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芳,范紅霞,張振中
(河北省新樂市中醫(yī)醫(yī)院,河北 新樂 050700)
過敏性鼻炎(AR)主要是由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等多種具有免疫活性細胞因子或細胞共同參與的一種I 型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主要臨床癥狀包括頭昏、打噴嚏、鼻塞及流涕等,癥狀容易反復,病情久治難愈,能夠引發(fā)鼻竇炎、鼻息肉和哮喘等呼吸道病癥,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1-2]。目前臨床上主要通過藥物療法、免疫療法及手術(shù)療法等手段進行治療,短期療效較好,但容易復發(fā)。過敏性鼻炎在中醫(yī)上屬于“鼻嚏”“鼻鼽”等范疇,與腎、脾、肺三臟器功能發(fā)生失調(diào)密切相關(guān)[3]。鼻三針具有活血通絡(luò)、補益肺氣、疏風解表的功效,能夠緩解AR癥候[4]。本研究探討鼻三針聯(lián)合腹針治療肺虛感寒型過敏性鼻炎的療效及對IgE抗體水平影響,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肺虛感寒型過敏性鼻炎患者78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41例,年齡13~72歲,平均年齡為(41.69±12.47)歲,病程1~12年,平均病程(5.58±2.29)年。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9例,其中對照組男性19例,女性20例,年齡13~72歲,平均年齡(41.75±12.51)歲,病程1~12年,平均病程(5.61±2.33)年;治療組男性18例,女性21例,年齡14~72歲,平均年齡(41.63±12.43)歲,病程1~12年,平均病程(5.55±2.2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臨床可比性(P>0.05)。
符合《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中關(guān)于過敏性鼻炎的診斷標準[5]:①主要臨床癥狀為清水樣涕、噴嚏、鼻癢和鼻塞等癥狀出現(xiàn)2項以上,每天癥狀累計或持續(xù)>1 h,伴有結(jié)膜充血、眼癢等眼部癥狀;②體征常見鼻腔水樣分泌物、鼻水腫及鼻黏膜蒼白等;③臨床表現(xiàn)與血清特異性IgE檢測和皮膚點刺試驗結(jié)果相符合。
符合變應性鼻炎的相關(guān)診斷標準;中醫(yī)辨證屬肺虛感寒型;鼻塞、鼻癢、清水樣涕、噴嚏每周發(fā)作時間>4 d,并且癥狀持續(xù)時間>2周;無過敏性疾病病史;患者近1周內(nèi)未接受糖皮質(zhì)激素、白三烯受體拈抗劑、抗組胺藥等藥物治療。
合并鼻息肉、急、慢性鼻炎、鼻腔腫瘤、鼻中隔偏曲等疾病者;合并自身免疫系統(tǒng)、血液系統(tǒng)疾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等原發(fā)疾病者;哺乳期或妊娠期婦女;伴有嚴重精神疾病者。
1.5.1 對照組 給予腹針針刺治療,取穴:引氣歸元(下脘、中脘、關(guān)元及氣海)、中脘上、上風濕點(雙)、商曲(雙)。脾氣虛弱者加滑肉門,肺虛感寒者加外陵。保持仰臥位,暴露腹部,醫(yī)用酒精進行常規(guī)消毒, 采用華佗牌一次性針灸針(規(guī)格:0.20 mm×40 mm)進針,在操作時應注意避開血管、毛孔,進針之后只捻轉(zhuǎn)不提插或輕捻轉(zhuǎn)慢提插,進針深度為16.67~33.33 mm,留針時間為30 min, 在留針時給予紅外光療儀(BPM-VIIIA 型)進行照射,治療結(jié)束之后按照進針順序起針,出針時采用無菌干棉球進行按壓。3次/周,患者接受治療時間為8周。
1.5.2 治療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chǔ)上給予鼻三針療法,取穴:印堂穴、鼻通穴(雙)、迎香穴(雙)。采用常規(guī)消毒后,用華佗牌一次性毫針(規(guī)格:0.30 mm×40 mm)針刺穴位。鼻通穴,向鼻根方向進行平刺10~16.67 mm左右;印堂穴,向鼻根方向平刺 16.67~26.67 mm 左右,使酸脹感傳遞到鼻尖;迎香穴,向鼻根方向平刺33.33 mm左右,使局部酸脹感明顯,患者有流淚感或者淚出。留針時間為30 min,1次/d,患者接受治療時間為8周。
1.6.1 臨床療效 顯效:鼻癢、鼻塞、流涕、噴嚏等癥狀明顯改善或完全消失,鼻黏膜紅潤正常,嗅覺恢復正常;有效:鼻癢、鼻塞、流涕、噴嚏等癥狀有所改善,嗅覺有所好轉(zhuǎn);無效:癥狀沒有改善或者加重[6]。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6.2 鼻癥狀總分量表(TNSS)評分 該量表包括鼻塞、鼻癢、流涕和噴嚏4個癥狀,根據(jù)癥狀輕重程度進行評分,無癥狀為0分,輕微為1分,中度為2分,較重為3分,非常重為4分,TNSS總分為4個癥狀評分之和[7]。
1.6.3 鼻炎伴隨癥狀總分量表(TNNSS)評分 根據(jù)鼻涕從咽部流過、鼻或眼部癢、流淚、頭痛、口腔上額或鼻疼痛等臨床癥狀的有或無進行評分:沒有為0分,有為1分,TNNSS總分為各評分之和[7]。
1.6.4 鼻結(jié)膜炎生存質(zhì)量量表(RQLQ)評分 分為活動、睡眠、非鼻眼癥狀、實際問題、鼻部癥狀、眼部癥狀、情感等7個維度,共28項提問,評分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質(zhì)量越低[8]。
1.6.5 白三烯D4、組胺IgE抗體 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白三烯D4含量(LTD4)、組胺含量(HIS)和IgE抗體水平。
