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龍, 周臘吾, 李 玲, 王 輝, 郭 浩
(長沙理工大學, 湖南 長沙 410114)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將風電場向風能資源更為豐富的深海推進。 面對50 m 以上的海洋水深,傳統(tǒng)的重力式、樁基式等固定式基礎的成本顯著提高[1]。 漂浮式基礎的出現(xiàn)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漂浮式風電機組必將成為海上風能開發(fā)利用的主力。
海上風機運行環(huán)境復雜多變, 受非定常載荷影響顯著[2]。 胡天宇[3]考慮瞬時濕表面的影響, 采用弱非線性方法對OC3-Hywind 漂浮式風電機組平臺進行了計算分析, 但建立的平臺運動模型并未考慮風機上部所受氣動載荷。 李嘉文[4]應用空氣動力-水動力耦合動態(tài)分析模型, 模擬了漂浮式風電機組系統(tǒng)在非定常風場和規(guī)則波作用下的單自由度運動響應, 但建立的氣動模型過于簡單,不符合實際工況。 鄧露[5]結(jié)合漂浮式風電機組的響應譜與幅頻響應算子, 分析了氣動阻尼對漂浮式風電機組剛體運動的影響, 但并未考慮系泊系統(tǒng)與平臺之間的相互耦合。
目前, 國內(nèi)學者對漂浮式風電機組的研究大多為平臺結(jié)構(gòu)的優(yōu)化設計和運動響應的預測分析,對變槳控制方法的研究較少。本文針對漂浮式風電機組所處的復雜載荷環(huán)境及風、 浪流系泊載荷的強耦合作用, 建立了更為精確的氣動-水動-系泊耦合的系統(tǒng)模型,采用基于最優(yōu)-最劣螞蟻系統(tǒng)(Best-Worst Ant System,BWAS)的蟻群算法(Ant Colony Algorithm,ACA)動態(tài)優(yōu)化PID 變槳控制器參數(shù), 得到更適合漂浮式風電機組的ACA-PID 變槳控制方法。 以NREL-5MW 風機和OC3-Hywind 基礎組成的漂浮式風電機組為研究對象, 對比分析PID 獨立變槳控制和ACA-PID 變槳控制方法。 結(jié)果表明,基于ACA-PID 的獨立變槳控制能有效地減緩漂浮式基礎的搖蕩,抑制風輪有效風速的波動,保證輸出功率的穩(wěn)定。
相較于陸上風電機組和固定基礎式海上風電機組,工作于深海的漂浮式風電機組所受載荷較為復雜。 風輪和塔筒受氣動載荷影響,漂浮式基礎受水動載荷影響, 系泊系統(tǒng)受系泊載荷影響,使漂浮式風電機組系統(tǒng)呈多自由度、非線性和強耦合的特點。
如圖1 所示, 漂浮式風電機組在海洋環(huán)境下的運動可分為6 個自由度上的基礎運動,分別為平動的縱蕩、垂蕩、橫蕩和旋轉(zhuǎn)的橫搖、縱搖、艏搖[6]。
圖1 六自由度基礎運動模型Fig.1 Basic motion model in six degrees of freedom
考慮湍流效應、風剪切效應及塔影效應,在風電機組運行過程中,3 槳葉將產(chǎn)生隨葉片方位角呈周期性變化的不平衡載荷,進而在槳葉根部產(chǎn)生不對稱彎矩[7]。
風輪傳動鏈方程為
式中:Trotor為風輪轉(zhuǎn)矩;J 為轉(zhuǎn)動慣量;Ωr為風輪轉(zhuǎn)速。
風輪俯仰和偏航方向的運動方程為[8]
式中:M 為風輪總質(zhì)量;xax,xsd分別為機艙中心的橫向位移、 縱向位移;D 為氣動阻尼系數(shù);S 為風機塔架剛度;Fax為風輪軸向推力;Fsd為風輪偏航力;Tpitch為風機俯仰力矩;H 為輪轂高度。
將漂浮式基礎與塔筒視為剛性連接,則機艙中心的xax,xsd分別為
式中:{xi|i=1,2,3}分別為縱蕩、橫蕩、垂蕩的位移量;{xj|j=4,5,6}分別為橫搖、縱搖、艏搖的角位移量。 作用于槳葉根部的不對稱彎矩為
