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謙 徐曉林 陳放
摘要:立足智能+和在線網絡的融合,探究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新技術背景下的城市治理,分析智能+與城市治理內在要素疊加迭代后的結構關系,闡述智能+等新技術條件下城市治理場域空間對傳統(tǒng)城市治理的再造,以及智能+城市治理場域空間面臨的困難等。提出智能+和城市治理的反復迭代將不斷賦予城市治理新內涵,對整合城市治理資源、優(yōu)化城市治理功能、提升城市應急反應能力等均有重要意義,將引發(fā)深層次城市治理革命和范式變遷,但隨著智能+等新技術被惡意利用,也給城市治理帶來非常嚴峻的挑戰(zhàn)。
關鍵詞:智能+;場域空間;城市治理
中圖分類號:F299;C9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9138-( 2020) 03-0074-79
收稿日期:2020-01-05
1引言
現代城市治理現代化程度和技術進步高度相關,城市發(fā)展進步始終離不開先進技術的支撐,技術發(fā)展的每一次重大革新都積極地推動著城市治理變革。新世紀以來,西方發(fā)達國家持續(xù)跟蹤研究信息通訊技術( ICT)對城市治理的影響,提出新型技術將驅動城市治理變革,未來城市治理的趨勢是走向高度智能化。杜藤( Dutton)等人通過研究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對城市治理的影響,于1987年提出“有線城市”( wired cities)的構想。之后,“網絡城市”( cyber cities),“數字城市”(digitalcities)等概念接踵而來,進一步揭示和描述了現代信息通信技術和城市治理之間的深度聯系。最近幾年,“智能城市”( smart cities)在理論和實踐上得到快速發(fā)展,其基本內涵指向是,未來城市治理將隨著智能技術的發(fā)展走向智能化,特別是以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智能算法為代表的先進技術要素快速發(fā)展并深度耦合,助推在線智能的升級,全社會智能化進程明顯加快。智能化的推進和它自身與現實世界不斷嵌入、與現有信息系統(tǒng)不斷迭代相伴隨,不斷改變捕獲、挖掘與分析統(tǒng)計數據的方式,進而改變基于這些技術應用的城市治理范式,重塑城市治理的全過程,包括城市一般秩序維護以及城市治理執(zhí)法等過程,比如公共安全、交通、環(huán)境保護智能執(zhí)法等。在線連接條件下,智能+不斷拓展和延伸自學習的范圍,不斷為嵌入對象賦能,形成具有自學習規(guī)則的網絡秩序,這種秩序和在線城市治理空間一起構成具有智能特性的在線城市治理場域空間。智能+在線城市治理場域空間的特殊運行范式深刻地影響著連人互聯網的城市運行過程與治理模式,對于城市科學規(guī)劃決策( Decision making)、城市間關系協調、優(yōu)化城市資源配置和功能、完善城市應急體系以及加強城市安全管理有著重要意義,并將帶來諸如數字智能城市恐怖和基于在線智能+場域的新型城市信息安全問題。
2城市運行新空間:智能+與在線技術迭代形成在線城市治理場域空間
2.1智能+與在線技術迭代加速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
隨著智能技術成熟、網絡應用與城市治理的結合,城市治理正在由主要依賴線下模式轉變?yōu)榫€上( Online)和線下(Offline)深度結合的二元治理結構。城市治理內容、過程和模式開啟了在線智能時代。城市治理要件在線化、智能化水平越高,城市治理功能越是代碼化和軟件化,基于在線架構的程序性、標準化治理越是在現代城市治理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并將成為未來城市治理的主要途徑與方式?;谥悄芘c在線技術的城市治理隨著網絡連接內涵的拓展而實現功能連接與共享。在線連接和代碼化改造越充分,城市治理過程中產生的數據越是豐富,粒度越是細膩,基于數據的計算分析能力越是強大,城市運行的智能化程度也越高。反過來,智能化的程度又會刺激帶動城市治理中數據、計算等資源進一步集中,加速推動城市治理的在線化,正是智能+和在線技術的不斷迭代讓城市治理越來越便捷、敏捷高效并最終走向精細的現代化治理。
