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鑫
柳格莊墓群位于山東蓬萊柳格莊村西北,20世紀60年代因農(nóng)田水利建設而陸續(xù)被發(fā)掘,目前9座墓葬已有發(fā)掘簡報,時間跨度為春秋至戰(zhàn)國。其中M6的規(guī)格很高,由于缺乏能證明墓主身份的實物和文字資料,無法確言墓主人是誰,但從其墓葬規(guī)格、隨葬物品等可以揭示出該墓主人的社會階層。
墓葬形制
柳格莊M6為豎穴土坑墓,墓壙東西長6米,南北寬4.4米,深6.2米。東周時期,齊魯?shù)貐^(qū)的墓葬有豎穴土坑墓、積石墓、洞室墓,其中豎穴土坑墓占多數(shù)。齊魯?shù)貐^(qū)的東周墓葬有其獨特的形式和結(jié)構(gòu),主要表現(xiàn)在腰坑、器物坑和陪葬坑上,器物坑多位于二層臺上。M6的二層臺上有編鐘、殉人等,說明這里的二層臺既作為器物坑,也作為陪葬坑使用。
齊魯?shù)貐^(qū)東周墓葬的棺槨制度有雙棺雙槨、雙棺單槨、雙槨單棺、單棺或單槨、無棺無槨、無葬具等。其中雙棺雙槨出現(xiàn)在諸侯國君的墓葬中,例如長清仙人臺M6,薛國故城M1、M2等。雙槨單棺應為王室貴族使用,例如薛國故城M9、M5,長島王溝M10等。柳格莊M6為雙槨單棺,外槨長3.07米,寬2.1米;內(nèi)槨長2.85米,寬1.7米;單棺長2.6米,寬0.8米。說明墓主人至少是王室貴族以上階層的人。
墓向是墓葬制度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一個族群一定時期內(nèi)的墓向具有一定的統(tǒng)一性。東周墓葬可分“北向系統(tǒng)”、“東向系統(tǒng)”和“西向系統(tǒng)”三大系統(tǒng)?!氨毕蛳到y(tǒng)”以姬姓周人墓葬為主,“東向系統(tǒng)”主要分布在海岱地區(qū)南部和南方地區(qū),“西向系統(tǒng)”主要包括關(guān)中秦墓和中原地區(qū)的戰(zhàn)國趙墓。齊魯?shù)貐^(qū)的東周墓葬情況特殊,以北向和東向為主。因為夷人崇拜日神、崇尚東方,因此墓葬常出現(xiàn)東向。北向和東向系統(tǒng)同時存在,說明周文化和夷人當?shù)匚幕谔囟〞r期內(nèi)的共存與融合。柳格莊M6為東向,可見其夷人特征。
齊魯?shù)貐^(qū)東周墓葬中隨葬有車馬器的,都屬于統(tǒng)治階級。車馬器的數(shù)量和規(guī)模體現(xiàn)了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差異。柳格莊M6槨頂中部有馬骨一具及散亂的馬肢骨,這種形式多見于大、中型墓葬,例如長島王溝M10。
殉人習俗在中國起源很早,商代最為典型,武丁時期達到頂峰,之后逐漸衰落。齊魯?shù)貐^(qū)東周墓葬殉人很多見,春秋早期的殉人多為奴隸和奴仆,之后為侍從、妻妾、親信、幸臣之類,戰(zhàn)國時期殉人逐漸被隨葬陶俑取代。殉人數(shù)量方面,多的達39具(劉家店春秋墓M1),最少有2具(薛國故城M1)。柳格莊M6共有4具殉人,在二層臺上由南向西依次排列。薛國故城M2也有4具殉人,據(jù)推斷該墓主人為春秋早中期薛國貴族。因此,從殉人制度及數(shù)量來看,柳格莊M6具有東夷文化特征,且墓主人身份地位不低于王室貴族。
隨葬樂器
柳格莊M6二層臺上出土了9枚青銅鈕鐘。青銅編鐘按其形制,主要分為镈、甬鐘、鈕鐘三種,其中鈕鐘出現(xiàn)較晚,已知較早的有河南陜縣虢太子墓的一組9枚鈕鐘,時期為西周末至春秋初。
