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燕
一個少年問父親:“我是誰?”
父親愣了一下回答:“你是你自己呀!”
少年對這個答案并不滿意。“自己”這個詞太過抽象,他沒有一個具體、明白的認(rèn)知。他很想接著問,“自己”又是什么?但是看到父親同樣疑惑的表情,最終沒有說出口。他決定親自找到答案。
少年問了很多人:我是誰?母親回答,你是我兒子呀;祖母回答,你是我的小祖宗;悄悄給他遞紙條的女孩兒回答,你是我的王子……
得到的回答越多,少年越迷茫:為什么自己不是自己,而是別人的什么人?
直到有一天,少年奮不顧身地救了一個落水兒童。少年的行為感動了很多人,人們贊賞地說:“看,他就是那個見義勇為的人?!?/p>
少年很激動,不僅有被認(rèn)可被夸贊的充實(shí)和滿足,還有一種很奇妙的感受——他不再是別人的什么人,而是一個“見義勇為”的自己。
當(dāng)然,少年也有犯錯的時候,他不小心弄壞了別人花園里的柵欄,花園的女主人說:“噢,一個搗蛋鬼?!?/p>
少年有些沮喪,原來還是個“搗蛋”的自己。
后來,少年又做了很多事情,與此同時也得到了許多相應(yīng)的評價。于是,他成了“善良的人”“勇敢的人”“愛哭的人”“可怕的人”……
少年終于明白,其實(shí),當(dāng)你什么都不做時,就什么都不是,甚至不是你自己。當(dāng)你做了什么事情時,“自己”才現(xiàn)身,才能認(rèn)識自己、了解自己,從而知道自己是誰。所以,如果你想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那就要不斷地做更多更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