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闡述疫情期間語文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的做法,具體從三個方面論述:挖掘疫情中的課程資源,增強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自覺意識;利用疫情中的課程資源,上好各種類型的語文課;樹立大語文觀,進一步挖掘生活資源,優(yōu)化初中語文教學。
【關鍵詞】疫情 語文 課程資源 開發(fā) 利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5A-0009-02
生活就是一本生動而深刻的教科書。疫情下,語文學科自有語文學科的優(yōu)勢,對于語文教學來說,疫情既是“?!?,也是“機”。不同于以往的“蒙著眼教語文”“故紙堆里學語文”“循規(guī)蹈矩應考語文”,疫情中的很多素材都可以開發(fā)用作語文教學的活資源。
一、挖掘疫情中的課程資源,增強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自覺意識
此次“戰(zhàn)疫”是一本“無字之書”,教師應從中發(fā)現(xiàn)和篩選有用的素材,使之成為語文課程資源。
(一)從疫情中尋找研討主題。如可以找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這幾大主題。在“人與自然”的維度,可以討論“人有沒有權力吃野生動物”“人與大自然如何和諧相處”等議題;在“人與社會”維度,可以討論“不戴口罩是個人的自由嗎”“面對歸國避難的同胞,接納還是拒絕”等問題;在“人與自我”維度,則可以討論“如果身處武漢,在封城之前你是選擇離開還是留下來?說說理由”等。教師可以開發(fā)出很多思辨性論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二)從疫情中挖掘生動的寫作素材,提升思想境界。疫情期間發(fā)生的諸多事都是極好的寫作題材。教師可以給學生講一講小人物的故事,如小男孩給拾荒老人送口罩,公交司機給沒口罩的老婆婆送口罩等,讓孩子也來說一說身邊的凡人善舉;可以講講抗疫中的90后、00后們的故事,體悟“有志不在年高,人人皆可成為英雄”;可以讓學生講講鐘南山、李蘭娟、李文宏等“戰(zhàn)疫”英雄的事跡,體悟真正的實力愛國,組織學生寫“我心目中的英雄”……
當前已有許多教師對疫情中的寫作素材進行了挖掘,值得一線語文教師借鑒。例如,上海市正高級教師李強開發(fā)了“在抗擊‘新冠肺炎中學習語文”的課程?!傲⒁馐俏恼碌撵`魂”,李老師留心發(fā)掘當下的活教材,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對學生進行作文立意訓練。如面對西方對武漢“封城”的質(zhì)疑,李老師引導學生談論“人權”“生命”“自由”三者之間的關系;從醫(yī)療隊出征返程,各地舉行隆重儀式的場面,李老師啟發(fā)孩子思考生活為何要有儀式感;從中國醫(yī)療專家馳援意大利諸國,思考為什么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方艙醫(yī)院”的舞姿,引導孩子讀出民族的“豁達”、民族心理的成熟;從禮賓車隊為醫(yī)療隊開道,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英雄觀、明星觀。毛主席說:“人的正確思想從哪來?從實踐中來,從生活中來?!标P注生活,積累寫作素材,訓練思維,拓展思路,則言之有物,行而久遠。
又如,正道語文群的幾位教師組織了“非常疫情·非常閱讀”主題閱讀,關注“瘟疫文學”“災難文學”,把師生的目光引向武漢,關注疫情,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也提醒學生堅守信念、肩負使命。
舉國“戰(zhàn)疫”,有著太多鮮活的語文素材,一封封紙短情長的書信,一首首感人肺腑的“戰(zhàn)疫”詩歌,一曲曲蕩氣回腸的時代贊歌,一個個真實可感、動人心魄的視頻鏡頭等,或美或丑,或哀傷或悲壯,或焦慮或撫慰,或糾結或期盼,只要教師有強烈的資源利用意識,凡現(xiàn)實生活中有且適合語文課程的,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資源。
二、利用疫情中的課程資源,上好各種類型的語文課
如何正確地處理語文課程資源,最大效度地發(fā)揮語文課程資源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方面的作用?語文學習基于讀和寫,教師要善于把疫情中鮮活的形象、不同的聲音作為學生豐富的讀寫憑借。
(一)利用疫情資源,上好語言綜合實踐課
語言運用通常是學生學習的短板,教師可以開展關于疫情話題的語言綜合運用訓練,既訓練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進行由一題到一類的方法指導,讓他們學會審題、學習解題技巧和積累答題思路,同時學會關注社會和生活。例如:
請根據(jù)下列信息給“空中課堂”下定義。要求保留關鍵信息,句子簡明、連貫,不超過70個字。
①空中課堂利用網(wǎng)絡技術實施教學。②空中課堂具有信息共享、屏幕共享、協(xié)同瀏覽、答疑等功能。③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空中課堂的主要目的。④相較于一般的課堂形式,空中課堂可以擺脫時間和空間的限制。⑤在空中課堂上,師生之間可以實時交互。⑥空中課堂這一課堂形式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教學理念的發(fā)展以及教學技術的進步。
訓練點是什么?①審題訓練,明確考點:下定義;②針對問題,引導學生找到更好的答案。
學生的問題在哪兒?主語、賓語抓不準,不能把有效的核心信息找完整并綜合在一起回答。
