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心榮
在1979年進入阿富汗的蘇聯飛行器中,大部分是戰(zhàn)斗機,數量僅次于直升機。
當時的蘇聯領導人認為,侵阿蘇軍面臨的主要空中威脅是美國第7艦隊的航母艦載機和巴基斯坦空軍的戰(zhàn)斗轟炸機。為了應付這些威脅,需要至少6個殲擊航空兵團。但蘇聯軍方對局勢有著清醒的估計,蘇軍總參謀長奧加爾科夫大將認為美國剛剛擺脫越戰(zhàn)的泥潭,不可能出兵干預。而阿宮汗的鄰國也不會與強大的蘇聯發(fā)生公開沖突。因此,在總參謀部制定入侵阿富汗的計劃時,僅部署了1個戰(zhàn)斗機中隊掩護第40集團軍。即便在阿富汗戰(zhàn)爭高峰時期,駐扎阿富汗的蘇軍戰(zhàn)斗機部隊也沒有超過1個團。
為了掩護第40集團軍,蘇軍派出了第115殲擊航空兵團第1中隊(中隊長是尼古拉耶夫中校)的米格-21戰(zhàn)斗機前往阿富汗。該團是蘇聯土耳其斯坦軍區(qū)前線航空兵唯一的戰(zhàn)斗機部隊,部署在科卡亞特機場,其轉場行動幾乎和蘇聯傘兵在喀布爾和巴格拉姆空軍基地的空降行動同時展開。1979年12月27日中午,蘇軍傘兵完好無損地奪占了巴格拉姆空軍基地。隨后,第115團第1中隊的戰(zhàn)機開始飛往此處。該中隊裝備有12架米格-21比斯和2架米格-21 UM。和他們一同轉場的還有裝備米格-21PFM戰(zhàn)斗轟炸機的第136殲擊轟炸航空兵團第1中隊。
第115殲擊航空兵團的米格-21戰(zhàn)斗機和飛行員
1980年初,駐阿富汗蘇軍航空兵單位進行了整編,統(tǒng)一劃歸第40集團軍空軍。1980年1月9日,第40集團軍空軍在喀布爾建立了指揮部。2月2日,雷巴耶夫少將被任命為第40集團軍空軍司令,而亞庫寧上校則被任命為第40集團軍負責航空和后勤的副司令。亞庫寧上校本人曾是米格-21的飛行員,對該機極為熟悉,他很快發(fā)現了米格-21在阿富汗的獨特價值。
1980年2月23日,第115團第2中隊也進入了阿富汗。第2中隊也被部署到了巴格拉姆空軍基地,該基地還部署了1個米格-21R偵察機中隊。第115團的戰(zhàn)地指揮中心和通信中心也位于此處。為了加強南方方向,第2中隊于1980年5月起移駐坎大哈機場。
米格-21飛行員對巴格拉姆空軍基地的最初印象并不好。首批進入阿富汗的米格-21飛行員舍福列夫寫道:“機場沒有足夠的房舍安置所有人,我不得不住在機場外圍的小屋里,呼嘯的風從天花板和窗戶的裂縫中吹入,屋內十分寒冷,火爐經常熄滅,夜里常被凍醒。”
搬到喀布爾后,米格-21飛行員的生活條件依然沒有改善。由于沒有足夠的房子,進入阿富汗后的第一個冬天,大多數米格-21飛行員不得不住在帳篷里。食物只有粥、干土豆和冷凍狹鱈。阿富汗的冬夜寒冷而潮濕,帳篷內必須生火取暖。要有人看著爐子,以防事故。電力全靠機動的柴油發(fā)電機組提供,很不可靠。入夏之后,喀布爾有種蚊子特別厲害,被它咬一口,往往要發(fā)燒好幾天,令蘇聯飛行員十分頭疼。
隨著時間的推移,蘇軍開始加快了住房設施的建設。機場附近出現了大量模塊化建筑,固定的柴油發(fā)電廠、集中供電系統(tǒng)和供暖鍋爐,供水管和污水處理系統(tǒng)都被建立起來,形成了略顯呆板的“小鎮(zhèn)”。飛行員居住的模塊化建筑采用K-120預制模塊化標準,由鋼結構和膠合板組成。修建這樣一個模塊化的房屋需要兩到四個月,所需的一切都需要從蘇聯本土運來。到戰(zhàn)爭中后期,幾乎所有飛行員都住上了這種簡易房。