有研究認為,鈕鐘是甬鐘的鐘體和銅鈴的鈕相結(jié)合而派生出來的新式樂器。山東地區(qū)出土的鈕鐘均為東周時期,以春秋時期居多,絕大多數(shù)9件一組。鈕鐘的旋律性比甬鐘好,可以演奏較快的旋律和簡單的旋宮轉(zhuǎn)調(diào),使編鐘也跨入了旋律樂器的行列。
西周時期的編鐘音列大部分五聲缺商,春秋時期則突破了這一束縛,可以演奏五聲、六聲、七聲音階。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了很多沒有音樂性能的明器編鐘,專門用于陪葬。柳格莊M6出土的樂器經(jīng)測音顯示,也屬于陪葬明器類。
鈕鐘形制演變
根據(jù)關(guān)曉武總結(jié)的鈕鐘形制演變情況,可以看出西周至戰(zhàn)國時期,鈕鐘的制作有尺寸規(guī)范。春秋至戰(zhàn)國時期,鈕鐘形制尺寸比值的波動性較大,同組鐘之間的尺寸比值相差很大,不同組鐘之間的尺寸比值相差更多。
鈕鐘分期
有研究者將山東地區(qū)東周時期的鈕鐘劃分為8型,每型又分Ⅰ到Ⅳ式不等。春秋時期為鈕鐘的發(fā)展繁榮期,戰(zhàn)國時期衰落,青銅樂鐘逐漸明器化,不能演奏的明器鈕鐘出現(xiàn)頻繁,盛行環(huán)鈕、無枚、鐘體素面或浮雕蟠螭紋、枚簡化成渦形圖案。
柳格莊M6出土鈕鐘屬于這種分類法中的CⅡ型。這類鈕鐘都具有方鈕、陰線界欄、篆飾竊曲紋、鼓飾圓圈紋、右側(cè)鼓也有圓圈紋作為第二基音標志的特點,結(jié)合前文尺寸的比較,柳格莊M6鈕鐘的年代應為CⅡ型鈕鐘所屬的春秋中期。
樂懸制度
樂懸指必須懸掛起來進行演奏的大型編懸樂器,包括鐘、罄、镈等。樂懸制度是周代禮樂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西周時期不同等級使用的樂懸有嚴格規(guī)定?!吨芏Y·春官宗伯》載:“正樂懸之位,王宮懸,諸侯軒懸,卿大夫判懸,士特懸,辨其聲?!辟Z公彥疏《儀禮》:“天子宮懸,諸侯軒懸,面皆鐘、磬、镈各一簴;大夫判懸,士特懸,不得有镈?!币馑际翘熳?、諸侯的樂懸配置為編鐘、編磬、镈俱全;卿士大夫有鐘、磬,不得有镈鐘。
山東地區(qū)墓葬中的樂懸配置與文獻記載出入很大,可能作為明器的樂懸與墓主人生前實際享用的樂懸情況并不一樣。卿大夫只使用甬鐘,如煙臺上夼村;諸侯級別的樂懸配置也各不相同,劉家店M1和紀王崮墓镈、甬鐘、鈕鐘俱全,劉家店子M2只有甬鐘,莒南大店M2只有鈕鐘。值得注意的是莒南大店M2有鈕鐘9件,一棺一槨,殉人10具,根據(jù)鈕鐘銘文推斷,墓主人可能是莒國國君茲平公的父親。柳格莊M6與此墓規(guī)格相近,同樣是鈕鐘9件、有殉人、有棺有槨,因此有研究認為柳格莊M6墓主人也是諸侯級別的。
《周禮》中關(guān)于樂懸制度的記載:“天子宮懸,四面擺列;諸侯軒懸,東西北三面擺列;卿大夫判懸,東西兩面擺列;士特懸,擺列于東面或階間。”山東地區(qū)諸侯等級的墓葬,既有用軒懸之制的(仙人臺M6、劉家店子M1),也有用判懸之制的(莒南大店M1和M2),還有用特懸之制的(劉家店子M2)。卿大夫級別的同樣既有判懸,如嘴子前M1;又有特懸,如嘴子前M4。根據(jù)研究表明,不符合墓主身份的樂懸者,可能因為各國之間財力相差懸殊,多采用低于其級別的樂懸制度。柳格莊M6的樂懸是特懸,說明墓主人至少是卿大夫以上,極有可能是諸侯級別的人,也有研究者認為墓主人是當?shù)匦膰?/p>
簨簴
