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卉子
一、來訪者基本情況
小馬(化名),男生,16歲,高二文科在讀,喜歡讀書和寫作。第一次咨詢前兩個月在某三甲醫(yī)院精神科做診斷,診斷結果為:中度抑郁與中度焦慮。抑郁與焦慮癥狀已經(jīng)影響到他的學習,上課時注意力無法集中,沒有動力、心情寫作業(yè),為了緩解癥狀停課半個月外出旅行,但效果不佳。存在自傷行為,在身體癥狀發(fā)作時會捏自己的胳膊內(nèi)側,用筆戳自己的手掌。有自殺念頭但未曾實施,多次在咨詢中表露:“自己在不在這個世上不重要”“身體癥狀發(fā)作的時候還不如死了呢!”“也許離開會對他們好一些?!币虼嬖谧詡袨榕c自殺念頭,已與該生的班主任和家長溝通了該生目前的狀況。
主訴:自從去醫(yī)院診斷之后,精神、身體狀態(tài)每況愈下,盡管按時服用藥物,但效果不佳。一次和女同桌發(fā)生沖突,同桌情緒異常激動,對他喊道:“你這樣讓我惡心,你這樣是不會交到朋友的?!甭牭竭@話他頓時感到天塌了下來,突然崩潰了,認為自己是一個一無是處的人。同桌因此沖突事件還請假一天,耽誤了學習。之后,他很耐心地跟同桌道了歉,但是內(nèi)心感到非常糾結,并不認為自己有錯,當時他只是說出了內(nèi)心的想法。本來因為抑郁癥狀感到身心俱疲,還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去和同桌道歉,感覺自己異常卑微。在生活中的很多場景中,他都特別顧忌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例如:他人一個眼神,都會讓他對自己產(chǎn)生懷疑,認為是不是對方對自己有什么意見;為了保證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好形象,幾乎會答應別人的所有要求,盡管有些要求自己沒辦法達到,但還是會選擇答應別人;和他人產(chǎn)生沖突,就算錯不在自己,也依舊會用各種形式去和對方道歉,這么做才會安心,讓別人覺得自己很謙遜,很隨和,之后內(nèi)心會產(chǎn)生自己很卑微、很低賤的感覺。這種沖突和矛盾讓自己無法承受,這也是導致近段時間狀態(tài)落入低谷的一大原因。
問題界定:小馬對自己的人際交往模式感到很不滿,過于在乎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使他在人際關系中總是處于討好者的角色,但是每當討好別人或答應別人不合理的要求時,又感到自己很低賤、很卑微。長期處于這種沖突中,小馬很苦惱、很無助,不知道如何處理這種矛盾。
二、案例分析
(一)人本主義分析
在童年和社會化的過程中,在其與環(huán)境的互動中,由于需要得到他人的積極關注,被別人喜愛,被別人接納,小馬便違心地或者未經(jīng)獨立思考,吸納了大量來自周圍環(huán)境和社會的價值觀和評價標準,比如:他在會談中常常說起小時候:你們(具體指代父母、老師、社會)都教我善良,我也這樣做了,現(xiàn)在已經(jīng)習慣了,不這么做會很自責,很難受。此后,他便苛刻地、僵化地按照這些標準來評價自己、要求自己。其實這些價值或者他運用這些價值的方式可能是違反他的本性的,但他為了顧全自我形象,會以無意識的方式壓抑本性要求,比如:別人請他做的事情,他內(nèi)心是拒絕的,但為了讓別人覺得自己很善良、很好說話,為了讓他人感受到舒服和開心,盡管自身狀態(tài)很不好也會選擇接受。小馬一直以來都在采用外界的標準、外界的眼光來評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而忽略自我的評價,與此同時總是認為需要為別人的行動和選擇負責。但他內(nèi)心壓抑住的本性慢慢開始反抗,這和他從小到大內(nèi)化的價值準則產(chǎn)生了沖突,當這種沖突靠自身無法解決的時候,便出現(xiàn)了一系列癥狀。
