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云
閱讀是人獲得知識的一種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徑。閱讀可以增加我們的知識積累,開闊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想象力,改善我們的思想品質(zhì),提升我們創(chuàng)造能力。因此,在平日的語文教學中加強閱讀指導,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就顯得至關(guān)重要了。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加強閱讀指導,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呢?下面結(jié)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談?wù)勗谡Z文閱讀教學中加強閱讀指導,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一些粗淺的做法。
一、在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中提高學生理解能力
小學生由于讀寫起步早,他們的讀寫能力較強,閱讀量多,遇到的陌生、較難理解的詞句也比較多,對掌握文章內(nèi)容有一定的困難。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閱讀指導中運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給予點撥,幫助學生解難,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第一,運用多媒體幫助理解。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教學設(shè)備的不斷充實,完善。人們也越來越充分認識到多媒體教學的巨大潛力和顯著效果。它能以生動形象的畫面,展示課文中描述的情景,使學生由抽象認識到形象感知,較好地突破了一些難詞難句的理解,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文內(nèi)容,體會文章的感情。如,教學《參觀劉家峽水電站》一文時,由于沒有實地參觀的條件,學生閱讀時對大壩的雄偉,人工湖的巨大,泄洪道開閘時湖水萬馬奔騰的氣勢都理解不透,只有意識,沒有具體形象。我在教學時,充分利用錄像,使學生把真實情景和課文的生動描述結(jié)合起來,既提高了理解能力,也提高了閱讀能力。又如,教學《登山》一文時,學生對“碎小的步子”“頭昏目?!钡仍~理解不夠透徹,我通過多媒體演示,使學生不但較好地理解了這兩個詞的意思,而且更深刻地體會了列寧用“碎小的步子”過危險小路和感到“頭昏目?!钡脑?,較深刻地感受了當時的情景。
第二,運用直觀演示幫助理解。課文中所描寫的陌生事物或一些科學知識,如果單靠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去理解或教師的講解去體會,都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常常會讀得不知其然聽得不明白,并會產(chǎn)生乏味的感覺。筆者在教學中注意運用直觀教具演示,把抽象描述變?yōu)樾蜗笱菔?。如,教學《撈鐵?!芬晃臅r,學生對懷丙說的話“鐵牛是被水沖走的,我還叫水把它們送回來”理解不夠透徹。我指導學生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做了一個撈鐵牛的實驗演示,使學生較好地認識了水是怎樣把鐵牛送回來的,從而達到了理解懷丙所說的話的目的。
此外,在教學中,筆者還積極調(diào)動學生多種機能參與,通過讓學生擺一擺、量一量、分一分、折一折、畫一畫,演一演、議一議等形式,讓學生在動口、動腦、動手中提高理解。
二、在學法指導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我們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不用教,可以這樣理解一個教師的教學是否成功,關(guān)鍵之一是看他是否教給學生求知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筆者在教學中著力克服過去課堂教學中重“教”不重“學”, 重“灌”不重“導”、重“知”不重“思”的弊端,充分發(fā)揮讀寫優(yōu)勢,積極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注重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由能讀到會讀,達到舉一反三的作用。在教學中,我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結(jié)合學生實際,主要采用下面三種學法遷移,指導學生閱讀,提高學生自主能力。一是課內(nèi)遷移。主要是教會學生精讀課文,在重點指導學習某部分外,引導學生按學法自學其余部分。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時,重點指導學生學習描寫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段落,然后引導學生根據(jù)學習這段課文的方法去自學描述小女孩后來幾次擦燃火柴的段落,讓學生自己理解課文內(nèi)容,自己去獨立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并且解決問題;二是單元內(nèi)遷移。著重引導學生學習單元講讀課文,放手讓學生用所掌握的方法去自學本單元閱讀課文。如,教學《爸爸和書》一文時,筆者讓學生按學習本單元講讀課文《珍貴的教科書》讀、畫、思、議、練的方法進行自學,教師再給予點撥、解疑,既培養(yǎng)了學生自學能力,又提高了課堂效率;三是課內(nèi)向課外遷移。主要是讓學生運用閱讀課文的方法去閱讀《讀物》中的文章和其他課外讀物,把學生從單一的課堂求知引向多角度的課外求知,不斷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豐富自己知識。
三、在質(zhì)疑問難中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
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他們的知識水平,可以肯定他們在閱讀中必定有相當一部分內(nèi)容能自己讀懂,也會有不少不理解之處。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筆者在閱讀教學中積極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敢于發(fā)表不同意見,并善于運用學習工具的聯(lián)系全文,轉(zhuǎn)換角度思考解決疑難。
首先,筆者在閱讀教學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質(zhì)疑間難的習慣,每學一篇課文,筆者都在學習后向?qū)W生提出更富有一定難度的疑問,促使他們進行探求,然后鼓勵學生再尋找疑問。如,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時,學完課文后,筆者讓學生去思考;周總理逝世后為什么這么多人去追悼他?學生在老師的鼓勵下也提出了不少疑問:為什么靈車開得那么慢?為什么周總理的遺體沒有保存下來,讓人瞻仰?為什么靈車在夜間開來?……又如,學生學習課文《草船借箭》 后問:諸葛亮怎樣知道三天后有大霧?曹操為什么這樣容易上當?
其次,鼓勵學生通過以下途徑解決疑難。一是在讀中解疑。對一些較易理解的問題,讓學生在閱讀中聯(lián)系上下文的意思進行理解。如,學習課文《黃繼光》時,有的同學問黃繼光為什么不炸碉堡而要用胸膛去堵住敵人的槍口。通過反復讀課文,學生了解到黃繼光身上已沒有武器,從而解決了疑難;二是在查中解疑。指導學生通過查閱有關(guān)工具書或課外讀物,了解一些課文以外的知識,從而達到解疑的目的;三是在議中解疑。引導學生通過討論,互相交流意見,共同探討中尋找答案;四是在問中解疑。對于一些學生經(jīng)過努力還未能解決的問題,鼓勵學生向別人請教。
四、在朗讀中提高學生欣賞能力
朗讀是小學生感知文章內(nèi)容,獲取知識,陶冶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在閱讀教學中,堅持以讀為主線,積極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如,教學寫景狀物的文章時,讓學生通過聲情并茂,抑揚頓挫的感情朗讀,去欣賞文中的美景,體會遣詞造句的精妙,激發(fā)自己的情感,享受閱讀的快樂;學寫英雄人物的文章時,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文中描寫英雄語言、行動、心理等語句,去體會英雄的崇高思想去凈化、熏陶自己的心靈,欣賞文章敘述的生動形象;學寫科學知識的文章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感受科學的偉大,體會科學家的智慧,欣賞文章結(jié)構(gòu)的嚴謹。學習不同文章時,筆者都著力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用感情朗讀,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努力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
綜合上述,利用教材和教法的優(yōu)勢,加強閱讀指導,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好途徑。只有在教改實踐中不斷更新教學思想,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閱讀教學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