積累功,所幸獨蒙先人之教,自髫兆以來,絕其令學近人書,目所接皆晉唐帖也,然不肖頑懶,略無十日力,今效諸家裁制,皆臨書以意構之爾。知者乃妄許為能書,殊用愧恨而已”。明王世貞評其:“京兆少年楷法自元常、二王、永師、秘監(jiān)、率更、河南、吳興;行草則大令、永師、河南、狂素、顛旭、北海、眉山、豫章、襄陽,靡不臨寫工絕。晚節(jié)變化出入,不可倪端,風骨爛漫,天真縱逸......”。由此可見,祝允明以晉唐法帖為筑基,而后及于宋元諸家,遂成個人面目。
祝允明的傳世草書名作中,以其晚年所作的《前后赤壁賦》為最佳,是狂草書法的經(jīng)典之作。明文嘉跋云:“枝山此書,點畫狼藉,使轉精神,得張顛之雄壯,藏真之飛動,所謂屋漏痕、折釵股、擔夫爭道、長年蕩槳等,法意咸備,蓋其晚年用意之書也。”該卷從用筆、結字、章法三個技術層面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點畫狼藉,筆勢雄強。該卷保持了祝氏草書一貫的楷法用筆特點,用筆起止鮮明,中側并用,如刀砍斧劈,轉中帶折,鋒勢勁銳,時見筆根著紙,老辣蒼茫。在諸筆畫中,尤以“點”的運用最為突出,如《后赤壁賦》段“江流有聲,斷岸千尺”部分,半行位置幾乎全部用點,“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長線條的運用亦是出神入化,縱情抻長,如長槍大戟,與點、短線形成強烈的節(jié)奏對比。全卷用筆率意自然,不加修飾,在狂放的外觀下卻有著嚴謹?shù)姆ǘ扰c高超的掌控力,達到了神融筆暢的書寫境界。
第二,天真縱逸,盡其體勢。在結體的處理上,收放對比極其強烈,結體縱情打開,高低錯落,四周不齊,體勢或橫向或縱向,或左傾或右傾,極盡姿態(tài)變化之能事,每字必造一險、出一奇,通篇充滿了張力和變化。
第三,亂石鋪街,意味天成。一般來說,大草宜以連綿書寫為主,小草和章草才字字獨立,祝氏大草則打破這個規(guī)律,字與字之間斷多連少,利用通過緊密的字距和行距穿插嵌合來制造連貫性,通篇洋洋灑灑,生機盎然,猶如山花爛漫,天趣自成。
祝允明另一草書代表作《曹植詩四首》,卷末自識云:“冬日烈風下寫此,神在千五百年之前,不知者誰也。”可見是其得意之作,該卷通篇用筆干凈利落,遒勁有力,爽爽有超然脫俗之風神?!洞蟛葑詴娋怼吠ㄆ霉P如狂風驟雨,沉著痛快,長筆畫極力抻長,如長槍大戟,開張縱逸?!恫輹ё治摹穭t更多在理性狀態(tài)下書寫,字字厚重飽滿,溫潤如玉,字形不做過多夸張變形,典雅從容。
縱觀祝允明的草書作品及學書歷程,可見其早年潛心晉唐,善楷行法,精謹嚴整,打下了堅實的基本功;后精心草書,晚年則融合前賢草書大家之長,加上自身的豪縱性格和創(chuàng)新意識,形成了狂放不羈的浪漫主義草書風格,可謂是“狂勝前賢”,將狂草的發(fā)展推向了又一座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