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濤
海上橫向補給的美國兩棲攻擊艦,你能快速認出它是哪一級嗎?
重要提示:閱讀文本前,強烈建議您先看看本期彩頁插一。
美國二戰(zhàn)后一共發(fā)展了四個級別的兩棲攻擊艦,后三個級別分別是“塔拉瓦”級、“黃蜂”級和“美國”級,這三級兩棲攻擊艦一直被視作兩棲攻擊艦的標桿。
2015年3月,5艘“塔拉瓦”級全部退役,只剩下“黃蜂”級和“美國”級在世界上不停奔波,充當美國海外威懾的急先鋒。
2020年初,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前,“美國”號兩棲攻擊艦(LHA-6)和“新奧爾良”號兩棲船塢運輸艦(LPD-18)就開到日本,成為美國第7艦隊“前置部署海軍部隊”(FDNF)的一部分。這兩艘艦的母港均為日本佐世保。此前駐扎在日本的“黃蜂”號兩棲攻擊艦則返回美國,母港也轉移到諾福克。
長期以來,美軍兩棲攻擊艦的一舉一動也是新聞焦點,被關注程度僅次于那十一艘核動力航母。更有意思的是,這三級兩棲攻擊艦的設計年代相差近40年,但都有一個“大哥”——“塔拉瓦”級。因此它們噸位相近、長短相當,長相也有些相似。加上舷號數(shù)字還有重復的,讓人難以分辨。
聚在一起的2艘“塔拉瓦”級和4艘“黃蜂”級兩棲攻擊艦
本文希望通過對三者外觀識別特征的介紹,為廣大讀者快速識別它們做一些參考。
“塔拉瓦”級一共建造了5艘,舷號為LHA-1到LHA-5。首艦“塔拉瓦”號于1971年開建,1976年服役,2009年退役;末艦“佩萊利烏”也被譯為“貝里琉”號,1976年開建,1980年服役。
“黃蜂”級一共建造了8艘,舷號為LHD-1到LHD-8。首艦“黃蜂”號在1985年開建,1989年服役;末艦“馬金島”號則是2004年開工,2009年服役。
“美國”級分為兩個批次,舷號從LHA-6開始順延。首批首艘“美國”號兩棲攻擊艦(LHA-6)于2009年開工,已在2014年服役;第二艘“的黎波里”號(LHA-7)也在2017年5月下水,預計2020年5月服役;第二批次首艘“布干維爾”號已在2018年開始建造,預計將于2024年進入美軍服役。
到目前為止,美軍還有8艘“黃蜂”級和1艘“美國”號,共9艘兩棲攻擊艦在役。服役期中,“塔拉瓦”級經(jīng)過多次改裝,艦艇的外觀發(fā)生了一些變化,“黃蜂”級也是如此。
“塔拉瓦”號兩棲攻擊艦的原始狀態(tài),在四角可以看到3門艦炮和1座“海麻雀”導彈發(fā)射裝置
“塔拉瓦”號兩棲攻擊艦的原始狀態(tài),在四角可以看到3門艦炮和1座“海麻雀”導彈發(fā)射裝置
三級艦都是直通甲板設計,艦島都放在右舷中部,但“塔拉瓦”級有個明顯的特征:艦艏兩側的飛行甲板變窄,從而在艏部兩側漏出舷臺。舷臺上以前是各裝了一門Mk45型127毫米艦炮?!包S蜂”和“美國”級的飛行甲板則是全艦寬的,沒有舷臺和艦炮。
127毫米艦炮可是大中型水面戰(zhàn)斗艦艇常用的主炮,比如“伯克”級驅逐艦、“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上,為什么在一艘兩棲攻擊艦上出現(xiàn)?一是當時美國還沒有合適的近防武器系統(tǒng),我們熟悉的“密集陣”系統(tǒng)是1980年才開始在“珊瑚海”號航母上配備。當時美軍艦艇的標準防空武器就是RIM-7“海麻雀”艦空導彈,再加Mk45型127毫米艦炮。二是127毫米艦炮可以對岸攻擊。當時隨著“依阿華”級戰(zhàn)列艦、“巴爾的摩”級巡洋艦、“克利夫蘭”級巡洋艦紛紛退役,口徑127毫米的Mk45成為美國海軍最大的艦炮(不算試驗性質的Mk71型艦炮),對地對海最大射程23千米,需要的話可以支援登陸部隊。
