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國的教育水平對比以前來說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語文閱讀教學也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而且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語文閱讀在教學上發(fā)生了不小的改變??蛇@點改變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對學生的思維開發(fā)以及學習的積極性都有著一定限制。而對于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筆者認為最好的彌補方式就是將問題驅動教學法與語文閱讀教學相結合,因為問題驅動教學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語文閱讀教學中所存在的弊端,促進學生在問題解決與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的提升,讓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和效率都能有所提高。接下來,本文將以小學高年級為例,就其在問題驅動下的語文閱讀教學策略進行具體分析。
關鍵詞:問題驅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語文閱讀對于我們每一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除了代表一個人在母語方面的認知水平之外,還關系著一個人的理解和溝通能力,而這些能力都是社會生存中必須要具備的能力。事實表明,如果一個人可以沉下心去做好語文閱讀,那么他在社會生活和工作中就可以更加的得心應手,同時也能擁有更高效的工作能力。而小學階段是一個人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以及奠定閱讀基礎的大好時機,在這一階段的開始,學生開始學習基本的漢字,掌握基礎的閱讀能力。到了小學的高年級階段,學生已經具備了閱讀和書寫能力,可以去閱讀一些稍微有難度的文章,在這個階段作為教師應該抓住這個時機,加強對學生閱讀習慣以及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為學生之后的閱讀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一、 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所存在的問題
(一)語文閱讀教學乏味興趣培養(yǎng)
目前,我國在小學高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上,教師通常會將教學重心放在培養(yǎng)理解能力方面,對于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不夠重視,而且大多數小學語文教師都沒有將提高學生閱讀興趣作為教學任務,因此放在這方面的注意力明顯不足,只是一味地教給學生基礎的閱讀理解方法,認為學生只要能夠掌握方法,在考試中可以取得好的成績就算是完成了教學任務。這樣的教學形式是非常不負責任的,它并沒有讓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而興趣又是學習的最佳動力,缺乏了興趣驅動的閱讀教學只會讓學生逐漸對閱讀喪失興趣,從而無法更投入到閱讀中去,導致語文閱讀學習越來越困難。因此,作為小學高年級的語文教師真正需要去做的應該是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興趣,并在這一基礎之上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讓學生更科學地學習語文閱讀。
(二)語文閱讀教學方式相對死板
目前,我國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會陷入一些誤區(qū)當中,認為只要教會學生掌握相應的閱讀技巧,就能夠讓學生的閱讀水平有所提升。這樣的認知會讓教學變的單一又死板,影響課堂的教學氛圍,從而使得學生缺乏學習的積極性,特別是對于小學生來說,那些枯燥的閱讀技巧講解根本很難讓學生專注的聽講,學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會被其他輕松有趣的事情吸引,從而影響語文閱讀教學質量。
(三)語文閱讀教學內容比較枯燥
小學階段的教育對于學生的影響可能是一生的,這個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也是,它影響著學生一生的培養(yǎng)任務,學生在這個階段所養(yǎng)成的閱讀興趣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會作用于學生之后的整個人生。但是,如果在這個階段,學生所接受的閱讀教學內容是枯燥且毫無生氣的,那么這可能會導致學生直接對語文閱讀產生不好的影響,喪失閱讀興趣。這樣一來,學生在之后的整個人生中,都很難再重新拾起對閱讀興趣。
二、 問題驅動下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提出問題,引入教學內容
問題驅動顧名思義就是要通過提問的方式帶動學生進行閱讀,那么基于問題驅動下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的第一個步驟就是,教師在正式上課之前,可以結合所要閱讀的內容進行一些簡單的提問,讓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思考進入學習狀態(tài)。而在多媒體技術普遍使用的當下,提出問題的方式可以變得更加多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提前準備好的PPT、圖片或者視頻,引導學生觀看,在學生觀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說明上課內容,從而讓學生慢慢進入課堂狀態(tài)。因為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對于未知的事物還有著成年人無法比擬的好奇心,一般只要是和探索發(fā)現有關的,學生都會展現出強烈的興趣。因此,在進行閱讀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先通過一些淺顯的提問,引導學生開動腦筋。例如,在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第七課《猴王出世》這一選讀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利用教室里的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猴王出世的視頻,在觀看視頻之后提出問題“孫悟空他是如何變成美猴王的”,讓學生根據視頻內容自己講述,最后再去閱讀原文,看看文中是如何敘述的。這樣一來有了視頻到文字的轉換,學生在閱讀時就有了對應的畫面可以做參考,在理解時就會更容易且更加深入一些,同時在學生進行問題回答的過程中也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討論問題,施行小組分析