(二)精神分析人格結構分析
小馬說,在和別人相處時,腦海里會出現(xiàn)兩個聲音,一個告訴自己應無條件地答應所有人,這樣做,別人就會覺得自己很善良,是一個好相處的人;但是另一個告訴自己這件事不是你想做的,你完全可以拒絕,你自己的快樂也很重要,為什么一定要在意別人的看法。根據(jù)弗洛伊德人格結構體系,實際上頭腦里第一個聲音對應著小馬的超我,第二個聲音對應著小馬的本我,小馬的本我和超我經(jīng)常產(chǎn)生矛盾沖突,這時人就會感到焦慮。這種焦慮是小馬自我的焦慮,面對一個不合理請求的時候,嚴苛的超我要求小馬順應一直以來的道德準則,答應別人的所有要求;渴望快樂的本我要求小馬避免痛苦,不要做不喜歡的事情。這時,若自我按照本我的準則來做出行動,超我就會用強烈的自卑感和內(nèi)疚感來懲罰自我。如果自我按照超我的準則來行動,壓抑本我,雖然實行了壓抑,但是無法使小馬的本能沖動完全被抑制,自我就會采用一些自我防御機制來對這種本能欲望加以變形。自我防御機制在小馬身上有以下表現(xiàn):
投射:內(nèi)心不想討好別人,所以認為其他人也不想討好自己。
轉(zhuǎn)化:小馬出現(xiàn)一系列生理癥狀,但是這些身體癥狀并無病理性的原因,可能因為其將心理上的痛苦、焦慮轉(zhuǎn)化為軀體癥狀,從而避開了焦慮痛苦體驗。小馬在會談中也表達過:并不想完全喪失軀體癥狀,感覺身體難受時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
可以看出,小馬無意識的沖突非常明顯,自我不夠強健有力,在協(xié)調(diào)解決沖突中不能正常有效地發(fā)揮作用,從而產(chǎn)生了一些心理上的痛苦與不適。
三、干預方案
(一)創(chuàng)造無條件積極關注與接納的氛圍,讓小馬在自由、自主的環(huán)境探索并接納最真實的自我
小馬在會談之初,對我也存在一些防御,比如:對內(nèi)心真正的感受避而不談;會談結束之后盡管不是很舒服,但依舊鞠躬90度向我表達感謝;常常在會談過程中說麻煩您了、不好意思、很抱歉等。這些表現(xiàn)出他希望得到我的認同和接納。小馬人際交往的方式受到了習以為常的價值觀的束縛,對此,自己也沒反思過。
在整個會談的過程中,我非常重視小馬在敘述故事和描述經(jīng)歷時的情感和感受,當感受到小馬的自我拒絕和歪曲否認時,幫助他感受自身的內(nèi)在需求,重新探索體驗這些感受;不對小馬的感受和行為做出評價,不再把外在的價值觀和標準強加給他;由于小馬也看過很多心理學的書籍,對部分理論也了解一二,我盡量不流露我會幫助他的傾向,而是像朋友一樣,關懷他,理解他。
我試圖為小馬營造一種安全、不感到威脅和限制,能夠自由地感受情感、探索自我的氛圍,共同探討小馬的內(nèi)心世界。在這種氛圍下,小馬漸漸地撥開那些價值條件化了的自我概念、思想、行動和體驗的方式,慢慢找到代表他的本性,屬于自我的真正的思想、情感和行動方式。
經(jīng)過三次會談,我逐漸可以看出小馬的變化。在會談之初,當他身體有不舒適的感覺時,會強撐著,但之后漸漸在他感到不舒服的時候,也會直接向我說明。在最后的分別時,他也不再以一種很“夸張”的方式向我表示感謝,而是談論自身感受,比如:老師,和您聊這些,我感覺很舒服,很感謝您。
(二) 揭示內(nèi)在沖突
