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娜
摘 要: 諺語能夠反映人性、倫理、道德觀、國民性等,是研究一國文化的重要線索。自《菊與刀》中提出日本人具有“集團主義”精神以來,得到了廣泛的認可,而這種“集團主義”精神也影響到了日本諺語的使用和流傳。日本中有很多廣為流傳的諺語,本文通過對“下手の橫好き”與“好きこそものの上手なれ”、“血は水よりも濃い”與“兄弟は他人の始まり”、“渡る世間に鬼はなし”和“人を見たら泥棒と思え”這三組看似矛盾的諺語進行分析,考察其背后的日本文化的“集團主義”烙印,進而得出在全球化的今天“集團主義”并沒有消亡依然深深地影響著日本人的方方面面這一結(jié)論。
關(guān)鍵詞: 日本;諺語;集團主義;矛盾
基于對當代日本人的調(diào)查,高野陽太郎指出“集團主義”是一種對日本人的錯誤認識,這一論斷的提出,顛覆了人們的普遍認識,也掀起了關(guān)于日本人是否具有“集團主義”精神的大討論,時至今日仍有很多學者從語言學、社會學等多領(lǐng)域來對此進行探討。而“諺語”作為人民群眾的實踐經(jīng)驗及教訓之總結(jié),詼諧幽默、朗朗上口且又一針見血,體現(xiàn)了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和理解,既可以從中了解語言的習慣和喜好,又可以了解文化及心理,是研究一國文化的重要線索。日本學者穴田義孝指出:諺語能夠證明人性、倫理、道德觀、國民性等。從諺語群中可以探究出生活、文化中的習俗規(guī)范、共同性格、宗教、禮儀等原理。本文將通過三組日語中“自相矛盾”的諺語,來解讀其背后所反映出的文化,并進一步探討日本人是否具有“集團主義”精神。
1“下手の橫好き”和“好きこそものの上手なれ”
“下手の橫好き”的意思是“明明根本不擅長,卻還著迷于、熱衷于某事”,含有一種揶揄的語氣,一般用于自謙或者嘲諷他人。而“好きこそものの上手なれ”可以理解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直譯為:想要把事情做好,首先要熱愛它)”,語氣積極。那在日本社會生活,到底應不應該、可不可以對一件自己所不擅長的事情懷有興趣、持有熱愛呢?
其實,這里的核心詞在于“橫(よこ)”這個字,翻譯成中文有“橫向、側(cè)面、旁邊、歪、斜”等意思,在這里指的是除本職工作或者本來應該做的事情以外的事兒。所以“下手の橫好き”并不能用于自己應該做的事上,比如一名教師很喜歡教學但又不擅長教學,就不可以自謙為“下手の橫好き”,因為教學是教師的本職工作。所以,這個諺語所諷刺的是那些不務正業(yè)、對別的事情熱情滿滿卻又做不好的人,用來自謙時也只能用于那些自己專業(yè)領(lǐng)域外的事,勸誡人們要“心無旁騖”。雖然近幾年日本的“終身雇傭”等制度在不斷的崩壞,但社會集團成員對集團的“忠誠”十分突出,“忠誠”依然被視為日本企業(yè)最看重的人才品質(zhì)之一。中根千枝曾說:“日本集團的淵源和人際關(guān)系都是一對一的關(guān)系。強調(diào)專一的、篤實的忠誠。”那些幾十年磨一技的“匠人”、百年傳承的老店在日本備受推崇;在面試時,過多的跳槽經(jīng)歷甚至可能被企業(yè)所厭棄。而這些幾十年堅持做同一份工作的人,是不是一開始就很喜歡自己的工作呢?未必。但正如“好きこそものの上手なれ”所鼓勵的那樣:如果可以,就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去從事;如果沒有選擇,就學著愛上自己的工作。所以,“好きこそものの上手なれ”這句諺語并不單純表示對于喜歡的事可以做得更好,也含有鼓勵那些想要變得更好的人嘗試喜歡上自己所做的事情、工作的含義?!凹幢闶瞧椒驳男∈?,用心去體會、深入地去研究也能獲得巨大的收獲?!彼上滦抑倪@句格言體現(xiàn)著日本人對于“忠誠”的肯定態(tài)度和追求。在日本生活了14年的小泉八云甚至把日本人對集團的“忠義”視為一種“宗教”:“忠義的宗教,是千年來因著戰(zhàn)爭而發(fā)展出來的,并不就此丟棄了……(中略)就是日本的將來,必須倚賴著這好久以來,由古人遺傳下來的忠義的新宗教,有所維系而不散失?!薄爸艺\”就是集團主義的核心表現(xiàn)之一,是日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品質(zhì)。
2“血は水よりも濃い”和“兄弟は他人の始まり”
“血は水よりも濃い”的意思是“血濃于水”,對于中國人來說,這并不是一句陌生的話語。而“兄弟は他人の始まり”的意思則是“即便是孩提時代感情親密的兄弟姐妹,結(jié)婚各自擁有家庭之后,也會逐漸疏遠,變得像沒有血緣關(guān)系的陌生人一樣?!惫P者將其簡約翻譯為:“兄弟(日語中的“兄弟”包含兄弟姐妹的意思,為了方便表述,下文皆以“兄弟”來簡要代替。)是陌生人的開始”,這與我們所理解的“手足之情”似乎不太一樣。中文中雖然也有“親兄弟明算賬”、“親不越禮,近有分寸”這樣的表達,但把親兄弟當作陌生人的表述應該是沒有的。那么日語中的兄弟關(guān)系究竟是如何呢?