在智能+與在線技術迭代中,大數據、云計算和智能算法構成了在線智能城市運行的技術體系框架。多重技術的作用使在線關系被重塑,在線要素不再簡單是物理層面的互聯互通,而是運行機制的深度相關性融合,還是智能技術推動下的彼此自學習,這使得在線城市治理空間增強了對城市資源的集聚、控制和加工分析能力,城市治理各功能模塊之間將進一步加快由開始的幾何鏈路接駁升級到邏輯功能層面互通的過程,推動形成基于智能+在線技術體系的綜合在線智能城市治理大平臺。
2.2智能+在線關系結構與智能+在線場域空間
在線智能城市治理平臺內部,有著極強的資源相關性和信息聯動處理能力,平臺和基于平臺的資源一起構成某種基于數據以及對數據具有特定操作的關系結構,并對平臺中的資源以自身特有的規(guī)則形成約束。上述在線智能關系結構帶有推動這種結構關系形成的大數據、云計算和智能算法的特征,而且這種技術高度耦合的關系結構隨著在線治理要素的增加越來越復雜,最終演化迭代出新的城市治理范式。作為城市治理內在邏輯的抽象,復雜的城市治理空間關系結構是城市治理要素之間強相關性的體現,并和一定的城市功能伴生存在。換句話說,特定的關系結構決定了在線城市治理的特定模式,形成了智能+在線城市治理功能與結構關系統(tǒng)一的在線城市治理數據結構( DataStructure),決定著在線城市治理的基本形態(tài)、時空復雜度和效率。客觀地說,在線城市治理關系結構是智能+在線城市治理的底層運行架構,是決定在線城市治理方略的內核,代表著在線城市治理的本質屬性。復雜關系結構和城市治理功能的迭代加快了在線城市治理過程中不同數據深層次對接交互,推進了智能+在線城市綜合治理、系統(tǒng)治理、精細治理和源頭治理,增強了城市治理的整體效能。
智能+在線城市治理平臺特定的規(guī)則和特定的關系結構疊加在一起,構成了特定的智能+在線城市治理場域,這種場域空間與皮埃爾·布迪厄( Pierre Bourdieu)給出的場域系統(tǒng)有著高度的相似性,即場域空間規(guī)則規(guī)定著處于場域中資源和行為體的運行方式,決定著場域中行為體的慣習與秩序。從智能+在線場域空間自身的屬性和城市治理自身固有的特點來看,智能+在線場域的慣習規(guī)則主要是通過自學習的智能化方式進行要素匹配并為嵌入對象賦能。在線智能+場域關系結構以及受其制約的場域空間規(guī)則慣習對在線化的城市要素,如城市人口、道路交通、環(huán)境衛(wèi)生、城市安全、突發(fā)事件處置、以及城市間互動關系等實現了精確配置與集成管理,它嵌入、輔助并增強了城市治理模塊的功能,賦予了城市治理要素彼此自適應的能力,各種城市治理的相關要素在場域空間中流動和互動加快,比如城市內部不同利益相關方的協調、城市經濟、社會等資源要素的合理配置等均在智能算法的支撐下快速實現彼此自學習匹配。
3城市運行新模式:智能+在線城市治理場域空間對傳統(tǒng)城市治理的再造
3.1智能+在線城市治理場域空間中的資源統(tǒng)籌與決策規(guī)劃
3.1.1智能+在線場域有利于構建新型城市關系和統(tǒng)籌城市資源
現代城市的發(fā)展離不開和周邊城市的交往與互動,城市在交往中互通有無推動共享發(fā)展。從宏觀和廣義上看,城市治理需要處理好城市政府與上級政府的關系,同時需要處理好和同級或周邊城市的關系。在傳統(tǒng)的城市治理模式下,城市間合作層次低,資源共享渠道落后,限制了合作發(fā)展的效能,甚至在信息不對稱的狀態(tài)下進行無序競爭。在智能+在線城市治理場域空間中,新型智能技術推動了城市發(fā)展依賴的有形、無形資源在線化,特別是大數據與云計算技術的應用,讓不同城市間能精準互動合作,并在城市治理數據的深度關聯分析過程中找準彼此優(yōu)劣勢,找到差異化發(fā)展的準確方向,開啟資源互惠互利的合作進程,使城市間關系由無序競爭的狀態(tài)轉向精細化合作互補模式,推動形成新型城市伙伴關系。同時,智能+在線城市治理場域空間不受地緣邊界的制約,能快速實現不同城市治理相關要素的整合,在自學習分析手段的幫助下,城市間可以精準地找到相互補充、相互借鑒、相互支撐的發(fā)展思路,實現資源統(tǒng)籌和一體化配置,最終構建起城市發(fā)展與治理共同體。