阿富汗戰(zhàn)爭初期,蘇聯空軍已經開始換裝米格-23戰(zhàn)斗機,但優(yōu)先換裝的是西方和遠東方向的部隊。南方的土耳其斯坦軍區(qū)和中亞軍區(qū)永遠是最后換裝的部隊,這才給了米格-21比斯在阿富汗作戰(zhàn)的機會。
第115團有2個中隊裝備了米格-21比斯。其中第1中隊的戰(zhàn)斗機是常規(guī)配置,而第2中隊的戰(zhàn)斗機則加裝了RSBN無線電導航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可以與無線電信標共同使用,提升導航精度,也可以用于低能見度情況下的著陸導航。
米格-21雖然比較落后,但恰恰很適合阿富汗戰(zhàn)場。因為阿富汗機場設施比較老舊,無法和米格-23配套,而阿富汗空軍早就裝備了米格-21,機場有相應的配套設施。在阿富汗對米格-21進行保養(yǎng)和維護更容易。而且,先進和落后是相對的。在20世紀80年代初,米格-21比斯仍比米格-21PFM更先進。米格-21PFM已經服役超過15年,作為戰(zhàn)斗機性能已不達標,因此被轉用作戰(zhàn)斗轟炸機,但它非常適合轟炸和掃射地面目標,在阿富汗取得了相當的成功。
1980年1月初,駐扎在阿富汗北部納赫林市的阿富汗政府軍第4炮兵團叛變,殺死了駐該部的蘇聯顧問。該團的叛變得到了當地部族的支持。叛變之后,該團開始部署路障,同時將火炮開入射擊陣地。應阿富汗當局的要求,第40集團軍決定派出部隊消滅叛軍。最初,蘇軍計劃由部署在奇爾奇克機場的第136殲擊轟炸航空兵團轟炸叛軍。但該團的米格-21PFM在冰雪覆蓋的山麓上沒有找到目標。最終還是由第115團的米格-21比斯完成了轟炸任務。轟炸之后,蘇軍派出空降兵前往納赫林。1月9~10日,米-8直升機群在米格-21比斯的護航下,將200名空降兵投放到了納赫林附近,之后發(fā)射密集的火箭彈壓制敵陣地,消滅了3門火炮。戰(zhàn)斗僅用了4個小時,叛軍損失約100人,而蘇軍僅陣亡2人。
米格-21PFM戰(zhàn)斗機
1985年,第115殲擊航空兵團的米格-21比斯
1980年初,阿富汗境內抵抗力量變得越來越強,針對阿富汗政府軍和蘇軍的襲擊次數大大增加。政府軍在一些省份陷入了包圍之中,第40集團軍出兵為政府軍解圍。1980年2月,靠近阿巴邊境的庫納爾省重鎮(zhèn)阿薩達巴德城里的政府軍陷入了“圣戰(zhàn)者”(也稱為反政府游擊隊)的重重包圍之中。為了打擊該地區(qū)的游擊隊,1980年2月22日,第136殲擊轟炸航空兵團的托敏上尉指揮一隊米格-21PFM,對庫納爾河谷入口處阿斯馬拉鎮(zhèn)附近游擊隊的工事進行了轟炸。每架米格-21PFM掛載2枚FAB-250炸彈。這次轟炸效果并不好,因為蘇聯飛行員尚未掌握轟炸山地目標的技巧。
1980年2月,蘇軍決定在庫納爾地區(qū)發(fā)起攻勢,以第108摩托化步兵師的一個加強摩步團從賈拉拉巴德出發(fā),沿邊境公路推進,打破游擊隊對阿薩達巴德的封鎖,同時采取積極行動打擊游擊隊。這也是蘇軍入侵阿富汗后對游擊隊發(fā)起的首次大規(guī)模攻勢。