式中:kTz為槳葉彎矩對槳距角的導數(shù);[β1β2β3]T為槳距角控制矩陣;hTz為槳葉彎矩對風速的導數(shù);[ν1ν2ν3]T為各槳葉有效風速矩陣。
漂浮式風電機組的偏航力矩Tyaw和Tpitch為
式中:φi為槳葉方位角,依次相差2π/3;hTx為槳葉氣動力矩對風速的導數(shù)。
塔筒所受的氣動載荷Ftower為
式中:Cs為形狀系數(shù);Ch為高度系數(shù);Ai為塔筒構(gòu)件i 的受風面積;νt為塔筒處相對風速。
故漂浮式風電機組所受氣動載荷Faero為
由于OC3-Hywind 漂浮式基礎截面直徑大于0.2 倍的入射波長,其存在會對入射波產(chǎn)生明顯的繞射效應,因此,采用三維勢流理論進行水動力計算。三維勢流理論將水動力分為3 部分,繞射作用引起的波浪力Fw、輻射作用引起的輻射力Fr和流體靜力Fs。
式中:ρa為海水密度;ω 為波浪圓頻率;i 為入射方向浮式基礎自由度;S0為結(jié)構(gòu)濕表面;φI和φD分別為入射勢和繞射勢;n 為表面外法線方向;Kij為波浪輻射延遲矩陣;τ 為葉片壓力矩陣;q·j 為j 方向的速度;V0為浮式基礎排開海水體積;δi3為克羅內(nèi)克函數(shù);Cij為靜水回復矩陣。
漂浮式基礎所受海流載荷Fc為
式中:CD為拖拽力系數(shù);A 為漂浮式基礎在垂直于海流平面上的投影面積;νC為海流速度。
故漂浮式基礎所受水動載荷Fhyd為
OC3-Hywind 系泊系統(tǒng)常采用懸鏈線式,系泊系統(tǒng)的懸鏈線方程為
當LB>0 時
當LB≤0 時
式中:x 和z 分別為導纜孔處坐標;Fmx和Fmz分別為導纜孔處系泊回復力的水平分量和豎直分量;L 為纜繩總長;W 為單位長度纜繩的水中重力;EA 為拉伸剛度,CB為海底摩擦拖曳系數(shù);LB為位于海底的未拉伸纜繩長度。
通過對懸鏈線方程進行迭代求解,得到Fmx和Fmz。
故漂浮式風電機組所受系泊載荷Fmoor為
漂浮式風電機組的時域耦合模型為
式中:X=[x1~x6]T為漂浮式風電機組基礎位移量;和分別為漂浮式風電機組基礎加速度和速度;M′為結(jié)構(gòu)質(zhì)量矩陣;A 為附加質(zhì)量矩陣;R(t)為輻射阻尼延遲函數(shù);Cv為線性沾滯阻尼系數(shù);Kh為靜水回復剛度系數(shù)。
取距槳葉根部3/4 的點(x0,y0,z0)處的相對風速為該槳葉有效風速,故在漂浮式平臺運動下,槳葉的有效風速{νi|i=1,2,3}為[9]
式中:ν∞為來流風速;d 為點(x0,y0,z0)至坐標原點的距離。
漂浮式風電機組的風能轉(zhuǎn)換功率Pm為
當風速大于額定風速時, 為穩(wěn)定輸出功率通常采用變槳距控制方式, 變槳距控制通常分為統(tǒng)一變槳控制和獨立變槳控制。 統(tǒng)一變槳只能實現(xiàn)功率控制,不能兼顧不平衡載荷,而獨立變槳側(cè)重于解決槳葉受載不均問題[10]。
本文針對非線性的漂浮式風電機組控制系統(tǒng),在統(tǒng)一變槳的基礎上增加獨立變槳控制,既能實現(xiàn)功率控制,又能降低風力機載荷。
本文采用ACA 與PID 控制相結(jié)合的智能獨立變槳策略, 基于ACA-PID 的漂浮式風電機組獨立變槳控制系統(tǒng)如圖2 所示。
圖2 中控制系統(tǒng)由功率控制單元和獨立變槳控制單元組成, 兩者相互協(xié)調(diào)共同決定槳距角大小, 同時穩(wěn)定風機轉(zhuǎn)速。 槳葉根部的不對稱彎矩TZ1,TZ2,TZ3經(jīng)Coleman 坐標變換為Tpitch和Tyaw,然后通過蟻群PID 控制器和逆變換,得到槳距角微調(diào)β1cm,β2cm,β3cm,與統(tǒng)一槳距角信號β0疊加得到槳距角控制信號β1,β2,β3。
ACA 可動態(tài)優(yōu)化PID 控制器參數(shù),ACA-PID控制器的結(jié)構(gòu)如圖3 所示。
