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霓維
摘 要: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區(qū)是玉米,次為蕎麥、大米、土豆、小麥和燕麥等。肉食主要有牛肉、豬肉、羊肉、雞肉等,喜歡切成大塊大塊(拳頭大小)煮食,漢族稱之為“砣砣肉”。大、小涼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
關鍵詞: 彝族;飲食;飲食習慣;飲食禁忌
彝族是我國大西南最多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省、貴州省、云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烹飪是藝術的結晶,無論是從選料用料上還是從精細的加工上彝族的烹飪方式都有它自身的特點。講究火候、講究菜的搭配、講究養(yǎng)生。目前飲食的消費在旅游六要素中所占比例越來越高,涼山彝族自治州大力發(fā)展旅游業(yè),重視彝族的飲食文化可以迎合旅游者追求享受,滿足旅游者體驗新奇的心理。因此在涼山的旅游發(fā)展戰(zhàn)略中,飲食旅游是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
1 日常生活中的飲食習慣
彝族人日常生活中主食以玉米、小麥、土豆、大米、豆類為主。土豆經(jīng)常被人們當主食吃,主要烹飪方法有煮著吃和烤著吃,還有的將土豆碾成泥,烙粑粑或者調(diào)成糊狀吃。小麥有多種吃法,磨成面后,可以蒸著吃,也可以烙麥粑粑,亦或者煮成面片。彝族人認為在所有粑粑中,以蕎麥面做的粑粑最為可口??嗍w產(chǎn)自高寒山區(qū)綠色天然,純凈無污染,被譽為五谷之王,具有“三降”功效: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并可以放置很久而不變質(zhì)。
副食以豬肉、牛肉、羊肉為主,兼食雞、鴨、兔、魚等等。食肉以膘肥塊大為體面,后來這種大塊的肉被漢族人稱為:坨坨肉。除了坨坨肉以外,還有牛肉湯鍋、羊肉湯鍋或烤羊、烤全豬、烤全羊等。由于彝族人居住地多為山地地形,因此盛產(chǎn)蘑菇、木耳、土豆、元根加上青菜、白菜、蘿卜、芋頭等等。蔬菜除了新鮮吃之外,大部分還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兩種。干酸菜一般用來做成湯或者直接泡著喝,據(jù)說有減肥、清理腸道的作用。泡酸菜一般切成塊狀拌上調(diào)味料,在吃飯的時候當做小菜來吃。在彝族民間以酸菜為主,加上磨好的豆子一起煮,煮好之后看起來像豆腐渣,彝族人將其稱作“都拉巴”,健康又不失美味。
2 待客時的飲食習慣
彝族是一個熱情好客的民族,一般對待客人都需用酒肉款待。一旦有客來到家中,根據(jù)來客與本家的親疏關系,來客的尊貴程度等等,現(xiàn)殺自家飼養(yǎng)的牛、羊、豬或者雞,如果是自家沒有飼養(yǎng)的也會立馬托人去買。以顯示對客人的尊重,最尊貴的客人殺牛,次之的殺羊以此類推。肉一般就做成坨坨肉,它在彝語里為“烏色色腳”,意思是大塊豬肉?!佰幺缛狻鳖櫭剂x,其外觀如“坨坨”。制作坨坨肉的選豬極有講究。牛、羊、豬、雞都可制作坨坨肉,當然還是以豬肉坨坨最有名氣,一般習慣上說坨坨肉就是豬肉。一般用于招待客人的豬,要選用按照傳統(tǒng)放牧方式飼養(yǎng)的、不吃任何飼料的涼山地方品種“跑山豬”。這種豬天然喂養(yǎng)無污染,因是放養(yǎng)的豬的肌肉最為緊密結實,而豬多以山上的高寒植物為主食,肉質(zhì)也帶著一股天然的醇香。烹制坨坨肉一般是將豬肉白水煮過后加入辣椒、花椒、蒜、蔥、鹽、木姜子等調(diào)料拌好后即可食用。大盆的坨坨肉當然還要配上主人親手制作的蕎粑粑、彝族香腸、燒肉、“都拉巴”、元根酸菜湯、水煮土豆等,就是彝族家最高的待客禮儀了。在烹制羊肉的時候以鮮為上,并且彝族有諺語說:羊吃百草治百病。因此在處理羊腸子的時候不洗,直接用手把糞便捋出去,然后將三根小腸放在一起,編起來便可以跟肉一塊兒下鍋了。彝族人好客大方,待客真誠,在招待客人時選座也有講究。首先如果有火塘的人家要讓客人坐于火塘左上方,并墊有高山龍竹編制的竹席。如果沒有火塘的人家也要讓賓客坐在里面的位置上,防止上菜上酒的時候影響客人用餐。曾經(jīng)聽老一輩的人說過,彝族有“客賓大主人三百歲”的諺語,賓客為大這是流傳了幾百年的傳統(tǒng)的美德。
