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艷華
摘 要: “語文味”的創(chuàng)立者程少堂先生認為“語文味”具有這樣的含義:語文味就是滲透師生生命體驗的教學,主要通過情感激發(fā)和語言品味、意理闡發(fā)和幽默點撥等手段獲得;是文本、教師、學生等教學要素在動態(tài)中形成的一種和諧的整體美等。
關鍵詞: 語文味;小學語文;說明文
0 引言
在小學語文教材當中,不乏情節(jié)生動曲折,故事引人入勝,文筆優(yōu)美動人的美文,容易引起師生的共鳴。但有一種文體—說明文,由于沒有具體的故事情節(jié),較之文學作品的語言,客觀嚴謹,沒有多少具有感染力的語言,一般學生學習的興趣不大。課堂上教師往往只關注知識的條條杠杠以及說明方法的運用,很多時候,課上完了,很大一部分的學生將“作比較”寫成了“做比較”,“列數(shù)字”寫成“例數(shù)字”,“舉例子”寫成“舉列子”的,比比皆是,至于說明方法的運用,就更別提了。課堂教學總是顯得那樣枯燥、低效。那么中年段說明性文章到底該教些什么、怎么教,如何把握說明方法的理解與運用?如何使它的教學更具“語文味”?才能深受學生的喜歡呢?
1 品讀精妙語言,落實說明文的朗讀訓練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讀”是傳統(tǒng),是幫助學生品味語言、打好語言功底的最佳方法之一?,槵槙晳撌钦Z文課上所特有的風景線,但大多說明文的教學課堂,往往更多的是對說明方法的理性講解和科學知識的大量滲透,缺乏的恰恰就是“讀”。雖然科普文簡潔通俗,結構簡單,但作為一篇文章,哪怕敘述得再客觀,文字再嚴謹科學,也不可能不包含作者的情感,因此我們當力求挖掘課文的情感因素,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如在教學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神奇的科技世界”這個專題編排下的科普性的文章---《月球之謎》。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初步認識月球及其未解之謎,我出示一幅月亮圖,問學生,這是一個怎么樣的月亮?學生紛紛回答:皎潔。理解了皎潔一詞的意思后,我接著說:
自古以來,月亮就和人們結下了不解之緣,尤其受到詩人的鐘愛,北宋的大文學家蘇東坡就曾寫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的千古名句,表達了作者對明月的贊美與向往之情。同學們還知道那些關于月亮的詩歌呢?
由于有老師引導,學生一下子就想到了很多與“月”有關的詩句,接著師生配樂朗讀有關月亮的詩句。教師通過品讀“皎潔”一詞,引出了大量的有關月球的詩句,了解與月球相關的知識,展示月球神秘的魅力,激發(fā)學生探索月球和宇宙奧秘的興趣,同時根據(jù)課后習題要求,積累了一些描寫月亮的古詩句。隨著課堂上的書聲瑯瑯,學生讀得有情又趣,讀得津津有味,課文的重點也在這瑯瑯的書聲中水到渠成,自然突破了。
2 關注文本的表達特點,滲透說明方法的認知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痹诮虒W此類文章時,說明方法的滲透是必不可少的。恰當?shù)恼f明方法能將深奧的知識簡單化、通俗化,將原本抽象的內容具體化,使學生能更容易理解被說明的事物的特性,但教師如果只是單純的講解什么是打比方、列數(shù)字、舉例子、作比較等說明方法時,學生腦袋里僅僅是片面的記憶,課后寫錯字,不會判別說明方法的大有人在。因而,教學過程中,老師不可進行過多的理性講解,而是應該讓學生關注文本的表達特點,讓學生與文本反復對話,從中領悟、感知文中的說明方法。如教學統(tǒng)編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一課時,文中運用了作比較、打比方、列數(shù)字等說明方法。在教學時,我們可以嘗試這樣進行教學,請看下面的教學實錄——
師:納米可是一個新科技,大家都知道納米很小,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的第2自然段,思考課文是怎樣寫出納米的“小”的?
