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娜
摘 要: 正如我國有正月、臘月、冬月等稱呼一樣,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前除了沿用中國這種對月份很有季節(jié)感的傳統(tǒng)稱呼外,也有著一些較為“和風”的月份別稱。本文將介紹下半年——七月到十二月的幾個月份別稱,并追溯其由來。
關(guān)鍵詞: 日語;月份別稱
1 文月(農(nóng)歷七月)
日本人把農(nóng)歷七月稱作“文月”,日語中讀作“ふみづき”。
關(guān)于“文月”的由來,有著各種各樣的傳說,其中一種認為農(nóng)歷七月正好是莊稼地里稻子成熟的季節(jié),因此被稱為“穂ふふむ月(稻穗變飽滿的月份)”,省略之后就變成了“ふみづき”。還有一種傳說也是跟稻穗有關(guān),說是因為到了農(nóng)歷七月,稻子開始掛穗、稻穗越來越顯眼了,所以叫作“穂見月(ほみつき)”,也就是“見穗月”,在地方口音中演變成了“ふみづき”。
關(guān)于“文月”的由來,哪一個是正確的還無法求證,但筆者認為上述兩種說法雖然從含義和季節(jié)上看比較有說服力,可是這樣一來,就很讓人疑惑“文”這個漢字又是怎么得來的呢?所以,筆者認為另外一種說法更為可信:據(jù)日本文獻記載,七月七日是中國傳統(tǒng)的七夕節(jié),作為節(jié)日風俗之一,古人們會在這一天向牛郎和織女星獻上自己的詩文。此外,據(jù)說為了防蟲,古人還會在七月晾曬書籍,后來這些習慣和風俗傳到了日本。因此,日語中把和詩文及書籍有關(guān)的農(nóng)歷七月稱作了“文月”。
2 葉月(農(nóng)歷八月)
農(nóng)歷八月被稱作“葉月(葉月)”,日語中讀作“はづき”。
關(guān)于這個稱呼的來源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農(nóng)歷八月樹葉逐漸開始掉落,所以是“葉落月(はおちづき)”,縮略后便成了“はづき(葉月)”。第二種說法認為,農(nóng)歷八月是夏末,秋意襲來,大雁開始遷徙,大雁初來乍到——也就是“初來月(はつきつき)”,由此省略變成了“はづき”。第三中說法認為,到了農(nóng)歷八月,田野的稻穗完全飽滿成熟了。所以被稱為“穂張り月(ほはりつき),后來演變成了“はづき”。
到底哪種說法是正確的并沒有定論,但贊成第一種說法的人比較多。筆者也認為,第二三中說法雖然從季節(jié)特征和發(fā)音上都很吻合,但從“葉”這一漢字的選用來看,還是第一種說法更站得住腳。
3 長月(農(nóng)歷九月)
農(nóng)歷九月被日本人稱作“ながつき”,漢字寫作“長月”。九月明明是小月,天數(shù)比大月少,為什么會被稱作長月呢?
這個可以從《拾遺和歌集》的問答歌中得到答案。問句是:“よるひるのかすはみそちにあまらぬをなと長月といひはしめけん(這個月明明晝夜不超過三十天,怎么稱為長月呢)”。而答句則是:“秋ふかみこひする人のあかしかね夜を長月といふにやあるらん(秋意漸濃,當夜變長之后,對思念他人的人來說,夜顯得愈發(fā)的長了,所以叫長月)”。故此,長月指的是深秋擁有漫漫長夜的月份,“夜の長い月(夜長之月)”,既“夜長月(よながつき)”。
但日本國學家賀茂真淵并不贊成這種說法,他認為如果說夜晚長就被稱作是長月的話,其他月份的夜晚甚至比九月還要長。所以,他認為長月是指割稻子的季節(jié)“稲苅月(いねがりづき)”,由這個詞組省略前后假名后得來的。這兩種說法究竟哪一個才是對的,已難以考證,只能見仁見智了。
4 神無月(農(nóng)歷十月)
農(nóng)歷十月被稱為“神無月”,日文寫作“神無月”、讀作“かんなづき”。
這個稱呼來源于日本的傳統(tǒng)宗教——神道教。傳說在距今很久之前的神治時代,每年十月,日本各個地方的各路神仙都會齊聚出云國的出云大社(神社,現(xiàn)位于島根縣)開會,共同議政、處理事務(wù)。眾神們都去了出云國、都不在家,“神無月”的說法也就由此而來。按照這個故事,因為只有出云國的神仙在十月份會在家,所以出云國應(yīng)該將十月稱為“神在月”,而直到今天為止,出云大社確實仍然保留著將十月稱為“神在月”的叫法。
也有人認為這種與神相關(guān)的傳說太無厘頭了,所以又提出了是來自于“雷無し月(かみなりなしつき)”——雷無月一詞。因為進入十月份后,轟隆轟隆雷聲滾滾的日子漸行漸遠,也就是“雷無月”,縮略后變成了“かんなづき”。
筆者則認為,雖然與神相關(guān)的說法有些天馬行空,但不得不承認,語言在歷史上確實受到了宗教的影響,而且從出云大社至今依然將十月稱為“神在月”來看,第一種說法也并非毫無依據(jù)。
5 霜月(農(nóng)歷十一月)
日語中的“霜月”是農(nóng)歷十一月的別稱,讀作“しもつき”。一般認為其來自于“霜降り月(しもふりつき)”——下霜的月份這個含義。
霜月一詞中文里也用,李商隱還以“霜月”為題寫過詩,但并沒有將其作為農(nóng)歷十一月的別稱固定下來。在古代,日本長期以來與我國進行交流、學習,類似“燕子樓のうちの霜月の夜、秋來って只一人のため長し(燕子樓中霜月夜,秋來只為一人長)”這樣的詩在當時的日本廣泛流傳,雖然中文里的“霜月”并不特指十一月,但這個詞應(yīng)該是從中國傳到日本,又結(jié)合了日本的自然風情而固定下來的。
此外,除了“霜月”,農(nóng)歷十一月還被稱為“神歸月”。這種稱呼與上述“神在月”相關(guān)聯(lián):開完會的神仙們會在十一月回到自己的管轄地,所以十一月又叫“神歸月”。
6 師走(農(nóng)歷十二月)
將十二月稱之為“師走”,最早出現(xiàn)于《日本書紀》一書中的“神武天皇記”,書中這樣寫道:“十有二月,讀作しわす”。佛教傳到日本后,給日本社會文化帶來了深遠的影響,產(chǎn)生了很多與佛教有關(guān)的習俗。據(jù)說在古代的日本,到了每年的十二月,各家各戶就要請僧人來誦經(jīng)禮佛。因此,受邀的法師(僧人)們東奔西走的忙碌著,于是被稱作“師走月(師走り月,しはしりつき)”。
也有人對此持不同的看法,認為是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將十二月稱為歲末,也就是一年結(jié)束的月份,日語中寫作“年はつる月”,讀作“としはつるつき”縮略下來就變成了“しはつ”,后來又演變成為了“しわす”。
日本自從明治維新以后就開始沿用陽歷了,由于很多對月份的別稱都是與季節(jié)息息相關(guān)的,沿用新歷后就顯得有些格格不入,所以這些別稱多數(shù)還是對應(yīng)舊歷的月份,但“師走”卻作為忙碌的新歷12月的別稱被固定了下來。果然,不論用什么歷法,年末都是忙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