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方
摘要:民族音樂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流淌至今,形成了其鮮明的特色和韻味,是一個民族精神面貌和思想靈魂的體現,在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離不開人這個主體,高校作為人才的搖籃,要認識到其在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中需要擔負的責任。本文圍繞民族音樂文化與高校音樂教育的關系這一主題,簡要說明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意義,介紹了目前我國高校音樂教育的現狀,并對高校應如何在音樂教育的改革創(chuàng)新中進一步做好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民族音樂 ? 文化傳承 ? 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10-0092-03
民族的氣質與靈魂往往通過一定的載體被傳承,或是文字,或是語言。在漫長的時間里,人們開始習慣把情感和思想通過音樂的形式沉淀下來,用這種富有旋律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刻畫和保存下珍貴的片段。每個民族也正是用音樂這種藝術形式去承載自己民族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和精神,所以在各種音樂形式、風格盛行的當下,如何通過高校音樂教育更好地去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成為相關領域學者們需要研究和探索的課題[1]。
一、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意義與價值
(一)歷史價值
民族音樂文化是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民族歷史中形成,經過不斷地傳承和沉淀后,形成了其獨具特色的音樂形式,它能夠展現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和人文風情,蘊含著獨特的魅力和情感。從民族音樂文化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民族的歷史底蘊[2]。研究一個民族的音樂,就可以看到這個民族的發(fā)展歷史、風土人情,就像一些民族地區(qū)傳承的小調、歌謠等,能反映這里過去發(fā)生的事件,也可作為對一個民族研究的材料依據。各個民族對于其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一直十分重視,這也是因為這其中蘊含著這個民族的歷史文化氣質,展現著一個民族對其自身的認同感[3]。
(二)藝術價值
民族音樂往往運用一些方言和技巧,使得這種音樂形式具有獨特的感染力,其藝術價值也很豐富。在目前流行音樂等音樂形式盛行的今天,對民族音樂能夠深入欣賞、關注其藝術價值的人越來越少,尤其是年輕人可能對一些民族音樂已經逐漸陌生,這是非常值得惋惜的[4]。當前,各種音樂節(jié)目在電視媒體中隨處可見,這其中民族音樂的比重十分小,如今人們對于音樂鑒賞的審美越來越傾向于流行音樂文化,而對于民族音樂的鑒賞,則很少得到大眾視野的關注。在民族音樂中蘊含的藝術價值十分豐富,甚至超過一些流行音樂,其藝術價值有待我們不斷地發(fā)掘和傳承[5]。
(三)社會價值
文化的力量永遠是不可忽視的[6]。在多元文化碰撞的當下,如何不被其他文化沖刷掉我們民族音樂的特色,如何穩(wěn)固我們傳統文化的根基,這都需要我們更加關注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隨著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和全球化的推進,各個國家都更加強調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感。也只有認同傳統、弘揚傳統,才能不斷地提高我們的民族自信心,使我們這個色彩斑斕的多民族國家團結一心,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高校音樂教育的關系
(一)傳承載體
民族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需要學生努力學習,而高校音樂教育正是可以為學生提供這樣學習資源的場所。高校可以通過設置民族音樂文化有關的課程來讓學生了解和學習民族音樂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也可以通過開展民族音樂節(jié)等活動,在娛樂中讓學生感受到民族音樂文化的魅力,使更多的學生自發(fā)地傳承和弘揚民族音樂文化。
(二)傳播方式
高校可以為學生接觸更多的事物提供廣闊的平臺,通過高校這個平臺,可以讓更多的年輕人接觸到民族音樂文化,改變過去只通過民間組織和愛好者進行傳播的狀態(tài)。還可以進行民族音樂的創(chuàng)新,將其精髓與一些流行音樂融合,呈現出當代青年人更喜聞樂見的形式,不斷地擴大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范圍。
(三)引導教育
文化的學習是需要引導和教育的,音樂文化同樣需要系統、專業(yè)的教育,高校正是能夠提供優(yōu)質教育的平臺。民族音樂文化之所以在傳承中存在阻礙,就是因為教育和引導的力度不足。高校音樂教育應該注重教育的質量,借助多種活動形式,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培訓,使學生能夠得到優(yōu)質的民族音樂文化教育。
三、我國高校音樂教育的現狀
(一)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不夠重視
在高校的音樂教育中,往往忽視了民族的元素,使得學生對于民族音樂文化不熟知甚至陌生。為了應對學校的要求,學生們更多的選擇自然科學、人文社科等類型的課程,而甚少有足夠的課余時間和機會來了解民族音樂文化,對于傳統民族音樂的熱情也自然偏低。
(二)教學手法單一,內容枯燥
我國大多數高校在進行音樂教育時都是運用模仿的教學方式,在形式和內容上單一枯燥,缺乏創(chuàng)新,學生跟隨老師的節(jié)奏而缺少了自己的體會和思考,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欠缺,音樂教學的課堂氣氛也較為低沉,教學效果不理想。其實民族音樂是十分有趣且有感染力的,它本身的內容就是豐富多彩的,在教學手法上也應該更加創(chuàng)意、活潑、輕松,才能使學生真正被民族音樂文化的魅力所感染。
(三)師資力量的缺少
目前很多高校在民族音樂方面的師資力量是不足的,一方面是老師的數量較少,另一方面是老師的專業(yè)水平不高。在高校中,專業(yè)的民族音樂教師是比較少的,而且一些音樂教師在高校中往往是安于現狀的狀態(tài),缺少繼續(xù)進修的意識和動力,致使其專業(yè)水平不能得到持續(xù)的提升,不能滿足高校對于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更高要求。
