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玲
(河南省信陽市淮濱縣人民醫(yī)院 淮濱4644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科常見的一種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顯著特點為持續(xù)性氣流受限?;颊叻喂δ苤饾u降低,病情常呈進展性發(fā)展,可發(fā)展為肺心病、呼吸衰竭等嚴重疾病[1]。發(fā)病原因受遺傳和環(huán)境的影響,吸煙、粉塵、反復呼吸道感染及化學物質的吸入均是COPD 發(fā)病的重要原因,患者常表現(xiàn)為咳嗽、呼吸困難,多數(shù)病人還伴有喘息癥狀[2]。呼吸衰竭患者氣體交換功能出現(xiàn)障礙,導致缺氧情況發(fā)生,病情嚴重患者還伴有二氧化碳(CO2)潴留,引起全身性生理功能和代謝紊亂[3]。作為一種暫不可治愈的慢性疾病,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自我效能和生存質量已經(jīng)成為目前臨床上研究的熱點。本研究旨在探討系統(tǒng)護理干預在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應用?,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 年6 月~2019 年2月收治的老年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60 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80 例。觀察組男52 例,女28 例;年齡61~74 歲,平均(68.62±4.53)歲;病程2~5 年,平均(3.85±0.94)年;呼吸困難評分17~21 分,平均(18.96±0.37)分;小學及以下文化水平31 例,中學水平29例,中學以上水平20 例。對照組男49 例,女31 例;年齡62~73 歲,平均(68.66±4.58)歲;病程2~5 年,平均(3.87±0.92)年;呼吸困難評分18~21 分,平均(19.03±0.35)分;小學及以下文化水平29 例,中學水平30 例,中學以上水平21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明確診斷為COPD,均處于急性期,合并呼吸衰竭;年齡60~78歲;患者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重要臟器衰竭者;病情屬于慢性期及穩(wěn)定期者;正在接受心理治療者;治療不配合者。
1.3 護理方法 兩組均接受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及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呼吸治療,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呼吸頻率20 次/min、氧流量5 L/min、氧濃度30%,治療期間需監(jiān)測患者血壓、血氧及心率、血氣改善情況。在綜合治療基礎上,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主要包括健康教育、病情監(jiān)測及日常基礎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系統(tǒng)護理干預:(1)入院當天對患者病情進行整體評估,通過健康教育活動向患者講解疾病發(fā)病原因、危險因素、病房管理等基礎知識;(2)耐心聽取患者內心想法及感受,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住院期間多與患者進行溝通,主動引導患者將治療期間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講出,并與患者及家屬一同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3)根據(jù)每位患者病情及消化能力綜合制定出飲食指導策略,對于呼吸困難嚴重患者需等呼吸平順后再進食,食物以易消化、富含蛋白質及能量的軟食為主,囑咐患者注意少食多餐,緩慢進食,避免嗆咳將食物引入呼吸道加重感染;(4)定期對患者四肢進行按摩,協(xié)助翻身,根據(jù)每位患者疾病恢復情況指導進行床邊活動,活動強度以不感覺疲勞為宜,對于恢復較好的患者,可適當增加運動量,由家屬陪同每日散步15~30 min,提高活動耐力。兩組均干預至好轉出院。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呼吸困難分級:使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評估測試中文版(CAT)量表評價兩組干預前后呼吸困難程度,Ⅰ級0~10 分,Ⅱ級11~20分,Ⅲ級21~30 分,Ⅳ級31~40 分,級別越高代表呼吸困難程度越嚴重。(2)比較6 min 步行試驗(6MWT)、Borg 指數(shù)、自我效能評分及生存質量:Borg 指數(shù)越高代表運動性呼吸困難程度越強;使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CSES)評價自我效能水平,0~40 分,評分越高代表自我效能越高;使用生存質量測定量表(QOL-BREF)評價生存質量,評分越高代表生存質量越好。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組間無序資料比較行Wilcoxon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行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CAT 評分分級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CAT評分分級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CAT 評分分級比較[例(%)]
2.2 兩 組6MWT 距 離、Borg 指 數(shù)、CSES 及QOLBREF 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6MWT 距離、Borg 指數(shù)、CSES 及QOL-BREF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后Borg 指數(shù)均有所下降,且觀察組Borg 指數(shù)小于對照組(P<0.05);兩組干預后6MWT 距離、CSES 評分、QOL-BREF 評分均有所增加,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6MWT 距離、Borg 指數(shù)、CSES 及QOL-BREF 評分比較
表2 兩組6MWT 距離、Borg 指數(shù)、CSES 及QOL-BREF 評分比較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 n 干預前6M W T 距離(干m)預后 干預前B o rg 指數(shù)干預后 干預C前S E S 評分(分干)預后 干QO預L前-B R EF 評分(干分預)后觀察組80318.63±8.26487.13±12.24*6.14±0.632.03±0.26*22.47±0.2632.76±0.29*49.64±6.5363.84±7.09*對照組80316.10±8.64432.58±10.38*6.11±0.643.48±0.43*22.44±0.2825.55±0.26*49.55±6.5754.96±5.64*t 1.89330.4020.29925.8100.8117.7150.0878.767 P 0.0600.0000.7660.0000.9710.0000.9310.000
有研究發(fā)現(xiàn)[4~6],COPD 急性期時需進行抗感染治療,而呼吸治療可以作為一種輔助治療手段緩解患者病情,防止患者出現(xiàn)肺部塌陷,增加肺部順應性,促使氧氣在患者肺組織內彌散,糾正低氧血癥和酸堿平衡失調。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可隨時使用,具有操作簡單、不傷呼吸道的優(yōu)點,整個治療過程無需進行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避免損傷呼吸黏膜。近些年來對COPD 研究逐漸深入,不僅僅局限于藥物治療手段,對護理措施的研究也逐漸受到重視,COPD 具有病情反復的顯著特點,且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更需要完善的護理措施改善預后。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CAT 評分分級優(yōu)于對照組,Borg 指數(shù)小于對照組,6MWT 距離、CSES 評分及QOL-BREF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提示系統(tǒng)性護理干預能顯著改善患者呼吸功能、提高生存質量。分析原因:系統(tǒng)性護理干預從患者入院時即建立較好的護患關系,對提高患者對后續(xù)治療的依從性具有積極作用[7];從飲食和運動方面對患者予以針對性護理,避免患者在住院期間發(fā)生嗆咳、壓瘡、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提高患者生存質量[8];指導患者進行適當鍛煉有利于提高自我效能,經(jīng)過切實可行的運動方法逐漸增加肺活量和耐力,以改善預后。綜上所述,系統(tǒng)護理干預能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呼吸困難程度,提高運動能力和生存質量,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