3.2.2智能+在線城市治理結構有利于精細化與前瞻性規(guī)劃決策
現代城市越來越復雜,不可治理的概率與難度加大,傳統(tǒng)手段與方式很難做到面面俱到的治理,總是在問題的困擾中滯后地尋求解決途徑。智能+在線關系結構的融人,讓城市治理為新型技術解放,增添了便捷的助手。依托在線智能+場域空間,城市運行過程中任何細節(jié)都能被記錄,并能基于大數據分析方法加工,特別是相關性推演算法能利用海量數據建模提煉城市治理中規(guī)律性的內容,對治理過程精準地進行測算和超前規(guī)劃,大幅提升城市治理精細化科學化水平。同時,治理與需求的精準匹配讓城市治理更有溫度、更加符合實際發(fā)展需求,更加滿足社會大眾對善治城市的需要。不僅如此,通過對海量多樣化的城市運行過程中數據的智能在線模擬、深加工和解析,可以仿真城市的運行過程。也就是說,可以通過調整修改城市運行過程中各個變量參數,構建出城市未來發(fā)展的場景,并且這種場景可由決策者根據實際需要來調整變量參數,最終達到最優(yōu)的規(guī)劃和決策效果,為減少城市治理風險、科學決策提供強有力的支撐?,F實中,不少地方政府已經開始采用這種方法改進城市規(guī)劃和決策效率,理論研究者也開始從實證角度探究城市治理在線模擬的問題,比如一些高校出現的數字決策劇場等就是應用海量數據的分析建模為政府前瞻性決策、規(guī)劃提供服務。
3.2智能+在線城市治理場域空間中的城市功能優(yōu)化
3.2.1智能+在線城市治理場域空間中城市功能模塊的匹配優(yōu)化
從中觀層面看待城市治理,城市治理實際上解決城市利益沖突問題,也就是實現城市內部不同利益相關者利益調和的過程。在智能+在線城市治理空間場域中,不同城市治理部門之間共同努力實現城市經濟、社會和環(huán)境的協調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在此過程中,各個部門需要有機協調地配合,實現對城市治理的科學協同與高效化。另外,智能+等新技術的助力能快速挖掘出城市治理中的痛點和短板,能在不同治理主體或部門間快速找到合作點,實現不同治理主體或部門的功能銜接、功能匹配,在減少重復治理、多頭治理中大幅提升治理效率。對于城市治理過程中的具體行為來說,智能+在線城市場域空間通過發(fā)揮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優(yōu)勢,把處于治理前端的決策與治理末梢的表象很好地銜接,打通了城市治理決策與運行的通道,讓前端決策和末端治理實現了高度契合,推動城市治理有序和高效運行。
3.2.2智能+城市治理場域空間中城市功能與需求的對接
從微觀層面看,城市治理包含的內容較為具體,甚至有點瑣碎,因為它幾乎涵蓋了城市規(guī)劃、運行、治理過程中所有環(huán)節(jié),如道路交通、環(huán)境整治、垃圾處置以及各種城市物理部件的秩序管理等。對于大城市而言,如此繁多的具體事務帶來的治理活動是指數級的,如果不能有序安排相關治理要素,必然導致需求和功能的不匹配,最終陷入低效率。在智能+等技術輔助下,城市治理的需求被前瞻性地分析出來,讓未來需求凈收眼底,比如通過遍布大街小巷的城市智能攝像頭,實現對城市實時在線監(jiān)管,能對任何時段出現的諸如占道經營、城市設施破損或丟失、違章搭建以及環(huán)境污染等事件做出實時響應。需求的準確把控,有利于城市功能的實時調整和優(yōu)化,反過來,先進技術手段的應用能倒逼公眾改變和增長對城市治理的需求,進一步刺激帶動新技術的深層次應用。在資源和需求的精細化匹配、精準化調度與管理過程中,閑置資源的利用效益大大提高。在線智能的互動式應用,讓城市治理的參與性大大提高,零散和碎片的在線資源可以通過智能+城市治理平臺匯總到城市治理中,對于滿足個性化的治理需求、實現城市治理秩序與活力的平衡有很大的裨益。
3.3智能+城市治理場域空間有助于提升城市應急管理水平
3. 3.1智能+在線場域空間提升了城市治理的預警水平