四、有關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和高校音樂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的策略與建議
(一)加強宣傳和關注,激發(fā)學生積極性
想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和參與到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中,去熱愛傳統文化,就需要高校加強對民族音樂的宣傳,通過多種形式,舉辦各種活動來讓民族音樂文化走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調動起學生對于民族音樂文化的熱情和積極性。首先,高校需要提高對民族音樂文化的關注度,把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提上日程。其次,可以借助學生各種喜聞樂見的形式,讓高校學生接受和喜愛民族音樂文化。
(二)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
教學的形式和方法對于教學效果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過去單一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更多樣化的需求,所以想要更好的吸引學生,傳承民族音樂文化,就需要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進和創(chuàng)新,這其中對教材的選擇也十分重要,合適的教材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和學習民族音樂文化。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突出重點,展現民族音樂的特色,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規(guī)劃,策劃有趣的教學活動,有效地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民族音樂文化,如此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展現出民族音樂文化的魅力和感染力。
(三)積極吸收其他音樂文化的優(yōu)秀部分,開展多元化傳承
民族音樂雖然保留和傳承著各個民族的歷史和人文風情,但它同樣是多元開放的?,F如今音樂領域中,各種音樂形式色彩斑斕,使得公眾開始更傾向于多元化的音樂素材,傳統音樂文化與流行音樂文化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民族音樂想要更具吸引力,可以提高創(chuàng)造性,嘗試與多種音樂風格搭配,吸取和采納其他音樂文化中的優(yōu)秀內容,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自身。當前許多音樂人已經做過這方面的嘗試,將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說唱音樂等結合,創(chuàng)作出了備受年輕人喜愛的音樂作品,這也是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當然,在這個吸收與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民族音樂文化的靈魂與精神不能忽視,要體現出民族音樂的魅力與價值,不能使之成為流行音樂文化的附庸。
(四)加強師資力量,完善教育體系
教師這一主體在教學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如果高校的師資力量不足,很難為學生提供更優(yōu)質、更專業(yè)的音樂教學服務,所以為了更好地在高校開展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就需要高校加強師資力量的建設[7]。一方面要確保教師的數量,要確保能夠滿足學生對于學習指導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提升教師的素質和專業(yè)水平,鼓勵教師主動進修,去學習更先進的教學方式,了解最新的音樂理論。只有教師樹立起不斷提升自我的意識,保持積極進取的心態(tài)和專業(yè)自信心,才能在音樂教學中保持活力,為傳承民族音樂文化貢獻力量。此外,高校要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協作,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更優(yōu)質的環(huán)境,不斷推動系統的、完整的民族音樂教育體系形成[8]。
五、結語
總而言之,要想更好地傳承和弘揚我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是必然的,而高校音樂教育恰恰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要注重從理論和實踐的兩個角度出發(fā),抓住民族音樂的特性和其獨具魅力的靈魂,不斷地改進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充分展現出民族音樂文化的感染力,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yǎng)和水平,鼓勵學生學習傳統、熱愛傳統,從而推動我國民族音樂文化不斷地傳承和革新,走向更遠、更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劉舒明.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高校音樂教育的改革創(chuàng)新[J].音樂創(chuàng)作,2017,(12).
[2]葉耀.江西民族音樂文化與高校音樂教育改革——評《中國民族音樂》[J].中國教育學刊,2017,(08).
[3]孫作東,徐敦廣.高校音樂教學中滿族音樂文化傳承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06).
[4]蘇飛.采茶戲音樂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應用探索[J].福建茶葉,2017,(10).
[5]來水娥.傳統音樂融入國民教育的現狀、問題與路徑分析——以浙江省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例[J].浙江社會科學,2017,(07).
[6]黃玲,陳媛,楊巍.高職音樂教育教學中的問題與改革方向探究[J].職教論壇,2017,(32).
[7]蘭慶煒.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的融合、繼承與發(fā)展——評《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教程》[J].江西社會科學,2017,(05).
[8]王玲,司瑞姿.教師資格證改革后普通高校音樂教師教育專業(yè)的對策研究[J].音樂創(chuàng)作,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