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易,張依凡,展鳳麟,倪 明,劉 昕,潘 博,謝 強,汪世存
(安徽醫(y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yī)院PET/CT中心,安徽 合肥 230001)
鼻咽癌是一種常見的頭頸部惡性腫瘤。據報道,鼻咽癌(NPC)發(fā)病率最高的是中國南方地區(qū),每年發(fā)病率在每10萬人20至50例之間變化[1]。鼻咽癌生長于結構細小的鼻咽腔內,位置隱蔽,因其解剖部位的特殊性,起病常較隱匿,初起時多無臨床癥狀或癥狀不明顯,早期診斷較困難;且鼻咽癌惡性程度較高,易侵犯顱底組織,早期即可發(fā)生轉移,多數患者發(fā)現時即已屬中晚期。鼻咽癌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放射治療,盡管過去幾年已采用改進的放療或放化療,但晚期鼻咽癌患者的5年無進展生存率仍保持在60%左右[2]。因此早期診斷、準確判斷轉移是決定預后及患者生存質量的關鍵。影像學檢查在鼻咽癌診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傳統的常規(guī)影像學檢查CT及MRI主要顯示人體組織解剖結構,對可疑病灶難以定性,且常遺漏小于5 mm的病灶及難以發(fā)現遠處轉移灶,因此,難以全面評價鼻咽癌患者的狀況[3]。而功能影像技術PET/CT的臨床運用,彌補了CT、MRI等傳統影像檢查的不足。PET/CT是生物功能影像與解剖形態(tài)影像的優(yōu)化組合,對確定鼻咽癌原發(fā)灶的范圍、發(fā)現遠處轉移、治療靶區(qū)的勾畫、療效監(jiān)測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4]。本研究旨在探討18F-FDG PET/CT多種代謝參數在鼻咽癌診斷及預測其轉移中的應用價值。
回顧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5月期間我中心行18F-FDG PET/CT檢查50例經病理證實為鼻咽癌資料。其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齡21歲~81歲,平均(53.62±13.80)歲。
采用德國西門子Biograph 16 HD PET/CT設備?;颊呖崭?小時以上,血糖低于11.1 mmol/l;按照體重靜脈注射5.55MBq/kg 18F-FDG由美國CTI公司RSD111型回旋加速器、西門子公司Explora FDG4和Explora One兩臺藥物合成設備提供,藥物質控放化純均>95%,患者靜息50分鐘后行全身顯像。CT掃描參數:CT管電壓120kV、管電流100 mA。PET為3D采集,全身掃描7~8床位,矩陣為128×128,每個床位1.5分鐘。采用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迭代法重建(迭代次數為3,迭代子集為24)斷層圖像。
PET/CT圖像由2位高年資主治以上核醫(yī)學醫(yī)師診斷,意見不統一時協商診斷。所有圖像資料在西門子Syngo.via工作站進行處理,經過MM oncology軟件自動勾畫病灶邊界,根據橫斷位、矢狀位、冠狀位圖像,采用SUVmax值40%為閾值勾畫感興趣區(qū)(volume of interest VOI)。
自動測量該VOI內的最大標準攝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SUVmax)、平均標準攝取值(mean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SUVmean)、峰值標準攝取值(peak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SUVpeak)、病灶糖酵解總量(total lesion glycolysis TLG)和腫瘤代謝體積(metabolic tumor volume MTV)。
采用SPSS 20.0軟件,計量資料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按α=0.05的檢驗水準,P<0.05有統計學意義。繪制鼻咽癌患者不同代謝參數的ROC曲線,計算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curve,AUC),AUC≤0.5表示無診斷價值,在AUC>0.5的情況下,AUC越接近于1,說明診斷效果越好。AUC在0.5~0.7時有較低準確性,AUC在0.7~0.9時有一定準確性。納入標準為P<0.05。
本組中50例鼻咽癌,發(fā)生轉移者35例(圖1),無轉移者15例。8例患者分期為Ⅰ-Ⅱ期,占16%(8/50);42例患者分期為Ⅲ-Ⅳ期,占84%(42/50)。
轉移組與無轉移組原發(fā)灶TLG、MTV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0.008),性別、年齡、SUVmax、SUVpeak、SUVmean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TLG、MTV診斷有無轉移的ROC曲線AUC分別為0.817、0.783(P<0.001、P=0.002),95%CI分別為(0.699,0.935)和(0.645,0.921),見圖2。早期鼻咽癌(Ⅰ-Ⅱ期)與進展期(Ⅲ-Ⅳ期)原發(fā)灶MTV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45),性別、年齡、SUVmax、SUVpeak、SUVmean、TLG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MTV預測臨床分期的ROC曲線AUC為0.771(P=0.016),95%CI為(0.604,0.938),見圖3。
表1 轉移組及無轉移組患者臨床基本資料及PET/CT代謝參數比較
表2 早期及進展期患者臨床基本資料及PET/CT代謝參數比較
鼻咽癌是現階段臨床中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中放療是治療鼻咽癌的主要方法,采用放療前確定轉移灶及靶區(qū)是治療鼻咽癌的關鍵[5]。研究表明[6],PET/CT在鼻咽癌患者的診斷、分期、治療方案的選擇及總生存、無疾病進展等預后評估方面非常重要,其靈敏度和特異度可高達88%和97%。本研究旨在探討PET/CT顯像中鼻咽癌代謝特征與其分期、是否發(fā)生轉移的關系。本研究結果表明,轉移組與無轉移組間TLG、MTV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提示可將其作為預測鼻咽癌轉移的代謝指標。同時,TLG、MTV診斷有無轉移的ROC曲線AUC分別為0.817、0.783(P均<0.05),具有一定的準確性,且TLG的診斷效能優(yōu)于MTV。通過本研究還發(fā)現,MTV與鼻咽癌臨床分期有一定關系。然而,早期鼻咽癌(Ⅰ-Ⅱ期)與進展期(Ⅲ-Ⅳ期)在PET/CT代謝參數SUV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與既往研究結論不盡相同。有研究表明[7],SUVmax與T分期、N分期、臨床分期存在相關性。出現差異的原因可能與本研究作為回顧性研究存在選擇偏倚或樣本量偏小有關。
PET/CT代謝參數主要包括SUVmax、SUVpeak、SUVmean、TLG、MTV。最常用的代謝參數是SUVmax,但是SUVmax只反映感興趣區(qū)攝取最高的單一像素值,不能代表病灶整體代謝情況[8]。MTV和TLG是PET/CT的體積參數,MTV是圖像上SUV處于一定閾值內所有病灶的體積, TLG是SUVmean和MTV的乘積,既能夠反映病灶的代謝水平,也能反映病灶的代謝體積大小[9]。相較于SUVmax,MTV和TLG更能反映腫瘤整體情況[10]。國內外多項研究已證實TLG代謝參數在乳腺癌、胰腺癌、直腸癌診斷及淋巴結轉移判定中有較明顯優(yōu)勢[11-13]。本研究也發(fā)現TLG代謝參數在鼻咽癌轉移組與無轉移組間存在明顯差異,且通過ROC曲線AUC的比較提示TLG預測轉移效能優(yōu)于MTV。
綜上所述,18F-FDG PET/CT代謝參數TLG、MTV對預測鼻咽癌轉移具有一定價值,MTV與鼻咽癌臨床分期有一定關系,利用MTV,18F-FDG PET/CT可以預測鼻咽癌的臨床分期。這為臨床醫(yī)生選擇個體化治療方案提供依據,從而提高鼻咽癌患者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