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軍芳
摘 要 通過分析民族民間民俗體育推廣中存在的不足,給出了相關建議:借助體育旅游,推崇民族民間民俗體育文化;與現(xiàn)代體育有機結合,融入校園體育;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生活化,充分發(fā)揮社區(qū)的作用;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大力推廣宣傳民族民間民俗體育文化。
關鍵詞 民族民間民俗體育 推廣 策略
中圖分類號:G812.47文獻標識碼:A
1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的推廣現(xiàn)狀
1.1廣為流傳項目較少,開發(fā)力度明顯不足
從目前開發(fā)情況來看,存在以下問題:(1)人們沒有正確認識民族民間民俗體育是有開發(fā)價值的資源。有學者僅把民族民間民俗體育項目進行收集整理,沒有進行推廣傳播。(2)由于某些客觀條件的制約,一些地域偏僻,經濟、文化發(fā)展落后的地區(qū),其民族民間民俗體育項目只能在當?shù)亓鱾?,大大限制了項目的發(fā)展。(3)政府宣傳力度不夠。政府進行的整理和宣傳僅限于部分項目或僅有的活動比賽交流,沒有大幅開發(fā)民族民間民俗體育項目。
1.2項目推廣者師資力量不足,青少年習練者較少
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利用身體游戲的娛樂方式已經被電子產品取代,絕大多數(shù)年輕人對本民族的體育文化了解甚少,加上現(xiàn)代體育文化的沖擊,青少年對民族民間民俗體育項目沒有了老一輩人的熱愛,主要參與者集中于老一輩傳承人,年輕人不愿意去學習祖祖輩輩留下來的寶貴財富,致使這些項目中出現(xiàn)傳承人斷層和一些項目失傳的現(xiàn)象。
1.3相關活動舉辦較少,政治功能相對突出
民族民間民俗體育項目的相關活動開展較少,只有在特定的節(jié)日或民運會時才會舉辦,民運會舉辦的目的雖然有娛樂休閑的目的,但更多的則是體現(xiàn)在政治團結方面。而且有些項目僅掌握在少數(shù)師傅的手中,只有在特定的節(jié)日才偶有表演,使這些項目面臨無人繼承的局面。
2民族民間民俗體育推廣策略
2.1借助體育旅游,推崇民族民間民俗體育文化
如今,旅游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的旅游需求向運動、休閑等方向發(fā)展,旅游人群的喜好也從傳統(tǒng)的觀賞型旅游向體驗型旅游轉變,這對于民族民間民俗體育來說是一個契機,不同特點、不同風格的項目可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結合當?shù)芈糜螛I(yè)迅速發(fā)展背景,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將民族民間民俗體育與當?shù)芈糜螛I(yè)充分結合,形成資源互補,將當?shù)伢w育項目宣傳出去。另外,旅游景點還可以推出與當?shù)靥厣椖肯嚓P的文化產品,便于游客留作紀念。這樣會大大增當?shù)仨椖康男麄髋c推廣,讓更多的人了解這項運動,大大增加發(fā)展該運動的機會。
2.2與現(xiàn)代體育有機結合,融入校園體育
學校是推廣、傳承和發(fā)展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的重要平臺,大量的原始民族民間民俗體育項目,經過學校的推廣和普及,得到了迅速發(fā)展。民族民間民俗項目眾多,不受場地限制,規(guī)則簡單,易操作,在此優(yōu)勢下,將其與現(xiàn)代體育進行科學結合,并在學校體育中進行推廣,相信民族民間民俗體育項目定會受到廣大師生的熱愛與歡迎,從而將民族民間民俗體育項目發(fā)揚光大。
2.3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生活化,充分發(fā)揮社區(qū)的作用
走“生活化”道路對民族民間民俗體育項目的發(fā)展來說是一個重要途徑。在社區(qū)中推廣民族民間民俗體育項目,由于其健身性、娛樂性和普適性特點,使社區(qū)人民以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在競技中娛樂,在娛樂中健身,不僅能有效幫助人們健身,形成并保持各種良好的身體技能,增強體力,還可以有效消除人們的不良情緒,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大大提高人們的幸福感。
2.4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大力推廣宣傳民族民間民俗體育文化
近年來,人們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以互聯(lián)網絡為平臺,積極參與社會公共生活。尤其是近些年一些新興APP的出現(xiàn),迅速受到了人們的追捧和歡迎,譬如“抖音”、“小紅書”等APP的出現(xiàn),這些軟件的定位人群是年輕人,但隨著用戶量的增加,更多年齡段的人群也參與其中。人們可以在網絡社交平臺上分享包括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的信息,通過分享和交流,學習者可以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獲得更專業(yè)的信息與指導;分享者也可以把在與別人交流、互動過程中產生的新點子用于豐富和提升自己。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的愛好者或傳承人就需抓住機會,將本民族的民族民間民俗體育項目推廣出去。
3結語
民族民間民俗體育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寶貴的文化資源。其項目眾多,具有普適性、娛樂性、健身性特點,適合不同需要的不同人群,有利于普及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重點人群的健康水平。因此,有必要借助體育旅游,宣傳民族民間民俗體育文化,將其與現(xiàn)代體育有機結合,融入校園體育,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將民族民間民俗體育生活化,大力推廣宣傳民族民間民俗體育文化,為新時代民族民間民俗體育項目的發(fā)展提供廣闊空間,使其成為世界民族文化中一顆耀眼的明星。
參考文獻
[1] 王鍇,馬宏俊.民族傳統(tǒng)體育理論創(chuàng)新與教學實踐[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6.
[2] 李延超.民族體育文化生態(tài)困境與發(fā)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劉堅,劉宗立.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新論[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1.
[4] 王林.健身氣功推廣策略[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09.
[5] 繆柯.新時代民族民間民俗體育文化的休閑化發(fā)展研究[J].武術研究,2019(01).
[6] 劉俊峰.網絡時代大學生公共參與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