通過對具體事例的討論,小馬逐漸了解本我、自我、超我的關系。在第二次會談中他提到自己和同桌的沖突情景:小馬和同桌及前桌的兩位同學在討論一個問題,在小馬發(fā)表意見后,同桌情緒很激動,對小馬說:“你讓我惡心,你這樣是不會交到朋友的。”本來就對他人看法很敏感的小馬聽到這句話之后感到很崩潰,大腦一片空白。這時,同桌跑了出去,情緒很不好,之后的兩節(jié)自習課也沒有回班。放學后,同桌拉著小馬到操場上聊了聊,說自己聽到小馬的說法后感到恐懼和不安,準備第二天請假一天,在家里好好調(diào)整調(diào)整。小馬聽后,心里立刻感覺自責和不安,感覺因為自己讓同桌不開心,耽誤她的學習了。晚上回家路上給同桌準備了禮物,并且寫了一封道歉信。同桌收到禮物和信后通過QQ對小馬表示感謝,但是依舊傳遞了一些信息,表示自己的學習受到了小馬狀態(tài)的影響,想一個人坐坐冷靜一下。第二周,班主任將同桌從小馬旁邊調(diào)離。小馬感到情緒很復雜,對同桌有內(nèi)疚、自責,也有委屈、怨氣和憤怒,內(nèi)心非常糾結,抑郁本來就已經(jīng)讓他很疲憊了,還要承受這種沖突體驗。為了緩解,他便第一次來到了咨詢室。
可以看出小馬在和別人道歉時內(nèi)心是有沖突的,一方面他真誠地想讓別人開心,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這樣做很卑微。我進一步問他:“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其他的事情也讓你有相同的感覺?”他說有很多,接著又給我舉了一個例子:“有個和我關系還不錯的女生失戀了,她通過QQ向我訴苦,最后向我提了一個請求,要我每晚睡覺前都給她發(fā)一個‘晚安,我非常不想答應她,因為每天晚上我也有很多的事情,突然有這樣一個要求就感覺把自己束縛住了,而且有很多突發(fā)的情況可能晚上發(fā)不了,這樣又會讓這個女生覺得我不守信用,盡管很不情愿,最后還是答應了她的請求,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連續(xù)發(fā)了2個月的‘晚安?!?/p>
我問他的感受,他說很有壓力,而且很不快樂。我追問,“你感到有壓力,不快樂,那現(xiàn)在請想象一下,如果你當時拒絕了她,你現(xiàn)在會好受一些嗎?”
他說:“我根本沒有辦法拒絕別人,哪怕這個要求再不合理,我都有可能會接受。我有時候想拒絕,但是頭腦里就會產(chǎn)生這樣一種聲音:你如果拒絕了他們,他們就會覺得你很邪惡、不善良,就不會接納你了。而且我拒絕他們會讓他們感到痛苦,難受。”
我說,“無論答應還是拒絕別人,你都不舒服。那你答應了別人,內(nèi)心的不快樂和壓力來源于哪?”
他說來源于腦海里的一種聲音:你憑什么要這么委屈自己,讓自己這么痛苦不安,別人快樂不快樂用不著你負責,你應該在乎自己的感受。“但是這種想法太邪惡了,我不想讓這種想法出現(xiàn),我沒法避免。我經(jīng)常體驗到這種感受,這種感受糟糕極了?!?/p>
小馬心中的兩種聲音其實對應著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中的本我和超我。而在小馬身上,超我的能量遠遠大于本我的能量,所以小馬會表現(xiàn)出過于道德化的自己,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被壓抑的本我漸漸也浮現(xiàn)了出來,本我的過度看重自己、在乎自己讓小馬覺得很邪惡,面對這兩個不同的聲音,他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為了讓小馬了解自己內(nèi)心的沖突,我用形象化的方式給小馬講述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根據(jù)小馬自己的分析,他漸漸領悟到這兩種聲音都是自己發(fā)出的,一個是自己被壓抑的本我,一個是道德化極強的超我,這兩個“我”盡管原則不同,但都是自己的一部分。現(xiàn)在無法調(diào)和兩者的矛盾,實際上是自我沒有發(fā)揮出自己的力量,而是采用一些變形的方式來處理矛盾。領悟到這一點,小馬對自己當前的問題清晰了不少,他開始逐漸反思自己遇到的一些人際交往的場景,發(fā)現(xiàn)自己確實處于這種困境中。