生:自主閱讀,示句子:納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長度單位。
生:我從文中兩個非常,可以體會到納米的“小”。
師:你可真會發(fā)現(xiàn),示句:納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長度單位,1納米等于十億分之一米。(生自由讀,指名讀)
師:讀了這句話,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納米真的很小很小,十億分之一米,我真想不出這是個怎樣的概念,真是不可思議!
師:對呀,1納米等于十億分之一米!這樣一個數(shù)據(jù),足以讓我們感受到納米的微小。
生:課文有這樣一個句子:“如果把直徑為1納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相當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弊x了這個句子,我對納米的大小有了大概的了解。
師:是啊,讀了句子,你還會有什么發(fā)現(xiàn)呢?
生:課文還把納米跟乒乓球比較,乒乓球是我們熟悉的事物,用上它來比較,我更加感覺納米的小。
師:你們真能捕捉句子中的重要信息!剛才同學們提到的列數(shù)據(jù)、舉例子、作比較,都是說明文常用的說明方法。用上它們可以讓我們充分感受到納米的小。(板書:舉例子、列數(shù)字、作比較)
師: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些句子,再一次感受納米的小吧?。ㄖ该x,齊讀)
以上的教學片斷中,老師并沒有直接將說明文的知識簡單灌輸給學生,更多關注的是學生對文本語言的感悟,引導學生品析文中語句,通過朗讀傳遞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淡化了說明方法的講解,形象感知文中說明方法的運用。學生走進課文,與文本一次又一次對話后,他們自然而然地體會到了舉例子、列數(shù)字、作比較等的說明方法。最后教師在總結學生的發(fā)言時,指出了他們剛才說的舉例子、列數(shù)據(jù)、作比較就是說明文常用的說明方法。教師沒有花多長的時間去講解什么是說明方法,但這些方法卻已經(jīng)在學生心中留下了痕跡,為以后品讀同類型的課文打下基礎。
3 巧用表格,為說明文教學導航
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取的說明文,大多是條理清楚、特點鮮明、層次分明、重點突出的,這類型的說明文,最適合用表格來引導學習,幫助學生梳理文章的結構。教師可以通過借助表格來簡化教學過程,實現(xiàn)了感性和理性的有機融合,更好地挖掘有教學價值的學習內容。如《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一課,全文圍繞“納米技術”,分別介紹了它的含義、運用以及對未來的影響。課文的第三、四自然段,重點介紹了納米技術的應用。學生在原來說明文學習的基礎上,已經(jīng)積累了一些經(jīng)驗,這部分的內容,最適合用作讀寫遷移訓練,為接下來的習作提供范例。為幫助學生內化說明文的表達方法,形式書面的表達能力,可以設計如下表格。
學生在完成上表時,需要回到文本,仔細揣摩課文的寫作方法。表格當中的提示,也給學生提供了方法的拐杖。學生在了解說明類型課文基本表達方法的基礎上,回歸本色,內化文中學到的方法。學生可以根據(jù)表格的內容提示,降低難度,聯(lián)系實際,展開合理想象,思考:納米技術應用到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從而遷移導能,拓展導向,發(fā)揮表格在說明文教學中的導向作用。
當然,優(yōu)化說明文教學的有效方法還有許多,只要我們一切從文本和學生出發(fā),重視方法指導,找準點,說明性文章也能散發(fā)出濃濃的語文味,實現(xiàn)閱讀教學的理性回歸,創(chuàng)設說明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平臺。
參考文獻
[1]沈志秀.小學語文閱讀預測策略的教學探究[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9,(02).
[2]胡元華.統(tǒng)編三年級,預測是“教學熱點”[J].語文教學通訊,2018,(30).
[3]李金梅.小學高年級數(shù)學解決問題策略教學中需關注的幾個問題討論[A].新教育時代教育學術成果匯編[C].2019.
[4]阿德麗安·吉爾.閱讀力[M].接力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