攻勢開始前,米格-21R的空中偵察對蘇軍的助力不小。蘇軍得以發(fā)現游擊隊在道路上構筑的障礙,并提前采取措施。為了減少進攻部隊的傷亡,蘇軍采取了航空兵轟炸和火力掩護相結合的方法,這不久就成為蘇軍在阿富汗的標準戰(zhàn)法。2月29日,蘇軍發(fā)起了攻勢,摩托化步兵團向阿薩達巴德的推進得到了米格-21PFM的火力支援。此次攻勢中,航空兵的使用暴露出了諸多問題:地面部隊的炮擊使得山谷硝煙彌漫,令飛行員無法發(fā)現隱藏在瓦礫堆中的敵方射擊點;航空兵使用的地圖是50年代制作的,過于老舊,不符合實際:噴氣式戰(zhàn)機的巨大轟鳴令敵人提前知道,得以提前轉移。這些問題都需要解決。戰(zhàn)至1980年3月3日,蘇軍已成功打通了通往阿薩達巴德的道路,并給游擊隊以沉重打擊。到3月12日戰(zhàn)役結束時,蘇軍一共摧毀了游擊隊的2個轉運基地,查獲了80箱地雷和彈藥,12門機槍和迫擊炮,擊潰了人數眾多的叛軍。不過,蘇軍自身也損失慘重,損失了2架米-4直升機,2輛裝甲運兵車,陣亡37人,1人失蹤,26人受傷。配合蘇軍作戰(zhàn)的阿富汗政府軍有52人死亡,43人受傷。米格-21PFM在此役中發(fā)揮了關鍵作用。
米格-21比斯翼下掛載的炸彈
第136殲擊轟炸航空兵團的米格-21PFM,還經常轟炸位于庫納爾峽谷和潘杰希爾峽谷的馬蘇德武裝的據點。轟炸前要先進行偵察,發(fā)現可疑目標后,要通過通信中繼飛機上報地面指揮所,獲得批準后方可使用武器。對米格-21飛行員而言,搜索目標最困難,畢竟駕駛著速度高達900~1000千米/小時的噴氣式飛機從高空飛過,僅憑肉眼很難從那些普通的村莊中發(fā)現目標。此外,在庫納爾地區(qū),由于缺乏可靠的地標,米格-21在執(zhí)行轟炸任務時偶爾會越境。好在巴基斯坦人保持了克制,沒有擊落越境的米格-21。
1980年3月初,部署在蘇聯境內奇爾奇克機場的米格-21PFM中隊被調往喀布爾。這也是阿富汗首都首次迎來蘇聯戰(zhàn)斗機。之前部署在喀布爾的第50混成航空兵團主要裝備運輸機和直升機。這些戰(zhàn)斗轟炸機一到來就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當時,喀布爾局勢十分混亂,蘇聯大使館遭到炮擊,市內也發(fā)生了反蘇騷亂。為了重新控制局勢,需要使用戰(zhàn)斗機震懾喀布爾市民。蘇軍將喀布爾城區(qū)劃分為多個區(qū)域,飛行員駕駛米格-21PFM對每個區(qū)域進行偵察,報告那里的情況。如果發(fā)現大量人群聚集,有騷動的跡象,需要向第40集團軍司令部報告,得到許可后,會采取行動“恢復秩序”。一般執(zhí)行此類任務時,米格-21PFM會以高速在極低的高度上飛躍人群,從而產生“音爆”,用沖擊波和噪聲驅散人群。這種飛行的效果是驚人的,經常有當地房屋的土坯墻被沖擊波震倒。無法忍受巨大噪聲的人群在一兩次低空飛行后便會散去,蘇軍未使用武器便達到了維持秩序的效果。
米格-21SM戰(zhàn)斗轟炸機
