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俊
摘 要:在信息技術不斷更迭的當下,信息技術手段被更加廣泛地運用于教學中。針對初中語文教學,如果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增添教學趣味性,就能切實提高初中閱讀教學的效率。因此,本文主要探討了信息技術背景下初中閱讀教學策略,旨在提高初中閱讀教學質量。
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信息技術是新型的教學手段,不僅符合學生的興趣,還能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境,甚至可以促進師生互動交流,幫助學生深入解讀課文。在新的教學趨勢下,教師更需要運用信息技術資源,這樣才能賦予初中語文課堂更多可能性,從而打造出真正高效的語文課堂。
一、巧借信息技術,激發(fā)學習興趣
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模式下,教師的教學手段單一,常常通過“黑板+粉筆”完成教學。但這種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又能帶給學生多少學習收獲呢?在當前的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不能只關心自己教了多少,更應該關心學生學了多少、吸收了多少。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呢?我認為,興趣是效率的保障。信息技術手段對維持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值得教師應用在課堂上。
例如,在教學《大自然的語言》一課時,作者用既科學、又充滿詩意的語言描繪了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將大自然中的物候現(xiàn)象寫得既生動又形象。面對這樣一篇課文,如果教師用照本宣科的形式,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而且也缺乏直觀性。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前搜集四季景觀的圖片或者視頻,在課堂上為學生進行展示,并配上相應的介紹。以春天為例。教師特意選擇了處于萌芽狀態(tài)的小草、含苞待放的花朵、從南方飛回的燕子等意象,引導學生觀察。在觀察過程中,學生都感受到旺盛的生命力、感受到春的來臨,對大自然中包含的物候現(xiàn)象有了全新的理解,從而有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后續(xù)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本節(jié)課的生字詞呈現(xiàn)在多媒體上,同時為學生設計一些填空題,既能深化學生對生字的印象,還能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
通過案例中的方式,既可以成功引出課文,還可以激發(fā)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在信息技術輔助下,既擴展了單一的語文課堂,而且也能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習體驗。
二、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營造課堂氛圍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出現(xiàn)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作,具有極強的典范性,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影響。然而由于年代、作品風格、文體等因素,學生要么難以理解文本內容,要么對內容不感興趣,還有一部分無法融入文本意境。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通過情境,一方面可以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學生的共情,有利于學生理解文本內涵。
例如,在教學《天凈沙·秋思》時,為了解決學生無法融入文本意境的問題,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打造出一個符合這首元曲氛圍的情境。從曲牌名可知,這首曲子和“秋”相關,寫的是天涯游子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因此,教師先以同名古琴曲悅學生之耳、撩撥學生的心弦,為學生的共情提供一個助燃點。在裊裊琴音里,秋的蕭瑟、人的落寞猶如花瓣輕輕落在學生的心田。此時,利用技術成像,將秋天的多種景物進行合成,為學生集中展示深秋夕照下、天涯游子騎著一匹瘦馬悵然行于古道之上的情景。在琴聲的渲染下,在圖片的刺激下,一種孤獨、凄涼、愁苦的氛圍氤氳在課堂內外。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帶著感情誦讀這首曲子,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如此一來,在情景交融的氛圍中,學生對詞人的心情有了全新的感受、對曲子的解讀也走向深刻。
由此可知,在初中語文閱讀課上,如果教師用傳統(tǒng)的模式授課,很難帶給學生全方位的學習體驗。但是有了信息技術的融入,就能最大程度豐富課堂內容、營造課堂氛圍。
三、通過信息技術,促進閱讀交流
在過去,教師將全部心思用在如何落實教學任務上,師生之間交流較少,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很難得到質的提升。而且,在這種課堂氛圍中,學生的思維很難得到激發(fā),自然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這種長時間的“教”“學”分割,不但不利于教學效率的提升,而且也很難實現(xiàn)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長此以往,語文課堂自然會變成“死水一潭”。因此,教師需要融入信息技術手段,拉近師生、生生的情感距離。
例如,在教學《昆明的雨》這一課時,為了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教師就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將課文細節(jié)進行展示,然后對學生提出相關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思考。為了幫助學生最快掌握昆明的雨的特點,教師可以按照“問——畫——思”的步驟開啟閱讀之旅。所謂“問”,即提出和課文相關的問題;而“畫”,指的是為學生展示畫面;而“思”,就是促進思考、互動溝通。第一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下問題:(1)既然作者寫的是昆明的雨,為什么不直接寫起,反而需要從寧坤要“我”作畫寫起?這樣寫有哪些好處?如果換另一種表達方式,會起到怎樣的效果?(2)作者從哪些地方寫了昆明的菌子?第二步,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畫面,讓學生根據(jù)畫面思考、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問題引入、畫面的展示,學生的思考得到了有效促進,從而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效率。
在信息技術背景下,開展閱讀教學可以拉近師生、生生的情感距離。在這種互動的氛圍中,學生的閱讀行為走向深刻、師生之間的情感也得以拉近、對課文也會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把握。
總之,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信息技術的融入能夠突破傳統(tǒng)“粉筆走天下”的教學局限。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會更加深入。本文從激發(fā)興趣、情境創(chuàng)設、促進交流三方面深入論述了信息技術背景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旨在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印松.云技術對初中語文現(xiàn)代文閱讀作業(yè)的影響[J].學苑教育,2018(17):68-69.
[2]王大金.“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初中語文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變革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8(22):8.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鶴城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