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豆
2019年11月29日,日本戰(zhàn)后第7位首相、被譽為日本“戰(zhàn)后保守巨星”的中曾根康弘在京都一家醫(yī)院去世,享年101歲。中曾根康弘任首相期間,首先提出了“戰(zhàn)后政治總決算”口號,致力于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經濟上,他大力推行日本國有鐵道、電信電話公司、日本專賣公司等三大國營機構的民營化。同時,他強化日美同盟關系,稱日本要成為美國的“不沉航母”,并與時任美國總統(tǒng)里根建立起密切的私人關系。逾百歲高齡的他,親歷了日本大正、昭和、平成與令和四個時代,其一貫的保守政策扭轉了日本戰(zhàn)后面臨的內憂外患政局,令日本迎來歷史性轉折,步入世界強國之列。首相安倍晉三贊其為“日本重大轉折的掌舵人”。
1918年(大正七年)5月,中曾根出生于群馬縣高崎市一個富裕的木材商家庭。他年幼時就非常聰明,被稱為“秀才”。從靜岡高校畢業(yè)后,進入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學習,后進入日本內務省任職。1942年,根據(jù)短期兵役制中曾根應征入伍,任日本海軍會計(軍銜相當于中尉)并先后奔赴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戰(zhàn)場,參加了爪哇海戰(zhàn)和萊特灣大海戰(zhàn)。他所在的“青葉號”巡洋艦曾遭到荷蘭和英國軍隊的炮擊,但他幸免于難,而他的110個同學中有22個戰(zhàn)死。目睹了戰(zhàn)場上的血腥與殘暴,以及親兄弟的犧牲,中曾根內心悲憤異常。戰(zhàn)后,中曾根退役回到內務省,任日本警視廳警視觀察官及香川縣警務科科長。1947年,28歲的中曾根毅然辭去內務省的工作,懷著慰藉戰(zhàn)死者、“以右翼激進派的方式來保衛(wèi)家鄉(xiāng)”的信念,正式步入政壇。
中曾根先以民主黨成員的身份參加了第23屆眾議院選舉,首次當選國會議員。在加入自民黨后,中曾根連續(xù)20次當選眾議院議員。1959年,中曾根在岸信介內閣改組中首次進入內閣,任科學技術廳長官。1966年,中曾根建立了自己的派閥。之后,他歷任日本防衛(wèi)廳長官、運輸大臣、通產大臣、自民黨干事長和自民黨三要職之一的總務會長等。
當時,身材高大、濃眉大眼、滿懷青云之志的中曾根,被譽為“戴著緋紅盔甲的年輕武士”;他也因血氣方剛地呼吁制定自主憲法和總理公選,被稱為“青年軍官”。在自民黨內部,屬于保守派的他在派系運營和入閣等方面吃盡了苦頭,最后只能被迫步“三角大?!保ㄖ溉疚浞?、田中角榮、大平正芳和福田赳夫)的后塵。不過,他也因善于見風使舵地揣摩政局走勢而被諷刺為“政界的風見鳥”。1976年洛克希德事件(作為美國當時最大的飛機制造公司和軍火供應商之一,洛克希德公司為將其生產的三星式客機打入日本市場,向前首相田中角榮行賄5億日元巨款)爆發(fā)后,中曾根迅速反戈一擊,和田中角榮劃清界限,并任三木武夫繼任首相內閣的自民黨干事長。然而好景不長,勢力小卻非要查清洛克希德案的三木,終因惹惱了福田赳夫、大平正芳和田中角榮三支派閥而下臺,與三木結盟的中曾根則被扣上了貪污受賄、偽造政治資金報表等罪名。遭此重創(chuàng)的中曾根被迫辭職,躲到日本各地去“考察”。1978年11月,韜光養(yǎng)晦一年多的中曾根正式出馬競選自民黨總裁,沒想到卻敗下陣來。
1980年,中曾根任鈴木善幸內閣的行政管理廳長官,并推進實施鈴木內閣的“不增稅重建財政”政策。1982年11月,首相鈴木善幸下臺后,時年64歲的中曾根在前首相田中角榮的全力支持下戰(zhàn)勝了福田赳夫和大平正芳,成為自民黨黨首和第71屆日本首相。在國會的施政方針演說中,中曾根毫不避諱地重新審視現(xiàn)有的基本制度和機制,并自信滿滿地表示要大刀闊斧地進行“戰(zhàn)后政治總決算”。但是,之后中曾根的施政無非是沿襲田中角榮的金錢和數(shù)字的傳統(tǒng)政治模式,因此中曾根政權被譏稱為“田中曾根內閣”和“角影內閣”。以中曾根的想法,當時他采取這樣的策略實屬無奈,“只要不迷失大方向,可以進行大的妥協(xié)”,這也是他在崇高理想與殘酷現(xiàn)實中取得平衡的手段。
擔任首相不久,中曾根開始強力推進三大國營機構(鐵道、電信、專賣公司)的民營化,使之成為后來的JR、NTT和JT等世界聞名的集團企業(yè)。同時,他還推進半民半官的日本航空民營化,并提出“民活”和“放寬限制”的口號,通過降低公有土地出讓金等方式刺激經濟發(fā)展。雖然有指責稱這些政策使日本開始出現(xiàn)房地產泡沫的跡象,但其重視民間活力的做法為之后小泉純一郞和安倍晉三內閣的經濟政策提供了良好借鑒。
在日本歷代首相中,中曾根的國際影響力相當突出,其最大功績之一就是外交。他不僅與美國總統(tǒng)里根私交甚好,而且與時任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韓國總統(tǒng)全斗煥的私人關系也非常不錯,在首腦外交中表現(xiàn)得很出色。他擁有的權勢極大,甚至被稱為“總統(tǒng)式首相”。
中曾根在1982—1987年執(zhí)政期間,正值國際形勢急劇動蕩、日美安全保障關系轉換時期。中曾根接手執(zhí)政時,日美關系非常冷淡。前任首相鈴木善幸被迫接受美方強化防衛(wèi)力和責任分擔的要求,但反應并不積極,也不同意增加防衛(wèi)費和對美提供武器技術支持;鈴木善幸訪美時雖然與里根發(fā)表了聯(lián)合聲明,首次共同使用了“美日同盟”的表述,但對此的解釋較為混亂。剛上臺的中曾根,首要任務就是修復日美關系;同時還要改善鈴木政權末期因借款問題導致對立加深的日韓關系。因此,中曾根在訪美之前先赴韓國訪問,意欲修復日韓關系。1983年1月,中曾根訪美,答應了美方提出的增加防衛(wèi)費和對美提供武器技術的要求,稱“日美兩國是命運共同體”,要進一步強化雙方軍事合作。在美蘇“新冷戰(zhàn)”和中東局勢動蕩的形勢下,中曾根旗幟鮮明地與西方同盟站在一起,應美國要求承擔起經濟大國相應的責任;在強化本國防衛(wèi)能力和日美安保關系的同時,還與韓國、中國展開首腦外交,從側面支持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