“塔拉瓦”級剛服役時,防空武器就是2座八聯(lián)裝“海麻雀”艦空導彈發(fā)射架,以及3門127毫米艦炮,艦艏2門,艦艉右側1門。在80年代進行第一次改裝時,用2座“密集陣”6管20毫米近防炮替換了2座“海麻雀”,同時拆掉了艦艉的1門Mk45艦炮。
進入90年代后,“塔拉瓦”級又加裝了21聯(lián)裝的RIM-116“拉姆”近程艦空導彈發(fā)射裝置,后來干脆將艏部的Mk45艦炮都拆了。不過兩者的增減并不是完全同步,有些艦艏部的Mk45艦炮和“拉姆”導彈發(fā)射裝置并存了一段時間,比如在“塔拉瓦”號(LHA-1)上。2座“密集陣”和2座“拉姆”一直留到退役。
相比而言,“黃蜂”和“美國”級在艦艏處沒有明顯的差異。
“塔拉瓦”級的艦島有兩個特點,與“黃蜂”級和“美國”級不同。
一是雙層艦橋,上層是本艦的航海艦橋,下層據(jù)說是司令部艦橋?!包S蜂”和“美國”級則是單層艦橋。
美國兩棲攻擊艦上的RIM-7“海麻雀”艦空導彈發(fā)射,它們后來有的被RIM-116“拉姆”近程艦空導彈所代替,有的換成了彈翼變形、發(fā)射箱尺寸更小的“改進型海麻雀”
“塔拉瓦”級“塞班”號(LHA-2)最終服役時的狀態(tài),箭頭處為經(jīng)過兩次改裝后的武器裝備
二是“塔拉瓦”級上三坐標對空搜索雷達(AN/SPS-52C)的天線,位于艦島后面的副桅桿上;“黃蜂”級和“美國”級的三坐標對空搜索雷達(AN/SPS-48E)則位于艦島前面的主桅桿上。
“塔拉瓦”級的艦載武器進行過兩次改裝。原始在艦島最前端的04號甲板(飛行甲板是03甲板)上有1座“海麻雀”防空導彈發(fā)射裝置,在第一次改裝時換成了1門“密集陣”近防炮。第二次改裝時,艦島頂部前端偏左位置增加了1座“拉姆”防空導彈發(fā)射裝置。
“黃蜂”級早期在艦島最前端的04號甲板和05號甲板上有1座“海麻雀”發(fā)射裝置和1門“密集陣”近防炮,后來改裝時增加了1座“拉姆”發(fā)射裝置,就在“海麻雀”之前,用擋焰板隔開。后期建造的“黃蜂”級直接安裝了上述三種武器。
“黃蜂”級艦島上“密集陣”的安裝位置也發(fā)生過變化:LHD-1到LHD-4是在航海艦橋的前面,這一安裝位置對航行觀察有影響;從LHD-5開始上升到航海艦橋的頂端。
“海麻雀”“拉姆”“密集陣”的武器配置方案,一直延續(xù)到“黃蜂”級的末艦“馬金島”號,而且在“美國”級上成為標準自衛(wèi)配置,因此從艦島那區(qū)分“黃蜂”級和“美國”級,看武器不明顯。
“美國”級采用了柴電燃聯(lián)合推進系統(tǒng)(CODLAG),而“黃蜂”級和“塔拉瓦”級上是蒸汽輪機。動力系統(tǒng)的外在體現(xiàn)特征就是煙囪了:“美國”級的煙囪位于艦島中部右側,向外側傾斜,排煙不會影響飛機起降“黃蜂”級和“塔拉瓦”級的煙囪則是直的。不過“黃蜂”級的末艦“馬金島”號在建造時,也采用柴電燃聯(lián)合推進系統(tǒng),因此煙囪和“美國”級一樣,是外傾的。
靠煙囪,可以把“馬金島”號、“美國”號與另外7艘“黃蜂”級區(qū)分開。那如何區(qū)分“馬金島”號和“美國”級第一批次的兩艘艦呢?
“黃蜂”級第三艘“奇亞沙治”號兩棲攻擊艦(LHD-3),艦島上裝有“拉姆”、“海麻雀”兩種艦空導彈和“密集陣”近防炮,注意其“密集陣”近防炮在艦橋前方
“黃蜂”級“馬金島”號(LHD-8)和“美國”號(LHA-6),采用了相同的煙囪設計,但舷號不同
這就得看舷號了。美國的兩棲攻擊艦外部一共有8處刷有舷號,分別是艦艏兩側、艦艉兩側、艦島兩側、飛行甲板兩端。艦艏和艦艉都是包括艦種在內(nèi)的完整舷號,比如“LHA-1”、“LHD-1”,但字號小,只能近距離看,基本上無法靠它識別。
飛行甲板兩端的舷號只有數(shù)字編號,在俯視圖和部分前視圖中能看到。艦島兩側的舷號,也只有數(shù)字編號,但字體都非常大,并且?guī)в袩魩В归g也能識別。那數(shù)字一樣時,怎么區(qū)分?
