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重 江
(河南省濮陽市范縣人民醫(yī)院 濮陽 457500)
在臨床上,顱內動脈瘤的破裂是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入院期間的患者及時排查顱內動脈瘤顯得尤其重要。然而在住院期間單純實行常規(guī) CT 和核磁掃描對其較為容易漏診,于是目前數字減影血管造影仍是動脈瘤確診的重要指標[1]。較多研究表明,顱底旁的一些動脈瘤通過常規(guī)CT血管成像是不能很準確發(fā)現的,因此經過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或手術確診為顱內動脈瘤的結果是否相對更加可靠是本次研究的主題。張俊玲[2]的102例顱內動脈瘤CT血管成像與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對比分析在顱底旁動脈瘤的比較上已經作了相關研究。
本次實驗采用隨機、雙盲、對照設計。2016年1月~2018年8月在本院經過數字減影血管造影( DSA )或手術確診為顱內動脈瘤患者的臨床及 CT 影像資料,篩選出顱內小動脈瘤患者101例,其中男56例,女45例,年齡35~60歲,平均年齡(51.8±4.3)歲。經過2周安全教育和臨床觀察,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56例,對照組45例。兩組患者的年齡、體重、入院前其他疾病分布均沒有明顯區(qū)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實驗組行數字減影CT血管成像(DSCTA):采用美國GE公司Brightspeed16排螺旋CT,掃描參數:(1)平掃:100KV,300mA,螺距1.375∶1,掃描時間:0.5s/轉,掃描層厚1.25mm;(2)增強:120KV,300mA,螺距1.375∶1,DFOV 25cm,Std算法,掃描時間0.5s/轉,掃描層厚1.25mm。對照組行正常的CT血管成像( CTA ):采用德國SOMATOM sensation 64層 MSCT 行頭頸部動脈 CTA 的檢查。對患者進行掃描時,體位為仰臥位,掃描范圍自主動弓至顱頂部,采用 CTA 掃描程序進行容積掃描。掃描參數:管電壓120kV,管電流1600mAs,重建層厚及間隔均為0.6mm~1mm,轉速1.0s/r,采用Stellant 雙筒自動高壓注射器,經左側手肘靜脈注入碘海醇(濃度350mgI/mL,注射速度3~4mL/s),總量為65~85ml注射對比劑后 15~20s運用造影劑跟蹤掃描技術一次性快速掃描。
(1)人體不同部位動脈瘤的DSCTA和常規(guī)CTA檢出率來進行對比,監(jiān)測不同部位的血管瘤,比較DSCTA和常規(guī)CTA檢出率的準確性。
(2)人體不同大小的動脈瘤通的DSCTA和常規(guī)CTA檢出率來進行,其中血管瘤大小范圍包括:<2mm、2~5mm、5~7mm、7~10mm、>10mm 5個篩選標準,通過對兩組患者進行篩選,分別記錄兩組患者的檢出率。
經比較發(fā)現兩組患者年齡、性別、高血壓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對比
組別/一般情況年齡(歲)性別(男/女)高血壓實驗組52.4±3.727/2918/56對照組51.2±9.2223/2216/45χ2值0.06720.08380.2995P值0.5280.6850.784
在大腦前動脈、頸內動脈海綿竇、交通動脈、基底動脈的在檢出率上,DSCTA和常規(guī)CTA的檢出率比較有明顯差異(P<0.05)。
在血管動脈瘤的大小比較上,實驗組的患者動脈診出率相對高于對照組。在血管瘤大小在<2mm、7~10mm、>10mm上,DSCTA和常規(guī)CTA的檢出率比較沒有較為明顯的差異,但是在2~5mm和5~7mm上DSCTA和常規(guī)CTA相比檢出率明顯升高(P<0.05)。
表2 不同部位動脈瘤檢出率比較
實驗組對照組P值大腦前動脈10/117/9大腦中動脈3/51/3大腦后動脈2/22/2頸內動脈海綿竇13/159/12基底動脈9/108/12交通動脈11/133/7合計48/5630/450.973
近年來,隨著多層螺旋CT(包括16層和64層)的快速發(fā)展和不斷更新,尤其是 CT 血管成像技術廣泛應用于臨床,越來越多學者認為CTA的出現可以代替DSCTA[3]。但大部分臨床研究表明常規(guī) CTA在一些較為特殊的動脈瘤診治過程中并不具備良好的準確性,本研究旨在比較數字減影CT 血管成像與常規(guī) CTA 診斷顱內動脈瘤的敏感性和準確性,為臨床診治提供可靠依據。
本次試驗從兩個角度來對比數字減影CT 血管成像與常規(guī) CTA在診斷血管動脈瘤的精確性的差別。通過監(jiān)測人體不同部位動脈瘤的DSCTA和常規(guī)CTA檢出率來進行對比,其中對不同部位的血管瘤進行了監(jiān)測。經過比較發(fā)現在大腦前動脈、頸內動脈海綿竇、交通動脈、基底動脈的在檢出率上,DSCTA和常規(guī)CTA的檢出率比較有明顯差異,可見DSCTA的準確率明顯高于常規(guī)CTA,監(jiān)測結果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所以在顱底旁的細微血管的比對上,DSCTA發(fā)揮了較強的優(yōu)越性。另外,根據患者不同大小的動脈瘤通的DSCTA和常規(guī)CTA檢出率來進行,其中患者病變的血管瘤大小范圍包括:<2mm、2~5mm、5~7mm 7~10mm、>10mm 5個篩選標準。經過比較發(fā)現,在血管動脈瘤的大小比較上,實驗組的患者動脈診出率相對高于對照組。在血管瘤大小在<2mm、7~10mm、>10mm上,DSCTA和常規(guī)CTA的檢出率比較沒有較為明顯的差異,但是在2~5mm和5~7mm上DSCTA和常規(guī)CTA相比檢出率明顯升高,監(jiān)測結果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由此可見,DSCTA在血管瘤的精確性上相對由于常規(guī)的CTA。
綜上所述,DSCTA 技術對于血管動脈瘤的診斷的準確率相對高于常規(guī) CTA ,尤其是提高了顱底附近2~5mm和5~7mm上的小動脈瘤診斷的敏感度和準確率。對于臨床上較為復雜細微的血管動脈瘤的診斷的優(yōu)越性明顯強于常規(guī) CTA。因此,在臨床上推薦將DSCTA檢查列為顱底小動脈瘤的診斷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