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9.0軟件處理。TNSS評分、TNNSS評分和RQLQ評分及LTD4、HIS和IgE抗體水平等計數(shù)資料采用配對資料t檢驗,臨床療效等計量資料進行卡方檢驗,當P<0.05時表示進行比較的兩者之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jīng)過治療后,對照組:顯效12例,有效19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79.49%;治療組:顯效14例,有效2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4.87%;治療組總有效率較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患者治療前TNSS評分、TNNSS評分和RQLQ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jīng)過治療后,兩組患者TNSS評分、TNNSS評分和RQLQ評分顯著降低(P<0.05),且治療組降低較多(P<0.05)。見表2。
組別例數(shù)TNSS評分(分)TNNSS評分(分)RQLQ評分(分)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3915.49±2.629.84±1.450.97±0.120.82±0.0988.75±12.5658.59±7.59治療組3915.48±0.657.28±1.040.95±0.130.71±0.0788.52±12.4242.78±5.86t值0.2194.9530.2744.5480.3944.273P值>0.05<0.05>0.05<0.05>0.05<0.05
兩組患者治療前LTD4、HIS和IgE抗體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LTD4、HIS和IgE抗體水平顯著降低(P<0.05);并且治療組LTD4、HIS和IgE抗體水平降低程度較明顯(P<0.05)。見表3。
組別例數(shù)LTD4(ng/mL)HIS(ng/mL)IgE抗體(IU/mL)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39105.35±11.2185.29±8.742.27±0.331.93±0.23178.48±23.4798.46±12.16治療組39105.25±11.4576.94±7.932.33±0.321.62±0.19178.27±23.5883.49±10.25t值0.5144.3290.4874.3270.4784.168P值>0.05<0.05>0.05<0.05>0.05<0.05
過敏性鼻炎在中醫(yī)上屬于“鼻嚏”“鼻鼽”等范疇,與腎、脾、肺三臟器功能失調(diào)密切相關(guān),多由于機體肺氣虛弱、衛(wèi)表不固及腠理疏松,致風寒外邪乘虛而入,邪正相搏,犯及鼻竅,鼻竅壅塞而致病。治當散寒通竅、健脾補腎、益氣固表[9]。本研究腹針選取引氣歸元 (下脘、中脘、關(guān)元、氣海)為主穴,中脘是胃之“募”穴,下脘、中脘穴下是中焦胃脘部,所以下脘、中脘兩穴有調(diào)升降、理中焦的作用,并且手太陰肺經(jīng)起于中焦,具有主肺氣肅降的功效。關(guān)元是足陰經(jīng)與任脈交會之穴,氣海是氣之海,所以具有補肝腎、調(diào)脾胃的功效。諸穴合用具有通利鼻竅、益氣固表的作用[10-11]。鼻三針由印堂、迎香和鼻通3穴組成。鼻通位于鼻翼軟骨與鼻甲的交界之處,近處鼻唇溝上方,對變應性鼻炎、肥大性鼻炎、萎縮性鼻炎等疾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迎香在鼻翼旁,屬于手明陽大腸經(jīng)穴,《圣濟總錄》中記載:“鼻鼽不利,窒涸氣寒……迎香主之。” 常通過針刺迎香穴治療AR?,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針刺迎香穴具有降低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和細胞膜的作用,并且能夠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減少炎癥滲出、抑制組胺的形成及釋放。AR鼻塞、流涕等癥候多由陽氣不足引起,印堂在督脈,印堂是經(jīng)外奇穴 ,針刺印堂能夠暢通局部經(jīng)氣,激發(fā)督脈陽氣,升陽提氣;印堂穴與肺氣相連通,針刺印堂具有益衛(wèi)固表的功效,能夠阻止外邪侵襲[12-13]。
本研究采用鼻三針聯(lián)合腹針治療AR,經(jīng)過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較高(P<0.05),提示聯(lián)用鼻三針療法能夠提高治療效果,可能是由于鼻三針療法能夠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減少炎癥滲出、抑制組胺的形成及釋放,從而改善臨床癥狀。祝仁貴等研究表明鼻三針能有效治療過敏性鼻炎,降低血清中IgE抗體的含量,改善臨床癥狀與體征[13]。兩組患者TNSS評分、TNNSS評分和RQLQ評分顯著降低(P<0.05),且治療組降低較多(P<0.05),提示聯(lián)用鼻三針療法能夠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和生活質(zhì)量;過敏性鼻炎的發(fā)生與機體中IgE水平相關(guān),機體首次接觸過敏原時,過敏原結(jié)合與肥大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細胞膜上的SIgE抗體,此時鼻黏膜處于一種致敏狀態(tài),當再次接觸相關(guān)過敏原時,過敏原會與肥大細胞、嗜酸性粒細胞上的IgE產(chǎn)生橋連,從而引發(fā)一系列生化反應,并能夠釋放LTD4、HIS等介質(zhì),從而引起組織水腫及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導致鼻癢、鼻塞及流涕等癥狀,過敏性鼻炎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與LTD4、HIS和IgE抗體水平相關(guān)[14-15]。本研究兩組患者治療后LTD4、HIS和IgE抗體水平顯著降低(P<0.05);并且治療組降低程度較明顯(P<0.05),聯(lián)用鼻三針療法能夠降低LTD4、HIS和IgE抗體水平,從而改善鼻黏膜血管擴張、腫脹、充血、黏膜增厚等癥狀,有助于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采用鼻三針聯(lián)合腹針治療肺虛感寒型過敏性鼻炎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