基于問題驅動,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的第二個步驟就是進行問題的討論和分析,當教師提問之后學生對問題產生了興趣和反應,并開始通過一系列方式去尋找答案時,教師應該給予學生一個可供討論的環(huán)境,因為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好奇心的表現欲會促使學生迫切的希望去跟他人分享自己的觀點。所以,這個時候教師可以講學生進行分組,讓他們自主地去尋找問題的答案,然后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分析。這樣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以及自主學習能力都有著非常正面的影響,同時也可以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以及分享自己觀點的能力。因此,作為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應該多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分析,并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在討論分析中加深對問題都理解。例如,在進行人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十二課《月光曲》的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優(yōu)美的鋼琴曲,讓學生在鋼琴聲中閱讀課文,理解文章的深意,然后再進行分組,讓學生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并在學生遇到問題時做適當的點撥,讓學生通過討論分析能夠自主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對生活以及文章的理解。
(三)分享感悟,教師做出總結
基于問題驅動,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的第三個步驟就是分享總結,在當學生經歷了一輪討論分析之后,對于教師的提問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并且這個答案已經在小范圍內進行了一輪分享,這個時候便更加的希望教師能夠公布答案,并對他們學習的熱情進行表揚,這會很大程度上鼓舞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在之后的學習中更加積極。因此,作為教師應該在學生討論之后,讓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并對此做出總結,同時對于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進行表揚,樹立學生在學習上的信心。這樣一來,由于教師的鼓勵會讓學生在學習上的成就感大大提升,讓學生在之后的教學中更積極大膽的回答問題,而且這樣的積極的教學氛圍也更容易讓學生對語文閱讀產生興趣,從而極大地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
(四)探索延伸,進行課后考察
基于問題驅動,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最后一個階段,教師應該在閱讀教學的最后階段為學生留下設置一個懸念,讓學生在課堂教學結束之后也能自主的進行思考和研究,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在進行懸念的設置時,需要教師進行引導和設計,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閱讀后續(xù)的思考和研究中。從閱讀的文章出發(fā)不斷地提出新的問題,從而引出新的思考來,大膽質疑,小心求證,讓探索的內容不斷延伸,以此來拓寬學生的視野。例如,在人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五課《魯濱孫漂流記》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后引導學生,讓學生加入到“假如我是魯濱孫”的活動當中,讓學生通過去假設自己是魯濱孫,去思考自己如果在荒島要考慮那些問題,像“荒島可以種植什么植物?在沒有器皿的情況下可以用什么裝食物和水?”等等這些問題。并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在思考之后將這些問題的答案和自己的感悟記錄下來,最終得到一篇“假如我是魯濱孫”的探索報告。最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閱讀分享,讓學生通過彼此分享了解更多的問題和答案,讓探索的內容不斷延伸,拓寬學生的看待問題的視角。這樣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而且對于提高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三、 結語
總而言之,與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相比較而言,問題驅動教學法讓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了新的教學模式,從以往只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以及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發(fā)展為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讓學生從心態(tài)等各個方面都能有所提升。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極力地推進問題驅動教學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發(fā)展進程,不斷的根據實際情況改善語文閱讀教學方式,提高語文閱讀教學質量,讓學生從小學開始就能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黃小燕.基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整本書閱讀指導策略研究:以《史記》整本書閱讀為例[J].語文月刊,2018,461(10):53-56.
[2]吳欣歆.閱讀整本書,整體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J].中學語文教學,2017(1):11-14.
[3]米秀秀.基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下的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J].明日風尚,2018(10):199.
[4]俞曉云.指向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整本書閱讀實施路徑[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8(6):14-17.
[5]王瑛.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整本書閱讀”[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8(4):34-37.
作者簡介:廖相如,中小學一級,福建省龍巖市,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qū)堂堡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