傳統(tǒng)的城市治理架構,維護城市秩序穩(wěn)定的手段落后,屬于末端治理模式,決策和治理問題經常伴隨存在,城市治理舉措總是落后于城市問題的出現。智能+嵌入到城市治理的要素以后,根據對在線數據的智能化分析,能在信息聯動過程中發(fā)現某些隱患和苗頭,為城市治理者及時啟動應急響應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在智能+城市治理場域空間中,紛繁復雜的城市治理數據能構成有序的邏輯數據鏈,讓數據具有了很強的彼此檢驗能力,治理者能從某一個數據的異常推斷其他數據的問題,進而發(fā)現問題并及時啟動城市治理綜合預警。另外,基于智能+城市治理場域空間的地理空間信息平臺與城市運行大數據庫能快速準確地研判標識某一地理坐標的異常事件,精準定位城市治理問題,準確判定問題的性質,并能為解決具體的城市治理問題提供直觀、準確的基礎數據圖表。可以說,代碼化的智能在線城市治理場域空間是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的重要載體,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直接并加速提升了城市治理預研、預判、預警預報的能力。
3.3.2智能+在線場域空間提升了危機處置能力
現代城市是一個復雜的大系統(tǒng),確保不出現任何問題是小概率事件。傳統(tǒng)治理狀態(tài)下,一旦危機發(fā)生,短時間內難以準確對危機的事態(tài)進行評估,各種傳統(tǒng)渠道反饋的數據精準性差,影響了危機救援或應對時機。在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推動下,城市治理場域空間運行全過程可存儲、可復制甚至可計算?;谟涗浀倪\行數據,不僅可以預測風險,更重要的是能夠通過數據加工分析準確查找風險點,找出導致危機發(fā)生的原因,并經過城市治理數據參數的修改調整避免類似危機再次發(fā)生。借助實時在線的數據分析研判,智能+在線場域空間可以快速調集危機處置相關資源并實現資源優(yōu)化分配,最大程度減少由于事發(fā)突然導致調度混亂和資源使用低效率的問題。另外,基于智能+在線城市治理場域空間中數據相關性分析算法,可從危機的發(fā)展過程動態(tài)地推演其發(fā)展趨勢,進而實時并精準地把控事態(tài)發(fā)展方向,為把危機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提供直接的依據。
4城市運行新挑戰(zhàn):智能+在線場域空間中城市治理面臨的難題
4.1智能+在線場域空間中的新型城市恐怖問題
在線和智能+一方面便捷了城市治理,使城市運行過程可全方位觀察、復制和模擬,但是從相反角度看,運行過程和數據更加容易被利用,特別是城市物理單元聯網后,容易在智能分析漏洞的條件下受控引發(fā)極端事件,如爆炸、起火、交通混亂、代碼無序導致的功能混亂等。應對基于新型智能技術發(fā)動城市恐怖襲擊在當前變得非常棘手,因為基于智能+在線場域空間的智能恐怖行為隱蔽性很強,恐怖攻擊行為經常隱藏在正常的代碼中,在不經意間發(fā)起對城市治理空間中相關對象的蓄意破壞性。另外,新型的基于在線智能+場域空間恐怖行為發(fā)生后,由于在線連接的多路徑特征和聯網元件的多樣化,導致追蹤恐怖襲擊行為的痕跡較難,特別是利用智能技術發(fā)動的植入性恐怖攻擊行為,更加難以發(fā)現和探測。可以肯定的是,智能技術的不斷成熟將使智能+更深入的和城市治理融合,也必將帶來更加高度的不確定性,給通過智能+在線遠程控制和暴恐襲擊提供機會,給應對新型城市治理中的恐怖行為帶來挑戰(zhàn)。
4.2智能+在線場域空間中城市信息安全問題
現代城市愈發(fā)達,基于智能+在線城市治理場域空間運行的數據越全面、稠密,經過數據整合、推演或直接的數據竊取帶來的安全威脅越大。在智能技術支撐下的城市治理空間中,不同領域、不同區(qū)塊相關性通過數據分享得到加強,也就是說只要窺知其中局部數據就可以推測出整體數據概況,比如通過窺視局部人口數據即可全方位的掌控不同年齡階段人口的演變過程。在相關性算法作用下,數據鏈的價值越發(fā)凸顯,在惡意的智能攻擊下,如果有數據雜質被蓄意參入到相關性數據鏈或數據鏈的完整性遭到篡改,會給城市正常運行秩序帶來影響,甚至比數據本身被竊取帶來的風險還要嚴重。實際上,智能+在線場域和城市治理的結合與迭代才剛剛開始,隨著在線數據細化,數據解析安全將是未來無法回避的難題。我們在利用數據展開科學治理的同時,又很難控制數據不被挖掘、竊取和利用,這常常是技術難以解決的問題,還涉及到道德層面的約束甚至是意識形態(tài)的博弈等。
5結論與展望