這樣的震懾飛行算不上戰(zhàn)斗任務。不過,不同單位對戰(zhàn)斗任務的認定并無統(tǒng)一的標準。有人認為,只要帶彈執(zhí)行任務就應該算戰(zhàn)斗任務。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必須有炮擊或投彈等行為發(fā)生才算戰(zhàn)斗任務。在第40集團軍空軍中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只要完成20次戰(zhàn)斗任務就會得到嘉獎。而在進入阿宮汗之前,第136殲擊轟炸航空兵團一直部署在中亞地區(qū),沒有機會執(zhí)行戰(zhàn)斗任務,該團沒有飛行員因戰(zhàn)斗任務獲得嘉獎。因此該團的飛行員在執(zhí)行任務時特別積極,飛行員只要一有機會就報告發(fā)現了目標,要求對其進行攻擊,以完成更多的戰(zhàn)斗任務,早日獲得嘉獎。
米格-21PFM這種最早于1963年服役的戰(zhàn)斗機很快被米格-21SM代替。1980年3月13日,第136殲擊轟炸航空兵團第1中隊奉命撤離阿富汗,返回奇爾奇克接受米格-21SM的換裝培訓。
米格-21SM服役僅有10年,之前在其它單位服役表現很好。該機作戰(zhàn)半徑比米格-21比斯略短,但它有4個掛點,載彈量更大。第1中隊為接收米格-21SM進行了幾個星期的培訓。而此前駐扎在奇爾奇克的該團另兩個中隊已經率先掌握了該機的使用,被派往阿富汗。到1980年9月,第136殲擊轟炸航空兵團的3個中隊已經全部部署到了阿富汗。1個中隊被部署到阿富汗-伊朗邊境附近沙漠中的信丹德機場。這里有長達2940米的跑道,適合戰(zhàn)斗轟炸機起降。另兩個中隊則分別部署在巴格拉姆和坎大哈。在需要時,三地的米格-21SM也會集中在一起,例如蘇軍對阿富汗北部巴爾赫省、朱茲詹省、法里亞布省開展大規(guī)模行動時,3個中隊都會集中到科卡亞特機場。
為了接替它們留下來的本土防務空白,蘇聯空軍又往奇爾奇克機場派駐了蘇-17戰(zhàn)斗轟炸機中隊。
作為第40軍空軍的一部分,米格-21SM僅在阿富汗作戰(zhàn)了一年多,就被更先進的蘇-17M3戰(zhàn)斗轟炸機所替換。1981年初,第136殲擊轟炸航空兵團第1中隊返回蘇聯本土,接受換裝蘇-17M3的培訓。1981年2月,第2中隊也返回蘇聯。只有第3中隊在阿富汗堅持到了4月底。盡管參戰(zhàn)時間不長,但第136殲擊轟炸航空兵團的首個損失就是米格-21SM。1980年1月29日,在接受新飛機的訓練期間,伊戈爾·卡普耶夫中尉在返回機場時因機械故障墜機身亡。這也是阿富汗戰(zhàn)爭以來該團的首個損失。
除了米格-21PFM和米格-21SM戰(zhàn)斗轟炸機,第40集團軍空軍還有少量的米格-21R偵察機。蘇軍入侵阿富汗之時,從烏茲別克斯坦卡爾希機場抽調了第87偵察航空兵團的1個中隊前往阿富汗,該中隊有十幾架米格-21R。進入阿富汗之后,該中隊被改編為第263獨立戰(zhàn)術偵察中隊,部署在巴格拉姆空軍基地。此后,該中隊的番號常設不變,而飛機和飛行員則由蘇聯本土輪流抽調。
第263獨立戰(zhàn)術偵察中隊的任務是:發(fā)現叛亂分子的基地和叛亂分子行動的方向;偵察蘇軍部隊行軍路線上的道路狀況;評估空襲的效果,以及使用機載武器打擊敵方目標。
在這些任務中,最主要的是空襲效果評估,因為任何漏網的敵方據點都有可能給蘇軍地面部隊造成重大傷亡,甚至危及戰(zhàn)役的成敗。因此空襲效果必須要有客觀的照相結果加以評估,而米格21R掛有偵察吊艙,可以拍攝空襲前后的目標照片進行對比。該機還可以掛照明彈,在夜間進行照相偵察。機上還裝有1套電視轉播系統(tǒng),可以將所拍攝區(qū)域圖像實時發(fā)送給地面,提升判讀的效率。僅在阿富汗戰(zhàn)爭的第一年,第263中隊的米格-21R就出動了超過2700架次(平均每個機組156架次)。