圖3 中:r 為輸入量(Tpitch和Tyaw);e(k)為偏差量;u(k)為控制量;y 為輸出量(獨立變槳控制信號βpitch和βyaw)。
考慮誤差、超調(diào)量、調(diào)整時間等約束條件,采用式(20)的目標函數(shù)衡量系統(tǒng)性能的優(yōu)劣。
圖2 基于ACA-PID 漂浮式風電機組獨立變槳控制系統(tǒng)圖Fig.2 Diagram of individual blade pitch control system of floating wind turbine based on ACA-PID
圖3 ACA-PID 控制器結(jié)構(gòu)圖Fig.3 Structure diagram of ACA-PID controller
式中:ts為調(diào)整時間;w1,w2,w3和w4均為權(quán)值,且w3≥w1;N 為仿真計算總點數(shù)。
通過各種途徑,以多種形式加強高等學校財務人員的培訓,讓財務人員了解《政府會計制度》的各項創(chuàng)新和所產(chǎn)生的重大變化,讓全體財務人員全面掌握《政府會計制度》和《政府會計準則》的各項規(guī)定。同時,要求全體財務人員參與本單位多維科目體系的構(gòu)建和財務會計和預算會計“平行記賬”平臺的搭建,要求財務人員結(jié)合《政府會計制度》盡快掌握權(quán)責發(fā)生制度下相關(guān)經(jīng)濟業(yè)務的會計核算方法。
定義t 時刻螞蟻k 由節(jié)點i 轉(zhuǎn)移至節(jié)點j 的概率為
式中:τij(t)為路徑(i,j)殘存的信息素濃度;α 為信息素影響因子, 反映路線上積累的信息素濃度對螞蟻路線選擇的影響;ηij為路徑(i,j) 的啟發(fā)信息;γ 為啟發(fā)影響因子,反映啟發(fā)信息對螞蟻路線選擇的影響;Dk為螞蟻k 可挑選目的位置的集合。
在完成一次循環(huán)后, 每條支路上的信息素濃度將按下式進行更新。
式中:ε 為信息素揮發(fā)系數(shù),取值為[0,1];Δτij為路徑(i,j)的 信 息 素 增 量;m 為 螞 蟻 數(shù);Δτijk為[t,t+n]時段螞蟻k 留于路徑(i,j)的信息素濃度。
式中:Q 為螞蟻k 完成一次路徑搜索釋放的信息素總量;Lk為螞蟻k 確定的目標函數(shù)值。
由于傳統(tǒng)蟻群算法在迭代的過程中搜索效率較低且質(zhì)量較差,本文采用BWAS 對信息素濃度進行更新。
式中:Δτijb和Δτijw分別為路徑(i,j)信息素增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C1和C2為信息素改變系數(shù);Lb為當前最優(yōu)目標函數(shù)值;L1和L2分別為本次迭代最優(yōu)和最劣目標函數(shù)值。
為避免算法過早收斂于非全局最優(yōu)解,按下式對信息素濃度進行約束,可有效避免某路徑的信息素濃度遠大于其他路徑的問題,在加速收斂的同時避免“早熟”。
式中:τmin為路徑信息素濃度的最小限值;τmax為路徑信息素濃度的最大限值。
ACA 參數(shù)尋優(yōu)基本步驟:
①在尋優(yōu)開始前將時間t 和迭代次數(shù)n 初始化,給定PID 參數(shù)KP,KI,KD的初始解,并設置m,α,γ,ε,Q,N 的值;
②將m 只螞蟻放置在各自的初始鄰域中,按照式(21)概率移動;
③計算并比較各螞蟻的目標函數(shù)值,記錄當前PID 參數(shù)最優(yōu)解;
④將各路徑的信息素濃度按式(22)~(28)更新;
⑤n=n+1,判斷迭代次數(shù)n,若n<N,返回步驟(2)繼續(xù)迭代;
⑥輸出PID 參數(shù)最優(yōu)解。