現代城市治理有著高度的復雜性,城市治理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多,實現城市治理有序是其基本目標與功能。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融人城市治理場域空間后,對城市治理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本文系統(tǒng)梳理智能+在線城市治理空間的運行范式,智能+在線場域空間對現代城市治理的再造以及帶來的挑戰(zhàn),提出智能+在線場域空間對于提升現代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提升治理精準化和效能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也將帶來嚴重的基于智能+在線場域空間的新型恐怖襲擊和信息安全問題。應當說,智能+在線場域空間中的城市治理是一個新命題,隨著智能+與城市運行的進一步深度貼合,將會演繹出更豐富的治理內涵并將帶來更加難以預想的治理難題,這就需要進一步追蹤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的最新成果,在調研和理論分析基礎上,對未來更加智能化的城市治理相關問題進行進一步系統(tǒng)深入探究。
參考文獻:
1.R ob Kitchin.The rPal-time city? Big data and smarturhanism[J].Ceojournal. 2014 (79)
2.鐘國棟.大數據時代的政府智慧治理框架及其經濟效能測度研究.武漢大學.2017
3.張小娟,智慧城市系統(tǒng)的要素、結構及模型研究.華南理工大學.2015
4.張嫄,中國城市發(fā)展中的決策問題研究.東南大學.2014
5.張小娟.智慧城市系統(tǒng)的要素、結構及模型研究.華南理工大學.2015
6.王輝.基于整體性和回應性的佛山市數字政府構建研究,華南理工大學.2018
7.張小娟.智慧城市系統(tǒng)的要素、結構及模型研究.華南理工大學.2015
8.王山,智能技術對政府管理的影響研究.中國農業(yè)大學.2018
9.郭芙蓉 朱子琪.網絡“哄客”:行動場域、身份形象、話語危害與社會治理.傳媒觀察.2019(07)
10.黃毅,族群、空間與公共治理的實踐邏輯,華東師范大學.2014
11.王艷麗.城市社區(qū)協同治理動力機制研究.吉林大學.2012
12.司林杰.中國城市群內部競合行為分析與機制設計研究.西南財經大學.2014
13.沈俊杰,地方政府公共服務優(yōu)化:現實困境與完善路徑,浙江師范大學.2018
14.徐建宇,城市社區(qū)治理的價值原則、生活敘事和倫理意蘊研究.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58(03)
15.孫欣欣.“互聯網+”時代誘發(fā)性城管頑癥治理邏輯——以杭州市為例,上海城市管理.2016.25(04)
16.范如國,復雜網絡結構范型下的社會治理協同創(chuàng)新.中國社會科學.2014(04)
17.滕吉文 劉有山 皮嬌龍,科學與技術的發(fā)展與大數據的時代反響——地球科學新信息的獲取與創(chuàng)新再造,地球物理學進展.2016.31(01)
18.張永軍,大數據時代我國網絡恐怖主義活動防控對策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19
19.田洪亮 張勇 李超 邢春曉,云環(huán)境下數據庫機密性保護技術研究綜述,計算機學報.2017.40(10)
作者簡介:王謙,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武漢行政學院教授。
徐曉林,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陳放,國防科技大學信息通信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非傳統(tǒng)安全問題風險識別與防范機制——以智慧城市治理中的
信息共享與使用為例”(編號:7173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