簨簴,也作“筍簴”,指古代懸掛鐘罄的支架。樂懸制度與簨簴密切相關(guān),同時簨簴也是判斷樂懸是否為明器的標志之一。柳格莊M6也出土有簨簴,為兩端雙立柱,高約75厘米,立柱中部略粗,底部為“山”字形座。橫梁較長,左端為龍頭形,短角,上下唇皆上卷;右端被另一木器所壓,形制不明。梁總長約1.8米,寬約5厘米,著紅漆,上繪黑色曲尺紋,若鱗狀。
山東兩周時期隨葬簨簴或其構(gòu)件的墓葬目前共發(fā)掘有7座,其中包括柳格莊M6在內(nèi)的5座保存相對完整。除洛莊漢墓編鐘的簨簴為兩梁一柱外,其余4例均為木質(zhì)的一梁一柱結(jié)構(gòu),髹以黑漆紅地或朱繪或黑漆,從尺寸方面看比較適合跽坐演奏。簨部兩端有的為龍頭形,如柳格莊M6;有的飾鳥形璧翣類構(gòu)件,如仙人臺M6;有的嵌套長方筒形銅構(gòu)件,如商王村M2。這幾例墓葬級別都很高,墓主人是一國國君或卿大夫。因此柳格莊M6墓主身份也應是卿大夫以上級別。
《禮記·檀弓》記載:“有鐘罄而無簨簴,其曰明器,神明之也?!绷袂fM6的這組鈕鐘經(jīng)測音顯示,并不具備音樂性能,屬于明器,但也有規(guī)格較高的簨簴。因此,實際上有簨簴的樂懸也可以是明器,并不像《禮記》中記載的那樣嚴格。
墓葬位置
柳格莊墓群位于蓬萊南45千米艾山北麓、黃水河西岸的河谷黃土臺地上。黃水河地處膠東半島西部,全長51千米,支流眾多,流域面積達1034平方千米,是膠東半島第二大河,自古以來經(jīng)濟發(fā)達,考古發(fā)現(xiàn)不斷,從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綿延不絕,與整個膠東半島文化序列基本一致,尤以青銅文化繁榮為標志,素有“膠東半島青銅文化的搖籃”稱號。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1949年至20世紀90年代,黃水河流域發(fā)現(xiàn)青銅文化遺址50多處。出土物中青銅簋較多,柳格莊M6出土的陶簋為仿銅陶簋,為此流域目前所僅見,有明顯的膠東夷人文化特征。這一時期本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鼎可分為三型六式,其中C型鼎以柳格莊為代表,典型者如M4:32、M6:30。M4:32為夾砂紅陶,質(zhì)地粗疏,火候很低,外卷沿,圓腹,圜底,錐足粗短。M6:30為夾砂紅褐陶,口沿微外折,扁腹,底略平,錐形足。
除此以外,柳格莊墓群中出土的器物都屬于周文化的風格。從陪葬陶器能看出,當時這一地域處于周文化和當?shù)匾娜宋幕s融期。
綜上所述,蓬萊柳格莊M6是一座蘊含著豐富歷史文化信息的墓葬。從鈕鐘形制演變過程來看,它應屬于春秋中期。雖不能確定墓主人姓名,但從殉人、樂懸擺列、簨簴等來看,他的階層不低于卿大夫,最高可能是諸侯國君級別。根據(jù)山東其他墓葬樂懸情況來看,這一時期多采用低于墓主級別的樂懸制度,因此筆者傾向認為,柳格莊M6的墓主人是當時膠東的一位小國國君。他統(tǒng)御的國家毗鄰歸城,在樂懸等方面既受當時的主流文化周文化的強勢影響,又由于地處偏遠,在墓向、陶簋等方面保持了一部分夷人的文化特征。他死后,葬式很隆重。但由于墓葬被盜(東南角有盜洞),或者國家經(jīng)濟沒那么強盛,并不能在陪葬器物中完全體現(xiàn)他生前的地位。后來這個小國被其他國家兼并,淹沒在了歷史長河中,我們今天僅能在柳格莊古墓群中對這個曾經(jīng)存在的古國窺豹一斑。
(作者為煙臺市博物館宣教服務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