基于FAST 和Matlab/Simulink 軟件平臺搭建漂浮式風電機組系統(tǒng)耦合動力模型, 驗證本文提出變槳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以NREL5MW 風機和OC3-Hywind 基礎及系泊系統(tǒng)組成的漂浮式風電機組為仿真模型。
NREL5MW 風機的主要參數(shù)如表1 所示。OC3-Hywind 基礎及系泊系統(tǒng)主要參數(shù)如表2 所示。 ACA-PID 獨立變槳控制系統(tǒng)主要參數(shù)如表3所示。
表1 NREL5MW 風機主要參數(shù)Table 1 The main parameters of NREL5MW wind turbine
表2 OC3-Hywind 基礎及系泊系統(tǒng)主要參數(shù)Table 2 The main parameters of OC3-Hywind base and mooring system
表3 ACA-PID 獨立變槳控制系統(tǒng)主要參數(shù)Table 3 The main parameters of ACA-PID individual blade pitch control system
兩種控制方式下的風輪有效風速如圖4 所示。
圖4 風輪有效風速Fig.4 Effective wind speed of wind turbine
由圖4 可知:在ACA-PID 獨立變槳控制下,風輪有效風速最大值為22.98 m/s, 最小值為12.96 m/s,標準差為2.53 m/s;在PID 獨立變槳控制下,風輪有效風速最大值為23.86 m/s,最小值為11.23 m/s,標準差為2.87 m/s;基于ACA-PID的獨立變槳控制與PID 獨立變槳控制相比,前者的風輪有效風速標準差降低了11.8%, 能較好地抑制風輪有效風速的波動。
基于ACA-PID 的獨立變槳控制與PID 獨立變槳控制的仿真對比如圖5 所示。
由于風電機組縱蕩、 縱搖運動沿風速方向,對風輪載荷和風電機組輸出功率影響較大,其他自由度的運動主要影響傳動載荷,故本文對比基礎運動響應時只考慮縱蕩x1和縱搖x5,其他運動響應忽略不計。
圖5 基于ACA-PID 與PID 獨立變槳控制仿真對比Fig.5 The simulation comparison of ACA-PID and PID individual blade pitch controller
為比較兩種控制方式的性能, 計算圖5 中各曲線的標準差,結(jié)果見表4。
表4 曲線標準差計算結(jié)果Table 4 Calculation results of curve standard deviation
由圖5 和表4 可知, 基于ACA-PID 的獨立變槳控制與PID 獨立變槳控制相比,前者的輪轂俯仰力矩標準差降低了18.5%, 輪轂偏航力矩標準差降低了16.5%, 基礎縱蕩標準差降低了15.3%,基礎縱搖標準差降低了14.3%,輸出功率標準差降低了10.5%。
本文重點研究了漂浮式風電機組的變槳控制方法。 以NREL5WM 風機和OC3-Hywind 基礎及系泊系統(tǒng)組成的漂浮式風電機組為研究對象,在時域下建立了氣動-水動-系泊耦合的漂浮式風電機組系統(tǒng)模型,進而得到風、浪流和系泊載荷擾動下的有效風速。 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基于ACAPID 的獨立變槳控制方法, 針對傳統(tǒng)蟻群算法收斂速度慢和“早熟”問題,采用BWAS 對其進行了改進, 得到更適用于漂浮式風電機組的蟻群PID獨立變槳控制方法。
FAST-Matlab/Simulink 聯(lián)合仿真結(jié)果表明,與PID 獨立變槳控制相比,基于ACA-PID 的獨立變槳控制能明顯減小槳葉根部所受力矩, 有效地抑制浮式基礎的縱向運動,保證輸出功率的穩(wěn)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