如何訓練?第一步,首先教這類題的答題套路,即下定義要求句子為判斷句且為單句。第二步,找主語,即“空中課堂”。第三步,找謂賓語,應以“空中課堂是……的課堂形式”為句子主干。第四步,找出有效核心信息,如“借助網(wǎng)絡”“實時交互功能”“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再把主語、謂語、賓語、定語合并成通順的話。最后得出結論:“空中課堂是指教師借助網(wǎng)絡,通過信息共享、屏幕共享、協(xié)同瀏覽、答疑等實時交互功能,以實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的一種課堂形式。”一步一步手把手地教,教會學生審題,明確考點及答題思路,然后學會分析與綜合,寫出最佳答案。
(二)利用疫情資源,上好作文課
最近,網(wǎng)上的“戰(zhàn)疫”作文題層出不窮,如“抗擊疫情,榜樣在行動”“疫情結束后,我想……”“網(wǎng)課軼事”“致敬凡人英雄”“我愿成為這樣的人”“疫情下的生活”,以及“戰(zhàn)疫有我”金句打造、“為愛發(fā)聲”詩歌創(chuàng)作……
如何讓學生有話會說、會寫?一方面,教師要做好審題及選材指導:①明確文章體裁為記敘文。②寫疫情期間上網(wǎng)課的瑣事,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幾件事。③如果是寫一件事,要將事件的來龍去脈交代清楚,寫出轉折和波瀾,還要在結尾點明自己的思考與收獲。可以讓學生參考《老山界》的寫法。④如果是寫幾件事,可以采取按時空組合、依主題組合、按課程組合等方式,可讓學生學習魏巍的《我的老師》中的寫法。⑤抓典型場面,進行細節(jié)刻畫??梢龑W生借鑒都德《最后一課》中的寫法。另一方面,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立意指導,要求學生根據(jù)所選材料確定自己的主題,所有材料均應圍繞一個主題,且注意主題是由材料自然而然生發(fā)出來的。
災難是最鮮活的教材,疫情是最深刻的課堂。教師應立足于疫情,滲透生活教育、生活化寫作。比如指導學生寫網(wǎng)課軼事,因為上網(wǎng)課是學生親身經(jīng)歷的事,學生就有話可寫。學生可以寫自己的奮斗,自己與懶惰作斗爭,寫上網(wǎng)課的幾多歡樂幾多煩憂等。這樣,學生寫出的作文就事例典型、細節(jié)生動、主題鮮明,真實而不說假話,具體而不說空話。
(三)利用疫情資源,上好群文閱讀課
以“戰(zhàn)疫”為主題進行創(chuàng)作必須以一定質(zhì)與量的閱讀作為基礎。很多教師圍繞“戰(zhàn)疫”主題組織群文閱讀。比如一位教師設計了專題閱讀,通過數(shù)組專題閱讀讓學生走近疫情。第一組:中國古代典籍里出現(xiàn)的瘟疫;第二組:藏在世界名畫之中的重大瘟疫;第三組:人類反省——審視災難的高貴之行;第四組:真實自有千鈞力,戰(zhàn)疫詩歌動人心……
筆者在“見字如面——戰(zhàn)疫書信”群文閱讀課上選了四封信,分別是杭州市饒美紅校長開學致辭“一封信”,成都七中老師的開學第一課《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華西醫(yī)院趙春光的《一封沒有寄出的戰(zhàn)疫家書》,還有筆者的下水作文《戰(zhàn)疫思己》。這四封信風格各異,筆者引導學生比較其中的異同。首先語言各具特色,《一封沒有寄出的戰(zhàn)疫家書》是用文言文寫的,抒寫中華兒女的家國情懷,寫得蕩氣回腸。其次內(nèi)容各有側重,前兩篇明確了讀書的意義,第四封信則側重告訴孩子怎么做。另外,通過對比的方法掌握書信這一應用文的格式和寫法。尤其是考場書信體作文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書信在表達方式上也有不同:一是考場書信體作文主題明確,統(tǒng)領材料;二是考場書信體作文凸顯細節(jié),精敘精議;三是考場書信體作文語言精練,將口語與書面語結合。
教師以素養(yǎng)為綱,以疫情為內(nèi)容,以語文讀寫活動為主線,為學生提供完整的學習方案,讓學生的讀、寫、思真正發(fā)生,這應是語文的疫情課程構建方向。
三、挖掘生活資源優(yōu)化語文教學的下一步思考
(一)進一步開發(fā)語文教學資源
在當今這個飛速發(fā)展的時代,學生視野空前開闊,教師開展教學絕不能只局限于課本,而要樹立大語文觀。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除了疫情中的資源,還有很多資源可以引進課堂。優(yōu)秀的影視資源,鮮活的現(xiàn)實生活,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悠久的文化古跡,多彩的民俗風情等,教師都可以把它們引進語文課堂中,從而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師應在用好教材的基礎之上,把教學的觸角伸向廣闊的生活空間。
(二)進一步優(yōu)化生活化語文的教學形式
生活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語文。學語文的目的是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一位教師出了一張“口罩”主題試卷,其中提供了文本《口罩的類型》,設置了口語交際題:“小一同學托朋友在國外幫他代購了一批口罩,他準備戴這口罩外出買菜,請根據(jù)本文內(nèi)容,給他提出你的建議。”學生要根據(jù)圖示口罩上的文字判斷該口罩的類型,再篩選出文本重要信息,有理有據(jù)地提出自己的建議。這道題既考查了學生對文本的分析、理解能力,還考查了應用能力。篩選重要信息,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這是學語文的本質(zhì)。學以致用、情境化學習,這是教師努力的方向。教師還可以嘗試更多的教學方式,如開展新聞時評寫作、探究性學習、跟帖式練筆、讀寫畫一體化訓練……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闭Z文原本就扎根于生活,教師應把當下的生活作為學習的資源予以開發(fā)和利用,打通生活與語文之間的關系,引導孩子關注社會,關心生活,思考自己的人生,豐富語文教學資源,也豐富自己的教學實踐與思想,更提升自己的專業(yè)水準。
作者簡介:玉珊(1973— ),女,廣西恭城人,高級教師,研究生學歷,主要研究方向:文本深度解讀、生活化語文等。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