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軍威
摘要:高考歷史試題考查的重點是學生在陌生、開放和復雜的新情境中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通過試題講評課的引領和訓練,以及在課堂上補充新材料、新觀點,引導學生辯證分析史實等方法來培養(yǎng)學生在面對陌生情境時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高中歷史;新情境;新材料;新觀點
中圖分類號:G633.51? ?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672-1578(2020)10-0227-01
高考歷史其實就是“命題者通過史實、史料和歷史敘述等多維度創(chuàng)設陌生、復雜和開放的問題情境,意在檢驗考生的素養(yǎng)水平”的考試,“以新情境下的問題解決為重心是高考命題的重要原則之一”。[1]因此,教師如果還是局限于在課堂上梳理課本知識,補充相關內容,古今中外對比的話,只能起到夯實基礎的作用,而這只不過是解決高中歷史試題的基本工具而已,如果學生沒有應對陌生情境時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即使有工具也無濟于事。因此,高中歷史教學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獨自解決復雜、陌生環(huán)境的能力。
1.高中歷史試題的特點
現(xiàn)在的高中歷史試題有許多都傾向于使用一些彌補教材觀點缺失,或者能夠鍛煉學生辯證思維的材料,也就是說,許多題目使用的材料觀點是課本上所沒有甚至是和我們傳統(tǒng)的觀點相?;蛘邲_突的觀點,因此,如果學生拘泥于教材,固守傳統(tǒng)觀點的話,在面對一個陌生的新情境時將變得無所適從。
還有一些試題純粹就是論從史出,就題論題,以材料說話,培養(yǎng)學生閱讀、分析、概括、提煉、歸納、總結材料的能力。而這一類型的題目所用的材料一般也是學生平時所沒有接觸過的。
即使一些題目使用的材料較為常見,也可能是學生接觸過的材料,但設問的角度與平時所見不同,由于問題設置的不同,再次使得情境變得陌生。
2.培養(yǎng)學生在陌生情境中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2.1 重視講評課的作用。
學生平時所做的歷史習題每一題都有材料做支撐,而習題所使用的材料大多是學生沒有見過的,因此,每做一題練習,學生就是在接觸一個新的陌生情境,并且要在這個陌生的情境下獨立解決問題。高中三年所做的練習積累到一定的量,對于學生獨立應對陌生情境,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教師一定要注重講評課的效率。畢竟一開始學生面對陌生的新情境是無所適從的,要由教師在講評課上引導,通過一定量的講評課,達到“授之以漁”的效果,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慢慢培養(yǎng)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2.2 補充多元史學觀點。
對于同一歷史事件,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看法和觀點,若平時學生只接觸單一觀點,思維局限,視野也比較狹小,若做題時遇到與所學觀點不同,甚至相悖的觀點時,會變得無所適從。因此,教師平時在課堂上以及出練習時要盡量選取一些新的史學觀點,或者多元史學觀點,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打開學生的視野。
例如,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春天”是一戰(zhàn)期間(1914-1918),一戰(zhàn)結束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便迅速衰弱,但現(xiàn)在很多研究表明,一戰(zhàn)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并沒有迅速衰弱,或只是發(fā)展速度放緩,總之就是在1920年代還在繼續(xù)發(fā)展。教師平時上課時就應該適當補充這一類的史料,打開學生的視野,不這樣的話,一旦學生在做題時遇到類似的題目時,很可能因為定式思維而規(guī)避正確答案。
2.3 引領學生辯證分析歷史事件。
唯物辯證法要求問題看待問題要一分為二,學習歷史同樣需要如此。高中生正處于思維的發(fā)展時期,看待問題難免偏頗和片面,因此教師在平時上課時就要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問題,避免非黑即白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而歷史事件本身就是錯綜復雜的,千頭萬緒的,這更需要學生從多角度切入去分析歷史事件。
例如:關于辛亥革命的評價,不能單純因為其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以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完成就將其歸為失敗,或者純粹以革命史觀出發(fā)而只看到它的不徹底性。應該同時讓學生從辛亥革命在沒有造成中國大規(guī)模內戰(zhàn),沒有使中國社會遭受太大的損失和動蕩,而是使中國平穩(wěn)地完成改朝換代以及制度的變遷上認識辛亥革命是一場中國的“光榮革命”。[2]
傳統(tǒng)教材以及教師上課,一提到北洋政府的統(tǒng)治,大多都是對外出賣國家主權,對內封建獨裁統(tǒng)治,過于片面。上課時應該適當補充一些北洋政府統(tǒng)治時期所頒布的有利于促進中國近代化的政策方面的材料。
2.4 新材料的運用。
高中歷史教材所能呈現(xiàn)的知識與材料比較是有限的,而歷史學科可利用的材料包羅甚廣,紛繁復雜,平時的授課和習題訓練中可適當補充一些學生沒有接觸過的材料,拓展學生的視野,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就題論題,打破思維定式,分析材料,論從史出。
曾經(jīng)有一個題目,材料給出了1871年清政府與日本互設不平等條約的《中日修好條規(guī)》:
1871年中日兩國簽訂《清日修好條規(guī)》,條規(guī)共十八條,其中第八條規(guī)定“兩國指定各口,彼此均可設理事官(即領事),約束己國商民,凡交涉財產(chǎn)詞訟案件,皆歸審理,各按己國律例核辦”。這表明
A.兩國交往將遵循國際準則? B.兩國對近代外交均缺乏了解
C.日本邁出侵略中國第一步? ? D.清政府的主權意識有所提高
這對于學生來說就是個完全陌生的情境,做這種題目的關鍵其實就是先要有基礎知識,既要對“領事裁判權”的概念有所了解,其次便是解讀材料。然而學生面對這個題目時,根本就沒有將自己置身于那個情景之中,分析材料,而是根據(jù)自己的固有知識,或是想當然地亂選一通。
所以,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單純的知識梳理、知識補充以及古今中外對比是很難適應現(xiàn)在高考的要求了。教師要適當補充一些新材料、新觀點,創(chuàng)設陌生的新情境,引領學生探究材料,訓練學生獨自解決陌生情境的能力,做到舉一反三,一法通而萬法通,以不變應萬變。
參考文獻:
[1] 張兆金,張海玲.2019年全國卷I選擇題語境分析[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9(8).
[2] 申曉云.民國史實重建與史論新探[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lián)書店,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