除照相偵察外,米格21R在阿富汗還承擔了一定的無線電偵察任務。該機可掛載特殊的無線電偵察吊艙,偵察的重點是巴基斯坦在邊境地區(qū)的防空系統(tǒng)部署情況。因為蘇聯一直擔心巴基斯坦出兵干涉。1980年1~12月,米格-21R在阿富汗一共進行了600多架次的無線電偵察任務,發(fā)現了不少巴基斯坦邊境地區(qū)機場和防空設施中的雷達站。
掛載S-24重型火箭彈的米格-21戰(zhàn)斗機
第263獨立偵察中隊的飛行員和米格-21R偵察機的合影,1982年攝于喀布爾機場
第263中隊的主要任務是偵察,但它也承擔了一定的作戰(zhàn)任務。該中隊的米格-21R可以掛載SAB-100或SAB-250照明彈,使其具備了夜戰(zhàn)能力。夜晚是米格-21R的主戰(zhàn)場,飛行員會駕駛該機開展“自由狩獵”(獨立搜索和摧毀敵人)。“自由狩獵”的主要目標是游擊隊偷運武器彈藥的車隊。在執(zhí)行此類任務時,米格-21R一般會掛載2枚RBC-250-275炸彈或4枚S-24重型火箭彈。因為偵察機飛行員更熟悉目標區(qū)域的情況,他們執(zhí)行此類任務往往有不錯的戰(zhàn)果。而在白天,陸軍航空兵、前線航空兵都可以出動攻擊敵人,不需要動用偵察機編隊。米格21R在阿宮汗一直作戰(zhàn)到1984年春,此后為蘇-17M3R偵察機所取代。
在阿富汗,第40集團軍空軍司令部在分配任務時,并沒有特意區(qū)分戰(zhàn)斗機和戰(zhàn)斗轟炸機。由于防空壓力不大,米格-21比斯戰(zhàn)斗機和米格-21SM戰(zhàn)斗轟炸機都要執(zhí)行對地攻擊任務。就對地攻擊技巧而言,戰(zhàn)斗機飛行員不見得就比戰(zhàn)斗轟炸機飛行員差,因為他們已經在大量的對地攻擊任務得到了鍛煉。實戰(zhàn)表明,米格-21并不適合于水平轟炸,其主要作戰(zhàn)方式是俯沖轟炸。戰(zhàn)斗機需要從高空俯沖而下,轟炸山區(qū)目標,之后再拉升脫離。
雖然米格-21比斯只有一個小型光學瞄準具,和蘇-17與蘇25的激光測距儀和雷達瞄準具無法相比。但在阿富汗的山區(qū),沒有蘇聯人熟悉的理想目標(大型軍事裝備、導彈陣地、加固工事、炮兵陣地),僅憑先進的瞄準具也無法準確地擊中目標。攻擊的效果更多地取決于飛行員的個人技能。
米格-21比斯的飛行員、年輕的帕拉迪夫中尉這樣回憶他的首次戰(zhàn)斗:“1980年春,我一到達阿富汗就被告知,在這里要執(zhí)行對地攻擊任務。對我而言這并不困難,因為我在航校時也接受過投炸彈的訓練,但缺乏實戰(zhàn)經驗。為了讓我更快地成長,我被編入中隊長率領的編隊中。在首次任務中,我們前需要往巴格拉姆附近帕拉米克峽谷進行轟炸。每架飛機掛載了4枚OFAB-250炸彈,目標是山坡上的敵方據點。在出發(fā)前,我向中隊長請教怎么投彈,他向我解釋說,投彈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保持飛機的平穩(wěn),同時瞄準目標,一旦他完成投彈,我就要跟在后面投彈。這樣做是因為敵方據點的情報并不十分可靠,因此需要多架飛機將炸彈投到整片山坡上,以確保將其摧毀。我們于8月8日凌晨起飛,進入山谷后,中隊長駕機拐了個彎,我也跟隨他拐彎,隨后就來到了目標所在的那片山坡投下了炸彈。這是我一生中首次聽到投下的炸彈爆炸的聲音。之后,指揮部派直升機評估了轟炸效果,要求我們再攻擊一次。我就駕機返回那片山坡用機炮再次射擊目標,之后返航,完成了我的首次對地攻擊任務?!睆乃幕貞浿锌梢钥闯?,米格-21飛行員“轉行”搞對地轟炸還是需要一個適應過程的。
