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學科,閱讀教學要注重學生語境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在一定的語境中應注重文本的情與景、意與境的相互交融,體會平淡的語言背后深刻的情感。結合教學實踐,談一談在高中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語境意識的一些感悟。
關鍵詞:語境意識;語文教學;感悟
何為語境意識?在閱讀的時候,學生需要準確地理解詞語的意思,有效地了解言語者的各種特征,從而準確地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在文學作品中,詞語呈現出來的含義不同于其在詞典中的意思,在一定的情境下它帶有一定的臨時意。所以,學生的語境意識對學習語文有一定的意義,重視培養(yǎng)和增強學生的語境意識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而現實的語文閱讀教學卻出現了以下現象:(1)就題講題。注重知識性的講解,方法的歸類總結,缺少對語文語境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只記住方法和模式,不能形成獨立的個性見解。(2)將語境意識錯誤等同于語言表達。語境意識需要學生在閱讀的時候能夠篩選出關鍵性語言信息,結合頭腦中儲存的認知經驗,展開連鎖思考。所以,如果教師上課過分注重學生的語言表達并不利于語境意識的培養(yǎng)。(3)缺少具體的操作方法。部分教師已經認識到語境意識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只是在閱讀中強調語境意識,缺少可供學生操作的具體方法,這就致使語境意識的培養(yǎng)成了空中樓閣。筆者針對以上問題,談談在高中閱讀教學中語境意識培養(yǎng)的感悟。
一、立足語篇語境,整體把握
一篇文章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篇不離章。某個詞語、句子單獨拿出來有一定的含義,但是將其進行組合后會產生新的表達效果。在現實教學中經常會發(fā)現學生出現斷章取義的毛病,比如,學習《聽聽那冷雨》一文,學生對“無瓦的公寓”“美麗的灰蝴蝶紛紛飛走”等語句理解時不聯系語境,直接將其理解為“物質的匱乏”“自然的破壞”。其實結合前后的語境,可以將其理解為“農耕文明與現代工業(yè)文明”或者是“工業(yè)時代的高樓大廈和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樹立整體的語境意識,這樣理解文本才能更加符合作者的本意,理解才會全面深入。學習《今生今世的證據》一文,許多學生對文中較為深奧的話語理解不透徹,教師不妨引導學生先梳理清文章的脈絡,弄清整體語篇寫的內容。梳理文脈后學生總結:(1)不懂得憐惜曾經擁有的今生今世的證據;(2)沒有證據會對過往生活懷疑;(3)即使有證據也難以證明內心的生存;(4)人們所經歷的各種感受都是對今天的最好證明。這篇文章整體的語境為:“一旦物質與精神的家園荒廢,人們將踏上虛無之途。”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對文本中具體的語句進行細讀,從而深入思考作者的情感。教師可以說出自己閱讀的語句:“現在,誰還能說出一棵草、一根木頭的全部真實?誰會看見一場一場的風……” ,結合這篇文章整體表達的情感,會發(fā)現這里的內涵應該是“人生所經歷的一切,會轉瞬即逝,也會與世永存,重在能否留下證據?!庇纱耍瑢W生依據教師對文本理解的方法,可以找出文中一些語句。比如,有的學生結合“有一天會再沒有人能相信過去。”理解為:“人總會懷念自己的過去,而在自己生命中最有分量的應該是自己生存之地、精神棲居之所”;還有的學生理解為:“人總是與故鄉(xiāng)難舍難分,無論走多遠,身處何地還會有一個精神的故鄉(xiāng)?!边@些個性化的理解都是建立在整體語篇的語境上,激活思維,進行條分縷析,形成個性化的理解。由此,學生體會了作者的構思之妙,挖掘文章的審美價值,避免了將有血有肉的文章分解得支離破碎的問題。
二、再現情境語境,巧抓細節(jié)
同一個作者在不同時期、不同的情境下,其作品表達出的情感也是不一樣的。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想要挖掘作者在文本中的真實情感,與作者產生心靈間的交流和共鳴,就必須還原作者的情感。
巧抓細節(jié),再現情境。文本中的一些細節(jié)能夠再現作者創(chuàng)作的情境。比如,閱讀《老王》一文,有些學生會主觀地認為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文章主題意在“贊揚底層人的光芒”。如果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抓住文章中的細節(jié),還原作者的寫作情境,就可以使學生透徹地理解這篇文章的主題。筆者在執(zhí)教這篇文章的時候,從學生認知經驗出發(fā),先讓學生找出描寫老王的具體語句。學生紛紛舉手,找出不同的語句,說出自己心目中不一樣的老王。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抓住剛才自己找出的語句中一些細節(jié)性的詞句,說一說在特定的語境下的特殊情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這樣的語句:“有個哥哥,死了,有兩個侄兒,‘沒出息,此外就沒什么親人?!笨梢宰プ∵@里的“有個哥哥”可以看出心存希望,但是后面“死了”兩字希望立刻又破滅,“有兩個侄兒”又燃起了希望,“沒出息”又一次希望破滅。這樣仔細地咀嚼很好地還原了當時楊絳對老王同情的情感逐層加深,而在這種情況下沒有給老王幫助的一種愧怍之情。
由此,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引導學生抓住細節(jié),認真分析,再現作者寫作的場景,走進作者的內心。
三、聯系社會語境,深度思考
在閱讀教學中, 社會文化語境對于學生解讀文本,深入理解作者創(chuàng)作的意圖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所謂的社會文化語境是指作者創(chuàng)作作品的時代背景、民族文化、地域特點等,它是學生走進文本,進行深入思考的關鍵。注意有效補充知識,聯系社會文化語境,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回歸到文本,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構建語言認知,從而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比如,學習《老王》一文時,教師必須補充楊絳寫作的背景,讓學生知曉這篇作品是在物質較為匱乏的“文革”年代創(chuàng)作的,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老王送給楊絳一家的一瓶香油、十來個雞蛋是如此的重要了,學生就不難理解楊絳一家對老王的愧怍之情了。這種愧怍不僅僅是楊絳一家沒有給老王等額的金錢,而是在精神上沒有平等地看待老王。這是一種等級的歧視,所以楊絳在作品的結尾會由衷地發(fā)出了“這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的人的愧怍”。
同樣,高中階段,學生會閱讀許多外國作品,中外語言敘述的本身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如果學生不能對作品的寫作背景、社會文化語境有一定的了解就很難準確理解文本深刻的內涵。比如,閱讀《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文,需要了解寫作的社會文化語境。筆者執(zhí)教時給學生展示了一家報紙對作者伯爾的評論:“海因里?!げ疇栕吡?,他是崇尚和支持自由的,常讓一些人感到不舒服。他又是愛好爭論的,由此激起人們的反響,同時也引起人們對他的敬愛。”然后引導學生著重抓住文本中“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這一細節(jié)作用,學生結合寫作的社會文化背景讓我們看到了作者的一顆“把德國人的靈魂從俾斯麥和希特勒的陰影里解救出來”的良知。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在一定的語境中注重文本的情與景、意與境的相互交融,體會平淡的語言背后深刻的情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閱讀中激活思維,展開想象,收獲閱讀帶來的美好體驗。
作者簡介:許捷(1990—),女,江蘇省江都中學二級教師,主研方向為高中語文閱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