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wèi)娟,鐘 鳴,鐘福娣,張霞紅,羅美文
(廣東省韶關(guān)市中醫(yī)院,廣東 韶關(guān) 512000)
咽異感癥是耳鼻喉科常見病癥,是指患者自覺咽部不適,可有咽癢、灼熱、黏膩、異物及悶塞感,甚至感到咽部有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但進食不受影響,也無梗阻感的病癥。多方檢查無陽性體征和器質(zhì)病變。但患者因無形而有癥,痛苦異常。特別是在多方醫(yī)治無效,或病情反復發(fā)作時,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甚至部分患者還伴有嚴重負性情緒,更是增加治療難度[1]。當前臨床關(guān)于本病治療方法不多,療效欠佳,據(jù)此本研究以90例咽異感癥患者為例,著重對啄治法治療咽異感癥的應用研究進行探討,旨在為臨床實踐提供參考,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符合標準的90例咽異感癥患者展開研究,根據(jù)治療方式隨機分為兩組,各45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20例;年齡18歲~60歲,平均(44.2±3.2)歲;患病時間1個月~6 a,平均(2.7±1.2)a。觀察組中,男22例,女23例;年齡17歲~61歲,平均(42.6±3.1)歲;患病時間2個月~6 a,平均(2.8±1.2)a。兩組一般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①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自愿參與研究;②患者經(jīng)檢查均符合咽異感癥的診斷標準,多方檢查無陽性體征和器質(zhì)病變。咽喉部檢查顯示咽喉部黏膜多存在暗紅色充血,咽側(cè)索黏膜增厚,咽部淋巴濾泡稍增生,或雙側(cè)扁桃體腫大。
①不符合納入標準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zhì)及對本藥過敏者;②合并有消化道(胃食管返流)、內(nèi)分泌(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病)、心血管肺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如缺鐵性貧血)等嚴重疾病者;③其他咽部疾病如莖突過長,或有嚴重精神或言語障礙不能按臨床試驗方案完成研究者。
給予中藥湯劑,行半夏厚樸湯加味治療,1 d 1劑,復煎,每次用500 mL水煎為200 mL,分兩次空腹飲用,1周為1療程,連用4個療程。藥方:法半夏10 g、厚樸10 g、茯苓12 g、布渣葉10 g、紫蘇葉8 g、制陳皮6 g、郁金10 g、玄參10 g、白術(shù)10 g、山楂10 g、甘草6 g;咽喉干燥者加麥冬10 g;呃逆泛酸者加川連 3 g、吳茱萸6 g;咽癢咳嗽者加射干5 g、桔梗10 g;失眠者加柏子仁8 g、夜交藤20 g;伴氣虛者加黃芪15 g[2~3]。
采用啄治法配合中藥治療,中藥療法同對照組。啄治法具體操作如下:指導患者采用坐位,頭部放在有靠背的椅子上,患者張口后,醫(yī)生面對患者,左手持壓舌板壓住舌體,暴露扁桃體,不使用任何麻醉。右手持扁桃體手術(shù)彎刀,在扁桃體上做重復雀啄樣動作,每刀深度約2 mm~5 mm,視扁桃體大小確定進刀深度,每側(cè)4下~5下,伴少量出血,以吐2口~3口血為適度(約2 mL~5 mL,口水量不算其內(nèi))。同法做對側(cè)扁桃體。咽后壁給予雀啄樣動作,每刀深度約1 mm~2 mm,分3個~4個部位點刺,3 d~4 d 1次或每周1次,5次為1療程,治療1個~2個療程[4]。
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癥狀改善時間,血清CRP水平。
顯效:自覺癥狀完全消失,隨訪期間無復發(fā);有效:自覺癥狀得到控制,易復發(fā);無效:自覺癥狀改善不大或無變化??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3.4.1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
