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婷婷 安徽省合肥市宿州路幼兒園教育集團森林城分園
“卷入式”教研模式是指針對教研活動的預期目標,以全員卷入、全程卷入和實踐性主題引領為特征,圍繞聚焦的問題展開專業(yè)研討,讓所有教師參與教研活動方案研討的一種教研模式。他們的想法和需求都能體現到教研活動的方案中,以提高其對活動的認同感,提升自身教育教學水平。該模式結構示意圖如下:
該模式先是教師針對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描述性講述,通過對教師們描述的問題進行研討、分析來假設問題,然后找準核心、確定方案。作為教研組長,我多次帶領本組教師開展“卷入式”教研活動。下面以我園一次“卷入式”教研活動——“大班歌唱活動中如何提升幼兒歌詞創(chuàng)編能力”為例進行闡述。
“自主性”是教師在教研中變“被動”為“主動”的首要條件,這要求教師有主見地參與教研。老師既是研究方案的策劃者,也是執(zhí)行者?!熬砣胧健苯萄惺菐ьI教師經歷一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的交流碰撞過程,避免了在學期初由各組長早早制定好計劃,只有小部分“有任務”的教師關注教研進程的現象。結合“卷入式”教研,我們擬定分年級組討論:“你在工作中有什么困惑”“你對什么教研主題感興趣”等。匯總后我們發(fā)現,幼兒歌唱活動如何組織是教師近期工作中存在的共同困惑。由此,在主題背景為“幼兒歌唱活動組織中我遇到的問題”研討會上,老師們紛紛描述自己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相關問題。如:“個別復雜歌曲幼兒總是記不全歌詞”、“我們班小朋友創(chuàng)編的歌詞太白話”……其中,“一碰到歌詞創(chuàng)編活動,小朋友就像遇到了攔路虎”,這個問題讓大家都深感頭疼。因此,老師們提出假設問題——如何組織歌曲創(chuàng)編活動。我們開始了以“如何組織歌曲創(chuàng)編活動”為主題的進一步“卷入式”教研。從收集現象描述到假設問題,教師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充分調動了教師教研的積極性。研討過程中,教研組長是傾聽者,積極聆聽教師們的困惑;教研組長也是合作者,與本組教師共同分析問題描述。
變“旁觀”為“親歷”,增強教師研究行為的實踐性,也是我園轉變教研組織策略的有力舉措之一?!熬砣胧健苯萄械膯栴}研討是由每位教師親身經歷,避免了“啟而不發(fā)”的現象。大家事先了解研究內容、重難點,共同探討解決方法,交流分享時會更具針對性。結合“卷入式”教研,第二次教研開始了,問題的分析與解決從老師們的集體智慧中而產生。大家就“如何組織歌曲創(chuàng)編活動”這一問題進行細化,共同決定劃分成理論學習組與情境學習組進行學習。理論學習組查閱資料、網上學習;情境學習組進入真實情境進行問題分析,觀摩集體活動、案例視頻分析等。
劃分兩組后,每組民主推選出一名組長,負責本組活動的組織。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職責和任務,大家都有共同的目標,那就是圍繞教研專題,攜手提高,找準核心問題。理論學習組老師收集了許多相關內容,如:《暢想與唱響——幼兒園活動中歌詞創(chuàng)編的有效策略初探》《在唱歌教學中進行歌詞創(chuàng)編活動——李夢竹》《創(chuàng)編歌詞對幼兒的積極影響》……組內教師同時對各自學習內容進行分享,各抒己見,就事說事,碰撞思想的火花。情境學習組老師在網上觀摩了優(yōu)秀課例《吹泡泡》,進到各班級聽課,認真學習。組內討論時,每位教師參與其中,依據幼兒對歌詞的創(chuàng)編想象,積極參與互動,認真思考、敢于提問,我們收獲頗豐。
教研過程中,鼓勵教師與同伴共享價值觀念、分享探討、進行群體合作,這種模式是幼兒園教研活動中值得提倡的。第三次“卷入式”教研活動開始了,理論組、情境組教師聚在一起。老師們以不同的形式對學習成果進行分享,在交流中改進并確定方案。理論組老師主要采用ppt講座形式,情境組老師主要通過視頻錄制、觀摩記錄表格分享等形式進行分享。問題具體化,行動賦予實踐,老師們聚焦歌唱活動中歌詞創(chuàng)編的特點與關鍵經驗,共享專業(yè)知識,最終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展現學習成果。大家再次明確了核心問題,將研究方向聚焦為“大班歌唱活動中如何提升幼兒歌詞創(chuàng)編能力”,并確定方案以供實施及效果確認,老師們紛紛表示受益良多。
這一階段,教師將前期的研討和學習形成的問題解決方案進行了細化:具體到人員分工,承擔任務的班級或年級。由大班年級組長組織全體老師以輪流領學的形式進行理論知識的互培;以推門聽課,集體觀摩的形式開展課堂教學研討活動。通過理論學習互培及圍繞大班《牛牛的牙齒》《拉拉勾》《顛倒歌》三節(jié)歌詞創(chuàng)編活動的觀摩研討,老師們依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學習方式以及幼兒園課程理念,總結出提升大班幼兒歌唱活動中歌詞創(chuàng)編能力的各項策略,策略分為兩塊:
一日活動中
1.制造更多創(chuàng)編機會,滲透一日活動之中。
2.組織語言聯(lián)想游戲,訓練幼兒發(fā)散思維。
3.實現課程橫向聯(lián)系,有機結合其他領域。
集體活動中
1.設置情境,浸潤引導。
2.提供素材,舉一反三。
3.積極評價,面向全體。
通過一系列的理論學習、歌唱活動方案研討、課堂教學評比活動等,老師們不斷反思總結,收獲頗多。在這種持續(xù)且深入的互動合作中,不僅可以增進教師之間彼此的了解,而且能形成合作意識,取長補短,并從中獲得進步。許多老師表示對大班歌詞創(chuàng)編活動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在開展此類活動時,孩子們也更感興趣了。尤其是我園的閻晨老師,從一個在活動組織方面有些許困惑的青年教師,經過不斷磨礪,最終通過角逐參加廬陽區(qū)課堂教學評比并獲得了優(yōu)秀成績!
我們需要與教師在“交流——調整——反思——提高”這一循環(huán)上升的過程中,不斷反思調整,發(fā)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因此,教研組長要給予教師更多的話語權和自主研究活動空間,積極帶領組員分享交流、思想碰撞,進行頭腦風暴,建立“教學研究常態(tài)化”制度。教研組長應注意收集老師們的問題,針對教師們生成的新問題繼續(xù)跟進“卷入式”教研,這也是一個循環(huán)反復的過程。
在我園開展“卷入式”教研時,轉變了教師參與教研的方式,老師們作為“卷入者”,既是問題的發(fā)現者又是問題的歸納者和解決者。這種教研模式充分調動了教師運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等方式自主解決問題的積極性。教研活動貴在用心,必須調動每一位教育者的主動性、積極性,發(fā)揮集體的智慧,教研之花才能在幼兒園傲然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