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天生
(福建省武平縣醫(yī)院康復(fù)科 武平364399)
非特異性腰痛是指病灶處于人體腰部,并存有神經(jīng)根受累和腰部器質(zhì)性病變,腰部疼痛是此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嚴重時將導(dǎo)致患者活動受限,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及工作[1]。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節(jié)奏的加快,人口老齡化加劇,使得非特異性腰痛的發(fā)生率呈現(xiàn)逐年增長的趨勢,由于非特異性腰痛的發(fā)病機制極為復(fù)雜,臨床中未有明確的治療方式[2~3]。因此,探尋有效的治療方式顯得極為重要。本研究將獨活寄生湯加減結(jié)合中藥熏洗用于非特異性腰痛患者的治療中,取得滿意療效?,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18 年8 月~2019 年8月收治的112 例非特異性腰痛患者臨床資料,根據(jù)不同治療方式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6 例。對照組男29 例,女27 例;年齡32~68 歲,平均年齡(48.72±8.16)歲;病程4~56 個月,平均病程(38.51±2.12)個月。觀察組男30 例,女26 例;年齡32~67 歲,平均年齡(48.89±8.07)歲;病程4~57 個月,平均病程(38.64±2.28)個月。兩組性別分布、年齡、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均明確診斷為非特異性腰痛;疼痛評分>3 分;腰椎無創(chuàng)傷或手術(shù)史;患者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患有腰椎骨折、結(jié)核、脊柱炎等其他腰椎病變者;患有嚴重神經(jīng)性疾病或認知障礙者;患有嚴重心、腎、肝等臟器功能障礙疾病者;對研究藥物過敏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藥物穴位注射聯(lián)合中醫(yī)按摩治療。穴位注射:將曲安奈德注射液(國藥準字H53021604)4 ml、生理鹽水12 ml、2%利多卡因(國藥準字H20023777)4 ml 制成混合液,隨后于患者委中穴、夾脊穴、足三里、昆侖穴、腎俞穴、太溪穴分別注入3~4 ml,3 d 注射1 次,4 次為1 個療程,持續(xù)治療2 個療程。中醫(yī)按摩:患者采取俯臥位,醫(yī)師沿患者脊柱兩側(cè)推拿,于痛點處進行彈撥、點按操作;患者采取屈膝側(cè)臥位,醫(yī)師用肘部對患者肩部、臀部進行按壓,并對椎間盤突出的疼痛點用手指進行按壓操作,將突出節(jié)作為中心點,使患者肩部向前伸,按壓其臀部的手肘向后,在脊柱縱軸旋轉(zhuǎn),使患者伸直下肢,指導(dǎo)進行2 次髖骨屈伸、外展動作[4]。每次按摩60 min,每周3 次,持續(xù)按摩2 周。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chǔ)上給予獨活寄生湯加減結(jié)合中藥熏洗治療。方劑組成:獨活、桑寄生、黨參、當歸、懷牛膝、白芍各12 g,茯苓、防風、秦艽、川芎、杜仲、熟地黃各9 g,細辛、肉桂各3 g,五加皮5 g,甘草6 g;若患者寒濕氣較重,將方中熟地黃去除,加適量澤瀉、薏苡仁;若患者寒邪偏盛疼痛劇烈,加適量制川烏、附子;濕熱者去除肉桂,加適量黃柏、蒼術(shù)、忍冬藤;下肢疼痛者加適量伸筋草、豨薟草;腎陰虛者去除方中肉桂,加適量牡丹皮、鱉甲、龜板;腎陽虛者加適量淫羊藿、鹿角霜、菟絲子;病程日久有瘀血征象者加適量全蝎、蜈蚣、雞血藤、乳香。每日1劑,以水煎服,分早晚服用,7 d 為1 個療程,持續(xù)治療2 個療程。此外加1 劑,煎煮2 次后,待其溫度降至常溫時熏洗患處,30 min/次,2 次/d,7 d 為1 個療程,持續(xù)治療2 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疼痛程度、脊柱功能及腰背肌屈伸肌群峰力矩(PT)情況。(1)根據(jù)《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對非特異性腰痛的診斷標準評判患者療效:治療后患者腰痛等臨床癥狀消失,脊柱功能恢復(fù),判定為治愈;治療后患者腰痛等臨床癥狀改善,脊柱功能好轉(zhuǎn),判定為有效;治療后患者腰痛等臨床癥狀均未明顯改善,判定為無效。總有效=治愈+有效。(2)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估,總分10 分,分值越高則表明患者疼痛越劇烈。(3)脊柱功能采用JOA 脊柱功能評分進行評估,包括腰腿痛、腰背痛、步態(tài)行走、日?;顒?、麻木感、感覺障礙、排尿功能、運功障礙、支腿抬高試驗等,總分29 分,得分越低患者脊柱功能越差。(4)腰背肌屈伸肌群峰力矩(PT)評分采用Biodex 等速測試系統(tǒng)進行評判。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計量資料以()描述,進行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描述,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86%(52/56),高于對照組的76.79%(43/56),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兩組疼痛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疼痛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疼痛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疼痛評分比較(分
