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錫娟
摘 要:語文教學從整體出發(fā) 搞好自學中“導”,既能使語文知識強化——延伸(遷移),又能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既注意了教材內容從“整體——部分——整體”進行教學,又重視了語文教學從字詞句篇聽說讀寫等多方面的互相滲透,互相聯(lián)系、互為作用,不斷達到整體優(yōu)化,提高學生閱讀和習作能力,讓語文課的教學更加有效,更加有價值。
關鍵詞:語文課堂? 整體? “導” 思維
近年來,我在語文閱讀課教學中從整體出發(fā),首先把“教給方法、使學生自能讀書”作為專題來研究,采用“從課內到課外,從點上到面上“的形式,有計劃、有要求地進行:預習課文(從審題及分解課后思考題入手,大體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后根據(jù)課文內容分清文章層次或段落、自學生字詞等)——互相檢查(檢查對教師提出的預習內容的掌握程度)——質疑問難(圍繞課文提出自己沒有學懂的問題)——解疑析難(每提出一個問題,經(jīng)各自思考后展開討論觸類旁通,集思廣益)。其次,是搞好學生自學課文后的“導”。采用“教師誘導、學生獨立思考”的方式、比較好地解決了閱讀教學“整體——部分——整體”的關系,使第二個“整體”不會成為第一個“整體”的簡單重復,而是在“深”字上下功夫,讓學生經(jīng)歷了一番思維過程后達到認識的升華,對課文由感性的、膚淺的認識、上升到比較本質的、比較深刻的認識,將語言材料轉化為語言規(guī)律,使語文知識和思維能力同步發(fā)展。
一、從整體出發(fā),加深對重點字、詞、句的理解、品嘗和應用。如《鳥的天堂》中“應接不暇”這個成語,學生自學時,通過查字典、聯(lián)系上下文弄懂了原意,尤其是在課文中的意思。教師并沒有讓學生停留在這種認識程度,而是指導學生認識到這成語與所在段落的關系,在文中起到的作用。先是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想象鳥的數(shù)量、種類、姿態(tài)、動作、聲音,然后啟發(fā)學生用學過的詞語分別概括地描述。學生議論說,鳥的數(shù)量多,可用:“無窮無盡、不可計數(shù)、數(shù)以萬計……”;種類多可用:“應有盡有、各色各樣……”;姿態(tài)動作多可用“千姿百態(tài)、形態(tài)各異……”;聲音可用:“委婉動聽、娓妮動聽……”。課文中“應接不暇”是作者耳聞目睹的親身感受,也是對鳥的數(shù)量、種類、姿態(tài)、聲音的概括,起到了”提壺揭蓋“的作用。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創(chuàng)設意境,運用”應接不暇“口頭造句。由于學生對這個成語有了深刻的理解和體會、都能造出表情達意的句子。
又如,《鳥的天堂》最末一句:“那鳥的天堂 的確是鳥的天堂啊!”教師除了啟發(fā)學生換詞造句理解“的確”一詞,還引導學生對照第二段中作者誤解為鳥的天堂里沒有一只鳥“及第三段中鳥的活動情景去體會這句話的含義,用在句末所起的作用。使學生理解了這一句既肯定和概括了”鳥的天堂是名副其實的,對第二段作者的誤解是一個照應,又進一步表達了作者對“鳥的天堂”的贊美后的留戀。
二、從整體觀念出發(fā),加深對文章的中心思想的理解。學生自學課文后,從整體上初步掌握了文章大意,但對每一部分,從內容上看,對整篇文章有什么必要?從寫法上看,這一部分在全篇之中居于什么地位,起到什么作用?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怎樣表達出來的?圍繞這些問題我們也進行了“導”。如《火燒云》這一課,執(zhí)教者是這樣啟發(fā)學生思考的:
1、第一段“寫”火燒上來了,寫了火燒云哪個特點?(紅)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向讀者開門見山地提示火燒云剛上來時“紅”這一大特點)
2、第二自然段是過渡段,這一段內容在課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啟下,點明課題的來歷)
3、第二段又著重寫了火燒云哪些特點?(顏色變化各異、形狀變化多快,其中具體地寫了火燒云變成的馬、狗、獅子、這樣寫對表現(xiàn)文章中心又有什么好處?(更能突出火燒云變化多、快的特點)。
4、第三段寫“火燒云下去了”,“為什么還要寫”火燒云變化多、快的特點?與第二段的寫法又有什么不同?(這一段是從整體上去概括,第二段是具體描述)。
5、作者為什么能把火燒云寫得這么美?這么具體?(作者熱愛大自然,能細致地觀察、合理地想像)
此外,對板書的設計,我們也注意引導學生從“整體——部分——整體”去理解課文中心思想的。
三、從整體出發(fā),加強閱讀、觀察與寫作的結合,使學生邊吸收邊消化。
首先,在教學完《鳥的天堂 》這篇課文時,便轉入學習“閱讀平臺”《獅子和鹿》,讓學生結合《鳥的天堂》的讀法,加深理解“靜態(tài)與動態(tài)”的含義,指導學生從“靜態(tài)與動態(tài)”這兩個方面去學習另外兩篇課文,掌握讀法,并體會“靜態(tài)與動態(tài)”結合著寫的作用(動靜搭配、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使動靜互為作用、突出中心,又使文章更加生動、富有情趣)。
其次,指導學生聯(lián)系課文學習觀察靜態(tài)與動態(tài)的方法。如學習《火燒云》時,指導學生具體地總結了作者如下的觀察方法:(1)按自然形象的發(fā)展順序觀察;(2)觀察全面:看到上下、四周;(3)觀察細致:能辨別、覺察到火燒云在短時間內細微的變化;(4)能做到邊觀察邊思考。課后,組織學生按以上的方法有目的、有重點、有條理地觀察“火燒云”、“春耕場面”、“春游柳村”、“黃花風鈴”等靜態(tài)或動態(tài)的場面,并啟發(fā)學生在觀察中充分地展開想象。
然后,聯(lián)系課文學習寫法。根據(jù)上面的觀察結果,學習課文從“遠——近”、從“整體——部分——整體”,從形狀、大小、顏色、位置等方面去寫事物的靜態(tài)、從每一部分細微、具體的動作或變化去寫動態(tài)。先后寫出了《春游柳村》、《熱火朝天鬧春耕》、《我看到的火燒云》、《觀賞荷塘風鈴樹》等文章。
以上是我從整體觀念出發(fā),對學生自學課文后進行“導”的一些做法。我們體會到,這樣做,既能使語文知識強化——延伸(遷移),又能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既注意了教材內容從“整體——部分——整體”進行教學,又重視了語文教學從字詞句篇聽說讀寫等多方面的互相滲透,互相聯(lián)系、互為作用,不斷達到整體優(yōu)化。提高學生閱讀和習作能力,讓語文課的教學更加有效,更加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