彝族喜歡飲酒,“有酒便是宴”已成習慣。彝家酒諺云:漢族茶為敬,彝族酒為尊。每逢婚嫁,以視“酒足”為敬,“飯飽”則在其次,或幾乎沒有請客吃飯之說;每當喪葬時,講究送酒多者為最敬最孝;家支間、個人間發(fā)生打架斗毆糾紛時,理虧方往往打(買)酒賠禮道歉,即可消除民事糾紛或雙方怨恨。從而酒在彝族山寨是最為重要的特色飲品。飲酒時不分生人熟人,只要圍成一個圈,便可遞傳酒杯,依次飲用。
3 日常生活中飲食禁忌
出于生活、生產(chǎn)的實踐,出于宗教信仰的心理需要,出于傳統(tǒng)觀念的要求,出于家族、地域的習俗,在彝族的飲食文化中,有一些特殊的禁忌。如抓砣砣肉時,忌諱使用木勺或筷子,用手抓拿砣砣肉時,要把手中的木勺或筷子放在簸簸箕或其它餐具的邊上。在吃飯時,忌諱亂開玩笑,忌諱發(fā)出餐具的碰撞敲打聲,以示文明。夾菜時用筷子夾斷食物也是被視作不文明。去彝族人家做客主人家給你東西吃,就必須吃,跟你喝酒也得端起酒杯,即使不會喝酒也要讓酒沾到嘴皮,表示謝意。彝族人在家中請客時,吃的東西只能在主人家吃,沒有主人的允許不能帶走。否則,主人家會覺得你不懂禮。
彝族人從來都忌諱食用狗肉。這種禁忌的形成,有多種原因。狗,屬于哺乳動物,傳說在遠古時代是人的同類。因為原先基本居住在深山老林,喜歡狩獵,在狩獵生活中,獵狗是其最好的助手,是守家看門的依靠。在彝族人的觀念中,狗最能代表人的意愿,出于對狗 的寵愛和憐惜,吃狗肉是一種殘暴行為。打狗和吃狗肉,視為一種可恥和無人性的舉動。同樣的道理,彝族人也忌食馬肉。遠古時期由于戰(zhàn)亂頻發(fā),彝族人也因此頻繁遷徙,馬是當時最為重要的交通工具,因此是絕不食用馬肉的。
貓肉、蛇肉也是彝族人堅決不會食用的東西。在涼山彝族人的觀念中,貓傳說是虎的兄長。貓雖是人的朋友,但死貓卻是骯臟的污物,人們認為死貓會污害人體、污染人的靈魂。傳說人吃了貓肉,或者接觸了貓尸,會患病甚至癱瘓,是因為人的靈魂被貓的兇氣玷污。蛇,在彝族人的傳說中,是麻瘋鬼的化身,是被治服后的龍。因此,如果遇到蛇脫皮、吞蛙、交尾便視為不吉之兆,這時必須趕緊請畢摩算命占卜,打雞打豬打羊做迷信來驅鬼降災,以免災難。彝族人將蛇視為不吉之物,不祥之兆。所以,彝族人幾乎談蛇色變,更不用說吃蛇肉了。
4 彝族年的飲食禁忌
彝族年,彝語稱為“庫世”,“庫”即年、“世”即新,意思是過新年,這是大小涼山傳統(tǒng)的祭祀及慶賀性節(jié)日如同漢族的春節(jié)?!皫焓馈币话氵x定在農(nóng)歷10月,公歷11月內(nèi)某一天。通常彝族年為3天,人們穿上節(jié)日盛裝走親戚串門互相恭賀新禧。每到一家,主人家都以酒相待,彝語叫“志依博”。在過年、過節(jié)和法事活動中,首先都得用燒肉祭神靈。燒肉禁忌被狗、貓、雞接觸,人們認為如果被這些動物玷污,燒肉會充滿污氣,神靈不但不會接納,反而會降禍于人。過年過節(jié)的日子里忌諱說“殺”字,一般的習慣都會說“燒雞”、“抓豬”,以此來躲避災禍。過年過節(jié)宰殺的豬羊,如無膽汁、脾為畸形色變都為不吉利。遇到這種情況,都不能用所殺的牲畜來祭祀祖靈,只有另殺豬羊,或者以一只大紅公雞代之,以避災禍。過年殺豬后須用蕨草來燒,因為彝族是崇尚火的民族,認為火是至高無上的潔凈之神,沒有被火燒過的豬,祖靈是不會接納的,而且人吃過之后也會不詳。所以,用開水燙豬之后,還必須用蕨草燒一次。過年過節(jié)時,婦人忌諱接觸祭靈臺,只有男性主人才有資格用酒肉祭祖宗祖靈。過年殺的年豬,一般是由主人家親自為了一年的,因此忌諱食用時亂了順序。一般按照祖先的規(guī)矩,先蘇尼、畢摩,后家里的長輩再到其他人。其他人以輩數(shù)大者為先,依次排列不得越位。在吃飯之前會有一個簡單的畢摩活動預測來年的吉兇。
彝族人民憑借彝鄉(xiāng)多彩的自然環(huán)境、豐厚的自然資源,用勤勞的智慧,創(chuàng)造著幸福美好的生活,傳承著獨具特色的飲食習俗,書寫著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彝族是特別注重禮儀的民族,尤其社交禮儀表現(xiàn)在食俗文化中是很有特點的。彝族人的美食,養(yǎng)育一個了民族,形成了一方文化。
參考文獻
[1]彝族簡史[M].第一版.民族出版社,2009.
[2]涼山彝族自治州.山河壯麗[M].第一版.四川民族出版社,1995,11.
[3]巫達.社會變遷與文化認同:涼山彝族的個案研究[M].學林出版社,2008.
[4]易謀遠.彝族史要[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5]烏尼烏且.彝族傳統(tǒng)文化[D].西南民族大學彝學院,2005,8.
[6]馬德清,楊阿洛.涼山彝族飲食文化[M].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