組別 n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567.61±1.342.08±0.4629.2100.000對照組567.36±1.503.92±0.7115.5120.000 t 0.93016.276 P 0.3540.000
2.3 兩組JOA 脊柱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JOA 脊柱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JOA 脊柱功能評分均有所提高,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JOA 脊柱功能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JOA 脊柱功能評分比較(分
組別 n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5614.18±2.2625.80±2.2513.8090.000對照組5614.30±2.3722.61±3.9726.3340.000 t 0.2745.23 P 0.7840.000
2.4 兩組屈伸肌群PT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屈伸肌群PT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屈肌群PT 評分、伸肌群PT 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屈伸肌群PT 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屈伸肌群PT 評分比較(分
組別 n 治療伸前肌 群PT 評治分療后 治療屈前肌群PT治 評療分后觀察組5681.72±2.34133.41±3.3551.65±2.1291.43±2.25對照組5681.65±2.23120.32±3.2651.57±2.2681.33±2.01 t 0.16220.9560.19325.051 P 0.8720.0000.8470.000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jīng)濟水平不斷的上升,人們生活質(zhì)量逐漸提高,而由于生活方式的改變,非特異性腰痛的發(fā)生率逐漸增多,嚴重影響著患者工作以及生活。非特異性腰痛病因較為復(fù)雜,相關(guān)研究認為與棘間韌帶、腰部肌肉、骶髂關(guān)節(jié)、筋膜損傷,腰椎肩盤以及腰椎小關(guān)節(jié)退行性病變等有著一定的相關(guān)性[5]。目前臨床中尚未出現(xiàn)特異性療法,多通過理療、牽引、藥物等進行治療。穴位藥物注射是中醫(yī)治療中的一種,將藥物與針刺相結(jié)合,最大程度的使兩者之間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針刺委中穴、夾脊穴、足三里、昆侖穴、腎俞穴、太溪穴可發(fā)揮補腎助陽、調(diào)經(jīng)活血的作用;同時通過刺激能最大化發(fā)揮藥效,激活機體抗病功能,消炎解痙,改善脊柱功能,緩解患者痛苦[6]。
中醫(yī)認為,非特異性腰痛屬“腰痛、痹證”范疇,由于脈絡(luò)阻滯,肝腎虧虛,外感風寒濕邪,腰部失養(yǎng),氣血不暢,不通則痛。獨活寄生湯中獨活可祛風除濕、通痹止痛;桑寄生、五加皮、杜仲可補益肝腎、強筋健骨;黨參、茯苓可燥濕化痰、健脾益氣;當歸、懷牛膝、川芎可舒筋活血、通絡(luò)止痛;肉桂可鎮(zhèn)靜鎮(zhèn)痛、抗菌、通經(jīng);熟地黃可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諸藥配伍,可發(fā)揮祛風勝濕、通絡(luò)止痛、補益肝腎、舒筋活血之效[7]?,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8],獨活、秦艽、防風能有效抑制炎癥介質(zhì)的釋放;當歸、川芎可清除氧自由基,舒張血管,改善組織水腫;杜仲、桑寄生可提高機體抵抗力,并減少炎癥反應(yīng);熟地黃可降脂、降壓、抗氧化;白芍、秦艽可柔肝止痛、清濕熱;防風、細辛可祛風止痛、祛風解表。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86%(52/56),高于對照組的76.79%(43/56),P<0.05;觀察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脊柱功能評分、屈伸肌群PT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獨活寄生湯加減結(jié)合中藥熏洗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腰部功能,減輕疼痛,提高療效。綜上所述,給予非特異性腰痛患者應(yīng)用獨活寄生湯加減結(jié)合中藥熏洗治療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腰部狀況及脊柱功能,減輕疼痛,具有一定的臨床推廣應(yīng)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