首先,我們得談一下“血濃于水”這個表述,從來源來看,有認為這個詞是來源于英文“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的,也有認為是來自于中文的“血濃于水”的,不論是從哪國輸入,可見,這個詞得到了日本人的認同,所以,日本人當然也隸屬于家族這一集團之中,也看中“血緣”,“血濃于水”的諺語自然被日本文化所接受。日本人也經(jīng)常稱某一家族為“〇〇家”,比如過去稱德川一族為“德川家”等等。直至今日,結(jié)婚典禮的招待函上也會寫“〇〇家與〇〇家的婚禮”。還會把公司、學校內(nèi)部的人稱為“うちの〇〇(我家的——)”,稱對方為“おたくの〇〇(您家/貴公司的——)”。
但血濃于水卻并不是日本本土的諺語。到南北朝為止,日本的豪族在功成名就之后,就開始擁有并使用自己的封姓。和源賴朝一起舉兵的三浦介義明,其弟弟名為筑井次太郎義行,三個兒子的名字分別是:和田太郎義宗、三浦次太郎義澄、大多和三郎義久,并非都姓三浦。在中世進入武家社會之后戰(zhàn)亂不斷,家族的延續(xù)就需要依賴有能力的人,為了家族考慮繼承人時不一定需要有血緣關(guān)系,即便有血緣關(guān)系,也完全不顧慮輩分問題,日本逐漸形成了地緣優(yōu)先于血緣的集團社會。比如,德川幕府的大部分將軍都是養(yǎng)子,他們與養(yǎng)父之間要么為兄弟、要么為爺孫關(guān)系,即便有血緣關(guān)系,但并不將血緣作為最優(yōu)先的因素來考慮。因此,即便上文提到的“德川家”也不僅指有德川家血緣的人,還包括家臣等。把所領(lǐng)武士、家臣等稱為“御家人”也是這個原因,這種“家族”已經(jīng)超越血緣具有集團社會的性質(zhì)了。盛邦和認為,日本因其宗法制度不發(fā)達,從而社會集團性格相應發(fā)達,屬于“半宗法集團社會”。如今,日本人以地域、職業(yè)等因素鏈接成集團。中根千枝認為:“盡管也有一個人同時隸屬于幾個集團的情形,但這必定是以某一個為主,其他為輔。”她同時指出,日本人忠誠的對象主要是社會集團,第二位才是家族。并且,不是所有子女都擁有權(quán)力、經(jīng)濟上的繼承權(quán)。如此一來,兄弟之間要么因為繼承權(quán)問題產(chǎn)生分歧,要么由于繼承而導致輩分錯亂,要么遠走他鄉(xiāng)開啟自己的生活……所以,日本人認為感情再好的兄弟也將是陌生人的開始——兄弟は他人の始まり,大部分兄弟都由于地緣、職業(yè)等,不得不選擇依存于不同的社會集團,最終造成兄弟陌路。
3 “渡る世間に鬼はなし”和“人を見たら泥棒と思え”
“渡る世間に鬼はなし”的意思是“人世間并不都是像惡鬼一般無情之人,也有富有人情味的好人”,可以翻譯成“世上還是好人多”。而“人を見たら泥棒と思え”的意思是“遇到人不要輕率地付出信任,甚至要把其當作是小偷一樣去謹慎對待,對人要有防范之心”,也可以翻譯成“防人之心不可無”。這兩個諺語都可以理解為是對人際交往中“信任”的一種勸誡,那日本人在人際交往中是首選“好人多”還是把他人當作“小偷”來防范呢?