(三)建立目標、制定行動計劃
在梳理清楚內(nèi)心的沖突矛盾之后,我們逐漸開始了面向未來的討論。
我希望和小馬商量一個咨詢的目標:“你希望咨詢之后,能夠到達一個什么樣的狀態(tài)?”但是小馬聽到這個問題感覺很為難。他說他并不想改變自己的狀態(tài)。我有點詫異,再次問道:“你說你并不想改變自己的狀態(tài),那你最初來找我做咨詢的期待是什么呢?”他說道:“我只是想知道我的問題在哪兒?有沒有一個理論能夠說明我的問題,我現(xiàn)在目的已經(jīng)達到了,我并不希求改變?!边@讓我感到措手不及,我一直以來的預設都是來咨詢的人都是想追求改變,而小馬似乎只是想讓我?guī)椭治銮宄F(xiàn)在的狀態(tài)。
我換了一種方式,希望探查一下小馬不愿意改變的真正原因,我采用了焦點解決技術里的水晶球問題方法。我問小馬:“小馬,如果明天早上你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迎刃而解了,你會看到你自己那時是什么樣子的?”他想了想,搖了搖頭,說不上來,不知道該怎么形容。聽到這里,我想到了OH卡。我讓小馬從一些圖卡中選擇一張,他選擇了一張,圖卡中有兩個人物,一個在鏡子里,一個在照鏡子。他解釋,鏡子里的人是此時此刻矛盾沖突的自己,照鏡子的人是真實的自己,也是他期待成為的那個自己。聽到他說“期待”,我非常專心,認為這可以進一步轉(zhuǎn)化成咨詢的目標。我跟進提問道:“真實的你是什么樣的呢?”他脫口而出:“能夠勇敢地拒絕別人,但是內(nèi)心不會負疚?!闭f出這句話后,他自己似乎也驚了一下。至此,我與小馬商量后定下了咨詢目標——能夠拒絕別人,同時內(nèi)心不會負疚。
針對咨詢目標,我和小馬進行了具體化的分析和討論,從他人、他人要求的合理性兩方面分析了多種請求方式。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其實并不是所有請求/要求情景小馬都會產(chǎn)生矛盾的想法。小馬想要拒絕的情景有以下一些特征,符合一條以上就想要拒絕:(1)自己情緒狀態(tài)不好,無法完成請求;(2)他人的請求自己沒有能力完成;(3)他人也能做但還是請自己幫忙的事。之后我給小馬布置了第一個家庭作業(yè):在下次咨詢前能及時識別并記錄他人請求場景的特征、當時的做法、做了決定后的情緒與內(nèi)心的想法,繪制成表格。在下一次咨詢時,我和小馬一條一條討論每一個場景,一起分析他內(nèi)心想法的合理性,對不合理的想法進行辯駁。
通過長達一周的記錄和練習之后,小馬對他人請求場景的感知度有所提升。當腦海中出現(xiàn)了不同的聲音時,也不再感到焦慮和不知所措,而是開始逐漸根據(jù)現(xiàn)實情況分析腦海中想法的合理性,并做出抉擇。但是在咨詢中,小馬反映盡管已經(jīng)有很多拒絕他人的念頭了,也這樣去做了,做完之后偶爾也體驗到不負疚的感覺,但是關于拒絕的方式還是有一些問題,直接說“不行!”“我不愿意!”感覺還是很傷人。為此,我和小馬分享了一些拒絕人的技巧和方式,并且在咨詢過程中和小馬進行情景演練。
四、結果
五次會談結束后,這個學期也告一段落。最后一次咨詢談及小馬的變化,他說當遇到他人請求的時候,頭腦中還是會出現(xiàn)兩種不同的聲音,但是此時他會自動化結合現(xiàn)實情況分析兩種聲音的合理性,權衡之后做出抉擇。做出抉擇后,也不會再有不一致和沖突的想法突然冒出來,這種一致感讓小馬感覺很舒服,感覺自己可以和腦海中的那個本我和超我和諧共處了。然而,對于生活中大部分事情,小馬依舊感受不到活力和快樂,盡管自己的不一致感已經(jīng)少了很多,但是身體上的癥狀依舊會出現(xiàn),好在次數(shù)明顯有所減少。
五、案例反思
和小馬的五次會談結束了,整個會談的過程也讓我思考頗多:
(一)先入為主地評價學生不利于無條件積極接納咨詢氛圍的營造
心理課上,小馬熱衷于討論課上的每一個問題、課堂上設置的角色扮演、活動體驗等,他的表演、回答總能逗得班級同學們開懷大笑。在課下遇到小馬,他也會積極地迎上來和我討論一些心理學的問題。因此,我“先入為主”地認為他是一個幽默、樂觀、積極、熱衷于與人相處的一位大男孩。但是一年過去,升入高二之后(尤其是高二下學期),小馬明顯在課堂中與我少了許多互動,一些課堂“冷場”時刻(指課堂上無人分享的時候)也少了他的身影。不久后,在咨詢室里,他告訴我他被診斷為抑郁癥,我非常吃驚。咨詢初期,我發(fā)現(xiàn)這種“先入為主”的印象讓我沒有辦法無條件接納小馬的抑郁狀態(tài),腦海里固有的想法也讓我感覺到咨詢氛圍的不和諧,我一直關注于小馬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并不能真切做出共情。而之后,深入了解了小馬的情況之后,我也意識到了自身狀態(tài)并做出調(diào)整,咨詢氛圍才慢慢地走向和諧。這一現(xiàn)象也給我一種警示:不去評價學生、不給學生下定義也應該成為心理教師的一種無意識狀態(tài)。
(二)如何處理學生改變動力不強的情況
在和小馬一起探索了“我是誰?”“我的問題是什么?”后,我就開始引導小馬進入“我該到哪里去?”的探索了。在詢問小馬對改變的期待時,小馬表現(xiàn)出了抗拒,他提到他并不想改變,只想知道自己為什么會這個樣子。獲得了解釋之后,他覺得保持現(xiàn)狀也可以,最起碼不會進一步產(chǎn)生類似“我很奇怪”“我完全不可理喻”等讓人不舒服的想法,他認為咨詢到此止步就可以了。但是從我的角度來看小馬,如果不深入展開行動、力求改變,整個會談對他的生活并沒有實質(zhì)性的幫助。覺察出小馬的改變動力不足后,我和小馬一起探索了其不愿改變背后的動機,結果發(fā)現(xiàn)小馬其實是比較懼怕改變要付出的代價,自身因為抑郁已經(jīng)很疲憊,活力明顯不足,這時候改變還要占據(jù)一部分能量,會讓自己更加疲憊不堪。了解情況后,我和小馬商量后期計劃的時候,也盡可能考慮他現(xiàn)在的精神狀態(tài),并設計了一些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做的小任務,使其從初步嘗試中慢慢獲得改變的勇氣,之后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增加任務的難度。小馬表示可以接受。
在咨詢中,常常會遇到來訪者尋求改變動機不強的問題,有些學生是習慣了現(xiàn)在的生活模式,暫時還可以忍受;有些學生可能比較畏懼改變,害怕付出代價(時間、精力、能量等)以及害怕改變后不能解決現(xiàn)有問題。當發(fā)現(xiàn)學生不愿意做出改變或在改變的過程中猶豫不決和反復無常時,某些咨詢老師可能會感到困惑、焦躁甚至是憤怒。在這些情緒的驅(qū)使下,咨詢老師可能會變得不耐煩,催促學生做出改變。這時候,我們也要警惕自己心中的不合理信念,接納來訪學生對改變的猶豫是處理這一問題時非常關鍵的一步。之后,咨詢老師要通過觀察與會談,了解來訪學生不愿意改變的背后動機,針對妨礙來訪者改變的原因進行深入交流,給予對方適當?shù)墓膭詈椭С?,這也是促使學生克服內(nèi)心恐懼、下定決心改變的主要手段。此外,通過討論咨詢目標的價值、咨詢計劃的可實施性,可以幫助學生慢慢看到改變的意義,獲得做出改變的勇氣。
參考文獻
[1]江光榮.心理咨詢的理論與實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唐徠回民中學高中部,銀川,750001)
編輯/衛(wèi) 虹 終校/張國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