在戰(zhàn)爭之初,米格-21對地攻擊戰(zhàn)術比較單調。經驗豐富的飛行員會采用“旋轉木馬”戰(zhàn)術,以目標為圓心,沿圓形軌跡飛行,使用機炮、炸彈和火箭彈攻擊目標。根據目標的不同,有時飛行員也會采取線性攻擊法,一個接一個地攻擊目標。在開闊地區(qū),米格-21制造的音爆本身也可以作為武器。大膽的飛行員會駕機在低空超音速飛行,穿越音障帶來的巨大沖擊波機會驚嚇敵軍的馬匹和駱駝,使其行動困難,更易被攻擊。
阿富汗戰(zhàn)爭之初,米格-21執(zhí)行對地攻擊任務一般采用雙機編隊。但隨著戰(zhàn)爭的進行,雙機編隊的戰(zhàn)斗力已經不夠了,開始采用包含4~8架戰(zhàn)機的大型編隊。這是因為游擊隊不僅有可能藏在村子里,還有可能藏在山洞、巖縫中,分布十分廣泛。雙機編隊轟炸面積過小,難以將其徹底消滅。在攻擊特別重要的目標時,蘇軍甚至會采用12機或16機編隊。在阿富汗,米格-21主要用于打擊強擊機和直升機達不到的高海拔地區(qū)目標。此外,米格-21負責蘇聯運輸車隊的護衛(wèi)任務。在執(zhí)行此類任務時,米格-21在車隊兩側來回巡航,隨時準備攻擊威脅車隊的游擊隊。
第115殲擊航空兵團在阿富汗一直作戰(zhàn)到1981年6月12日。此后,該團由第27近衛(wèi)紅旗殲擊航空兵團接替。第27團此前部署在哈薩克斯坦東南部烏金拉爾機場。顯然,蘇軍高層希望盡量使用中亞地區(qū)的部隊前往阿富汗參戰(zhàn),因為當地部隊更適應阿富汗的地形和氣候條件。
第27團派出了2個加強中隊,總計30~35架米格-21前往阿富汗參戰(zhàn)。該團團長是維克多·塞瓦斯特諾維金上校,他因在阿富汗出色的戰(zhàn)績后來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第27團第1中隊被派往坎大哈,而第2中隊和團部則駐扎在巴格拉姆空軍基地。
為了使第27團的飛行員更快地適應阿富汗的局面。該團的飛行員到達阿富汗后先和尚未換防的第115團的飛行員混編在一起執(zhí)行了幾天任務。在這幾天中,第27團就遭到了一個下馬威。1981年6月9日,第27團的1架米格-21比斯被游擊隊用12.7毫米德什卡重機槍擊落。在開始獨立作戰(zhàn)后不久,第27團再遭損失。1981年6月15日,該團1架米格-21UM教練機,在對拖拉博拉山區(qū)的游擊隊據點進行轟炸時被重機槍擊落,莫斯克夫丘克少校彈射失敗身亡,而克欽斯基上尉則被游擊隊俘虜,押往巴基斯坦。后來,他通過換俘回到了蘇聯,經過治療恢復了健康,但不再執(zhí)飛戰(zhàn)斗機,而改飛安-26運輸機。
1982年4月29日,第27團的1架米格-21比斯戰(zhàn)斗機被德什卡重機槍擊中右翼油箱,導致油箱起火爆炸。但飛行員仍然駕機返回了機場,只不過飛機嚴重受損,修理了一個月。