日本人常說“人は情け(處世靠互助)”、“世は情け(處世靠人情)”,人們深信“與人方便自己方便”,而這種相互依存的生存之道必然要求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我曾住過幾處地方,在那里幾百年來從沒有發(fā)生過盜竊案,——在那里明治時代所新建的牢獄,一直空著無用處,——在那里百姓將他們的大門,夜間和日間一般開著。這些事實,每一個日本人都是很習慣的?!毙∪嗽茖θ毡镜拿枋鲆苍S有些美化,但這確實是傳統(tǒng)日本社會的一個縮影。日本是一個島國,且自古以來自然災害頻發(fā),因此,人們以相互依存、相互扶持為生存的要訣,緊密團結(jié)在某一“集團”之中,注重“和”的精神,具有較高的“集團主義”精神。正如“渡る世間に鬼はなし”所說的那樣,即便人們明白世事險惡,但面對復雜的人性,日本人依然首先選擇了信任,也就選擇了合作——還是好人多。這并不是由于日本人的道德情操比其他國家的國民更加完美、高尚,而是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面對殘酷的自然壞境,人們總結(jié)出:合作比對抗更加有益。日本的集團主義具有“對和的尊重”及“排除異己”的因素。而這種“集體倫理”是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特色,日本人擅于自我約束、服從上級、靠攏集體,日語中甚至有“仲間外れ(被集體排除)”這樣的固定詞組。因此,對身處“多災多難”的自然環(huán)境之中的日本人來說,選擇合作、信任更為經(jīng)濟、理智。而懷有“人を見たら泥棒と思え”這種警惕性的人,從一開始在人際交往中就采取的是對信任的懷疑和背棄的態(tài)度,放棄了合作的精神。因此,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人を見たら泥棒と思え”多含有諷刺等較為消極的含義。
但是,近幾年,隨著時代的變化,不論從經(jīng)濟還是文化上來看,“邊界”的概念越來越模糊,由于學習、生活、工作等原因,人員的流動性增大,原先基于地域、職業(yè)群體因素聯(lián)絡起來的社會集團被打破,人們必須脫離熟悉的集團去融入一個新的集團。需要從“內(nèi)部”走出來,獨自行動、思考的情況也越來越多。此時,原集團(家庭、學校、朋友、同僚等)的成員便會叮囑這些“離家的孩子”防人之心不可無。于是,“人を見たら泥棒と思え”這個諺語才從被厭棄的境地轉(zhuǎn)為積極、正面的意義。特別是近幾年,在關(guān)于電信詐騙、宗教欺詐等的預防宣傳上,該諺語的正面語義得到了巨大發(fā)揮。
4 結(jié)語
日本人具有顯著的“集團主義”精神這一主張最先由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本尼迪特克在《菊與刀》一書中提出,此書一經(jīng)出版就引起巨大反響,這種關(guān)于日本趨向于“集團主義”的看法得到了廣泛認可。無論在職場或是學校,比起一個人獨自行動,與同伴結(jié)伴而行更讓日本人感到“安心”。就連日本的語言也有著嚴格的“內(nèi)”與“外”之分,注重內(nèi)部的“和”,所以日本人推崇在人際交往中要“空気を読む(察言觀色)”并隨時隨地的“気を遣う(顧慮到他人)”,語言上也盡量曖昧不傷害到對方,“以心伝心(心息相通)”才是人際交往的最佳境界。正如“出る釘は打たれる(槍打出頭鳥)”所訓誡的那樣,日本人善于忍耐與抑制自我的個性而謀求集體的一致性和共同利益,這是日本人普遍具有的精神構(gòu)造。
雖然高野陽太郎及其支持者指出“集團主義”是一種對日本人的錯誤認識。但筆者認為,正如校園霸凌、孤獨死、無緣社會、單身赴任這些詞所暴露出的問題一樣,正是由于內(nèi)心根深蒂固的“集團主義”思想,才讓新時代下不得不獨處的日本人在應對時出現(xiàn)了危機。無疑,隨著時代的變化,“邊界”的概念越來越模糊,但日本人并不是完全從“集團主義”中解放出來,而是不斷為自己尋找新的可融入的“仲間(伙伴——集團)”,集團主義并沒有在日本社會消亡,它還依然在影響著日本人的生活,雖然本文所舉的諺語只有三組,考察范圍比較狹隘,但從中亦隱含著日本人的精神和價值觀。正如芳賀妥所說,日本民族“與其說具有目的性,不如說注重集體意識”。總之,本文所列這幾組諺語看似矛盾,但都有著“集團主義”的烙印,是日本民族精神的體現(xiàn),是日本人在“集團主義”思想的影響下應對不同情況時所選擇的、恰到好處的處理方式,從根本上它們并不矛盾。
參考文獻
[1]高野陽太郎.「集団主義」という錯覚―日本人論の思い違いとその由來[M].新曜社,2008.
[2]穴田孝義.諺語學入門[M].東京:游戲社,1997.
[3]小泉八云.日本與日本人[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4]中根千枝.日本社會[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5]盛邦和.內(nèi)核與外緣——中日文化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6]苯尼迪克特著,秦墨譯.菊與刀[M].北京:開明出版社,2018.
[7]芳賀妥.日本人らしさの構(gòu)造[M].東京:大修館書店,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