對照組治療有效率為64.44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5.56 %。兩組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比較 例
3.4.2 兩組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和對照組對比,觀察組咽異感、咽癢癥狀的改善時間明顯更短。兩組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3.4.3 兩組血清CRP含量比較
和對照組對比,觀察組治療后血清CRP(4.29±3.21),明顯更低。兩組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CRP含量比較
咽異感癥屬中醫(yī)學“梅核氣”范疇。梅核氣的病因主要是情志所傷,肝氣郁結(jié),心肝脾三臟受累而致功能失調(diào),痰濕內(nèi)生,痰氣郁結(jié)于胸膈之上。早在《內(nèi)經(jīng)》中就有“咽喉為肺之關(guān),胃之門”的認識,從生理解剖位置看,咽喉也是肺胃與外界聯(lián)系的通道。所以可以歸納為,本病病位在咽喉,病因為情志所傷,肝氣郁結(jié),病機為心肝肺脾胃受累,臟腑功能氣血失調(diào),痰瘀內(nèi)生,痰、氣、瘀互結(jié)于胸膈之上,而致咽部及全身的異常表現(xiàn)。
咽黏膜神經(jīng)豐富,有三叉神經(jīng)、舌咽神經(jīng)、迷走神經(jīng)、副神經(jīng)和頸交感神經(jīng)的分支,咽喉及其鄰近組織的局部因素可使這些神經(jīng)末梢受到刺激,通過神經(jīng)反射和傳導作用,引起大腦皮層感覺中樞興奮,產(chǎn)生某種感覺。本病西醫(yī)多以抗焦慮鎮(zhèn)靜藥物和營養(yǎng)自主神經(jīng)藥物治療等為主,雖能改善癥狀,但是毒副作用大,如消化道刺激等。祖國醫(yī)學在治療咽異感癥方面具有安全可靠、毒副作用小、療效持續(xù)穩(wěn)定的優(yōu)勢。本病為肝失疏泄調(diào)達之常,氣機不利,氣滯痰凝而生,常伴入夜難眠、多夢煩熱、易怒多疑等,且情志異常、憂悶不樂,故咽異物感,猶如梅核。肝乃將軍之官,相火內(nèi)寄,遇事不能自解,治法應以疏肝清心、解郁利咽、平逆化痰為宜。中醫(yī)常用半夏厚樸湯加減使用,具有健脾行氣散結(jié)、降逆化痰之功效。善用此方,解憂思郁結(jié),通暢氣機。其中厚樸歸屬脾、胃、肺、大腸經(jīng),可行氣消積,燥濕除滿,下氣平喘。若遇痰飲阻肺,肺氣不降者,可助半夏散結(jié)降逆化痰。厚樸有抗菌、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應激性胃功能障礙等作用,茯苓健脾運濕,助氣血生化之源。半夏辛溫入胃,歸脾、胃、肺經(jīng),可達化痰散結(jié)、降逆止嘔之效;紫蘇葉行氣寬中,祛痰。中醫(yī)湯劑治療雖然優(yōu)于抗焦慮藥治療,但是停藥后常病情反復,難以根治。
啄治法符合中醫(yī)學中的“放血療法”。啄治法的治療原理是:通過多次的“切開”引流,使分泌物排出通暢,從根本上徹底解決了炎癥發(fā)作的問題。此方法借鑒“瘡科”破膿刺血經(jīng)驗,直接在扁桃體上放血排膿,疏導痹阻,瀉熱祛邪,通絡止痛,祛瘀消腫,從而使炎癥消退,癥狀改善。啄治法是在中醫(yī)傳統(tǒng)外治法的基礎上加以研究改進的一種治療方法,以刀針及烙法為啟,借鑒刀針、烙法、瘡科破膿刺血經(jīng)驗及針灸療法,避免了烙法所致隱窩口疤痕阻塞、局部氣血瘀滯之弊端,直接放血排膿,疏導痰阻,使邪熱外泄,脈絡疏通,而使炎癥消退,癥狀改善、痊愈[6]。對長期積聚于扁桃體隱窩內(nèi)致病菌及殘留物,啄治法具有切開排膿作用,同時保留扁桃體的生理功能,免除手術(shù)風險[7~8]。另外,本療法通過多次刺激啄治扁桃體組織可提高唾液免疫球蛋白水平,改善整個咽腔的環(huán)境,使得療效得以保證。通過半夏厚樸湯和啄治法在咽異感癥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可行性及效果的對比,可知啄治法加半夏厚樸湯治療咽異感癥有效、安全、費用低,操作方便,無痛苦,且無須任何麻醉,是值得推廣的一種中醫(yī)外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