“黃蜂”級是LHD,從1編到8?!八摺奔壥荓HA,從1編到5;“美國”級也是LHA,從6開始。附帶說一下:LHA、LHD雖然英文意思不完全一樣,直譯分別是“直升機登陸攻擊艦”和“直升機船塢登陸艦”,但本質上并無多少區(qū)別,所以國內(nèi)統(tǒng)稱為“兩棲攻擊艦”。
前面已經(jīng)介紹,“塔拉瓦”級艦艏兩角有缺角,可以通過這一特征把它們與1到5號的“黃蜂”級區(qū)分開。比如4號,缺角的就是“塔拉瓦”級的“拿騷”號(LHA-4),完整的就是“黃蜂”級的“拳師”號(LHD-4)。
而6、7號,通過煙囪是直還是斜,可以分出是“黃蜂”級還是“美國”級。比如剛剛服役的“的黎波里”號(LHA-7)和“黃蜂”級的“硫磺島”號(LHD-7)。
到了8號,“黃蜂”級的“馬金島”號(LHD-8),煙囪也是斜的,以后和在建的“美國”級“布干維爾”號(LHA-8),怎么區(qū)分呢?
那就得看艦島了。從“布干維爾”號(LHA-8)開始,屬于“美國”級的第二批次艦了,艦島長度縮小了30米,以騰出更多甲板空間,增大甲板上的載機能力。
兩棲攻擊艦的機庫通常都不大,比如號稱最強大航空能力的“美國”級,也只有2824平方米,而同噸位的印度“維克拉瑪?shù)賮啞碧柡侥福瑱C庫為3055平方米。因此甲板,一直是兩棲攻擊艦重要的停機空間。“美國”級第二批次相對第一批次的主要改進,是恢復了一個小規(guī)模的塢艙,其航空作戰(zhàn)能力必然受到影Ⅱ向,相應地縮小艦島長度,也算是做出一種補償。艦島縮短約30米后,前面的甲板向右側擴展形成一塊梯形空間,增加的面積能停數(shù)架直升機,還會用來對MV-22B“魚鷹”傾轉旋翼機或CH-53E/K直升機進行艦面維護。
“布干維爾”號兩棲攻擊艦(LHA-8)的設想圖,同之前的“美國”號兩棲攻擊艦相比,艦橋處短了一大截
相應的,各種防空武器也變換了位置:1座“密集陣”和1座“拉姆”移到了艦橋頂端,1座“海麻雀”移到航海艦橋前的05甲板小平臺上。小艦島和增加的梯形甲板,就是“美國”級第二批次的外貌特征。
“塔拉瓦”號,可以看到艦艉中間留給升降機的“開口”
從后方看“美國”號兩棲攻擊艦,船艉是上無口下無門
“塔拉瓦”級兩棲攻擊艦的早期型和后期型的艦艉。一個左彈右炮,一個左炮右彈,而且一個全大一個全小。
“塔拉瓦”級有兩部飛機升降機,其中一部就位于艉部飛行甲板的正中間,這樣飛行甲板的后面就有一個“開口”。其它兩級都是兩部舷側升降機,沒有艉部升降機,飛行甲板后端沒有開口。
然后是“美國”級第一批次的兩艘,都沒有塢艙,艉部是封閉結構,很容易和前兩級區(qū)別開。而同樣有船塢的“塔拉瓦”和“黃蜂”級,塢艙門也有點區(qū)別。
總體來說,可以這樣從船艉區(qū)分“上口下門”的是“塔拉瓦”,“只有下門”的是“黃蜂”,“沒門”的是“美國”級。
“塔拉瓦”級和“黃蜂”級都經(jīng)歷過幾次改裝,因此艉部的防空武器配置也有不少區(qū)別。
“塔拉瓦”級原始狀態(tài)是在艉部左舷是八聯(lián)裝的RIM-7“海麻雀”導彈發(fā)射裝置,右舷是127毫米艦炮。80年代改造中用一座“密集陣”替換掉了“海麻雀”,拆掉了右舷的艦炮。90年代改造中,右舷原來艦炮的位置裝了一座“拉姆”導彈發(fā)射裝置。最后這狀態(tài)一直保持到它們退役。
“黃蜂”級原始狀態(tài)是在艉部左右兩舷各一座“密集陣”,中間一座“海麻雀”。后來在左舷艉部增加了一座“拉姆”,比“密集陣”高一層甲板,與“海麻雀”的安裝位置平齊。此時形成了2座“密集陣”加1座“拉姆”的布置方式。之后,左舷“拉姆”下面的“密集陣”被拆掉。
后期建造的“巴丹”號(LHD-5)到“馬金島”號(LHD-8),直接將一座“密集陣”裝在左舷,“拉姆”裝在右舷,兩者在同一層甲板上,位置正好和前4艘相反。
“美國”號艉部的武器,又和返回頭與“黃蜂”級前4艘一樣:左“拉姆”右“密集”,中間一座“海麻雀”。
這樣通過艉部,能將三級艦包括每個級別內(nèi)部的變化分清楚。
經(jīng)過這番介紹,相信你對美國這三級兩棲攻擊艦,已經(jīng)能認得門清了。此時再去看插一,乃至各種新聞圖片視頻,不論前后左右,都能分個清清楚楚。
[編輯/熊偉]
改裝前后的“黃蜂”級的艦艉,可以看到艦艉處武器裝備的變化。
從“巴丹”號兩棲攻擊艦(LHD-5)開始,“黃蜂”級兩棲攻擊艦的武器布置方式就同前4艘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