在阿富汗,米格-21即便是在機場也不安全。1982年4月26日,第27團的1架米格-21比斯被游擊隊發(fā)射的火箭彈碎片擊中,風擋玻璃嚴重受損。
1982年5月27日,在攻擊阿沃德村附近的目標時,安德烈·斯里庫伊上尉駕駛的米格-21比斯,翼下掛載的FAB-250炸彈被火箭彈擊中爆炸,飛機隨即被炸毀。這也是第27團在阿富汗遭到的最后一個損失。
米格-21攻擊地面目標時采用的“旋轉木馬”戰(zhàn)術
1982年6月中旬,第145殲擊航空兵團前往阿富汗接替第27近衛(wèi)紅旗殲擊航空兵團。第145殲擊航空兵團原本駐扎在喀爾巴阡軍區(qū)的伊萬諾-弗蘭科夫斯克空軍基地。之所以被派往阿富汗,是因為中亞地區(qū)的殲擊航空兵團已經用光,只能從其他地區(qū)抽調部隊前往阿富汗。
第145殲擊航空兵團(團長是孔范德拉夫上校)派出了第1中隊和第2中隊的24架米格-21比斯和4架米格-21 UM教練機前往阿富汗。這一轉場行動歷經5000多千米,耗時數天,中途著陸了5次。因為擔心部隊來自歐洲,不適應阿富汗的地形與氣候。因此145團沒有馬上進入阿富汗,而是被要求先在中亞的科卡亞特機場進行訓練,以適應阿富汗炎熱的氣候和沙漠-山地地區(qū)的作戰(zhàn)。
1982年6月16~17日,第145團從科卡亞特機場前往阿富汗,第1中隊駐扎在巴格拉姆空軍基地,而第2中隊則駐扎在坎大哈機場。為了兼顧對地打擊和邊境巡邏任務,米格-21比斯搭載了空空導彈。執(zhí)行此類任務時,米格-21比斯通常掛載2枚R-13M空空導彈和2枚RBC-250炸彈。必要時,飛行員也會使用空空導彈打擊地面目標。
因為在之前進行了充分的訓練,第145團在阿富汗的損失很小。1982年8月18日,該團的1架米格-21比斯在巴格拉姆空軍基地附近被擊落,飛行員沙普瓦爾少校成功跳傘逃生。這也是該團唯一一次損失。第145團在阿富汗作戰(zhàn)了13個月后,于1983年7月17日離開阿富汗,僅用兩天就返回了原駐地。
接替該團的是來自白俄羅斯的第927紅旗殲擊航空兵團(團長是塔拉塞維奇上校)。該團派出了28架米格-21比斯和4架米格-21UM,于1983年6月15日抵達了科卡亞特,進行了為期10天的戰(zhàn)斗訓練。之后,第927團的米格機飛往了阿富汗,延續(xù)了之前部隊的部署。進入阿富汗后,第927團的飛行員又和第145殲擊航空兵團執(zhí)行了為期4天的聯合作戰(zhàn)任務,之后開始獨立在阿富汗作戰(zhàn)。
巴格拉姆空軍基地的彈藥儲備,最前方是OFAB-250-270炸彈,這也是米格-21比斯最常用的炸彈之一
1983年10月29日,伊戈爾·多爾吉赫少校駕駛米格-21比斯從巴格拉姆空軍基地出發(fā),和另外9架米格-21比斯一起,轟炸了巴米揚西南的目標。在返航時,多爾吉赫少校的座機被重機槍擊中油箱,多爾吉赫在距巴格拉姆空軍基地40千米處彈射跳傘。之后,第40集團軍派出了2架米-8直升機,冒著敵方的火力將他平安救走。這是第927團在阿富汗的首個損失。
第927團在阿富汗執(zhí)行了大量作戰(zhàn)任務,該團在阿富汗期間時值戰(zhàn)事日益緊張,第40集團軍進行了數十次計劃內攻勢,其中就包括1984年初夏對潘杰希爾峽谷進行的大規(guī)模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