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是19-20 世紀初法國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雕塑藝術家,他將畢生的熱情獻于藝術,敢于掙脫學院派的束縛,追尋忠于自然體現(xiàn)事物本質的藝術表達,其著名雕塑作品《思想者》可謂家喻戶曉。
《思想者》——羅丹
《羅丹藝術論》是羅丹對雕塑奧秘的探索結論和提煉,也是對歐洲雕塑史的科學的總結。此書是羅丹晚年所著,在囑詞部分,誠摯耐心的給予后輩青年藝者經(jīng)驗指導,分享多年來探索雕塑奧秘的寶貴經(jīng)驗,使我們后輩在對藝術追求的迷途中憬然有悟,引領我們開啟尋找關于藝術的真諦之路。
羅丹將畢生的熱情獻于藝術,一生都在追尋自己獨特的藝術表達,“在藝者的眼中,一切都是美好的?!彼囌呔哂忻翡J的視覺感官,可以發(fā)現(xiàn)自然萬物中的美,這種“自然美”不只是單純的模仿自然,而是可以透過其表面,觀察到萬物眾生之本質,觸碰到其內(nèi)在核心的“真”。將世界萬物之“真”加以人情化和藝術化,即可獲取“美”的感知。妝容素雅的妙齡少女與被歲月留下滿臉皺紋的老漢相比,大眾會認為前者是美的,但觀看倫勃朗晚年的自畫像,柔和的光影下,神態(tài)安詳?shù)睦险哽o靜地望著這個世界,誰又能否認其帶給我們的美的視覺享受。
《地獄之門》——羅丹
“奉自然為唯一的女神”,羅丹一直以自己獨到的眼光追尋著自然,熱愛自然、忠于自然,在自然生活中發(fā)現(xiàn)獨特的真實,并用自己的藝術形式來表達這種真實的“美”。貢布里希在《藝術的故事中》提到編寫本書時,想到的對象是剛剛獨自發(fā)現(xiàn)了這個藝術世界的少年讀者,希望本書可以向初學者展示事實狀況,而不讓繁枝細節(jié)干擾思路。因此整本書的敘述方堅持用淺顯易懂的語言,使讀者在閱讀時輕松有趣。(貢布里希,2008)羅丹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也是追求一種簡潔單純的藝術表達,常常通過他的作品透露出自己對人生地思考,在自然的真實中窺出藝術之美。他塑造的人物多是艱苦生存、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寫照,他的藝術力量更多的是內(nèi)心思想與情感的自然爆發(fā)。他的驚世之作“地獄之門”取材于但丁“神曲”,這一巨大的藝術工程,花費了他后半生的整整37 年,直至逝世也未完成。羅丹相信:“藝術即感情”,他的作品也幾乎全部都向世人證明了他的這一觀念。
囑詞中還提出“留神不要去模仿前人?!鼻叭肆粝碌慕?jīng)驗總結,是一把鑰匙,使用它可以幫助我們跳出困裘的樊籠,但過于依賴,完全模仿,就會使我們停滯不前。當今很多人對待事物缺少自己衡量的尺度,內(nèi)心缺乏自己獨立的判斷,因此在行事為人的時候很多事情喜歡跟風,只要大部分人認為是好的東西,自己不經(jīng)思考就也會認可。這種跟風現(xiàn)象在藝術方面也是如此,很多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的人在做創(chuàng)作時,不先想著自己原創(chuàng),而是給自己找很多沒有靈感的借口,去翻看別人的東西,修修改改借鑒到自己的作品上,再美其名曰這是一種藝術“再創(chuàng)造”。年輕藝者是要謙遜真誠地瞻仰在藝術這條道路上的前輩們。但發(fā)自內(nèi)心的瞻仰前輩偉人的作品是瞻仰他們高貴的靈魂,并不僅僅是停留在表面。在對前人藝術作品模仿的時候,大多數(shù)人往往只是模仿抄取個外形,并不能真正領悟作品的本質含義,對此羅丹在這里勸告青年藝者在創(chuàng)作時要有耐性,不要向往可以憑空獲得極好的靈感,所謂的靈感皆是藝者的德性,是藝者如誠實的工人一般經(jīng)過不懈努力,專注思考,認真鉆研的產(chǎn)物。羅丹在這里是將工人的德性與藝術的德性等同了,正如羅丹的所有作品,都是千錘百煉通過對自然事物的細心觀察耐心的磨練出來的,從此觀點看,藝者和工人是等同的,只要誠實踏實,用獨特的眼光去看待自然,發(fā)現(xiàn)自然中的美好,就會做出好的作品。
很多時候,青年藝術家們打破傳統(tǒng)的新穎創(chuàng)作經(jīng)常遭受藝術評論者和觀眾的抨擊,對此,羅丹鼓勵我們即使會與固有思想有沖突,也要毫不躊躇的表達自己對“真實”的感覺。也許因此會不被接受,但這種孤獨是短暫的,因為你認為是絕對真實的東西,在大家眼中也必定是真實的,最終大家還是會選擇歸向你。這告訴我們在藝術的領域,我們的創(chuàng)作應該是不受任何規(guī)則約束的,我們只要能夠使懂的欣賞的觀眾理解我們所要表達的意義,從而領略到其中的精神的愉悅即可。繪畫、詩歌、音樂,都是相通的藝術,是讓人們對著自然唱出的美麗樂章,是自己內(nèi)心的情緒表達,它們表達方式有所不同,但皆可使心靈感動。正如藝術包涵設計,設計也要具有藝術性。格羅塞把藝術分為“靜的藝術”和“動的藝術”兩大類,靜的藝術包括人體裝飾、器具的裝潢和造型藝術(獨立意義的繪畫與雕刻),動的藝術包括舞蹈(活動的雕刻)、詩歌和音樂。不管動或靜的藝術都是觀念先行,在創(chuàng)作前期,作者都需要現(xiàn)在腦海中構想一張藍圖,這個過程也就是設計的過程。另外,羅丹告訴我們“不要裝腔作勢故意去勾引群眾。要單純,要天真!”讓我們不要懼怕權威,不要因為與觀眾以往所認知的有沖突而擔憂,不要有太多的顧慮,只要表達出你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即使人們最初也許會不贊同你的藝術觀點和藝術手法,但是沒關系,只要是絕對真實的東西,總會有懂的欣賞的人來識得好的藝術作品。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初期階段通常都是孤獨的,但是不要懼怕孤獨,更不要為了迎合大眾口味而偏離自己內(nèi)心本真的想法。縱觀藝術發(fā)展史,不管是文藝復時期、印象派、野獸派又或是抽象派的巨匠們,真正的藝術家,都不是逢迎大眾,而是引領社會時尚。
羅丹在囑詞向我們傳授了自己精湛的雕塑技法,對我也是有很大的啟發(fā),雖然我未曾學過雕塑,但我認為藝術的本質是相通的。他告訴我們在自己訓練時,不要只關注事物的外輪廓,要往更深處的去理解事物的內(nèi)在結構。就像我們初學者在接觸素描基礎時,如果只注意外部形態(tài),不注意事物整體的結構和空間關系,那描繪出的畫作就會很平面,缺乏立體感。
《吻》——羅丹
我本專業(yè)是視覺傳達設計,經(jīng)過近幾年的發(fā)展,視覺傳達已不僅是單純的平面設計,而是慢慢從關注于做符號和物質,即造物層面向行動的設計、交互的設計、注重環(huán)境的設計發(fā)展。這就要求我們視傳設計從事者不僅需要有準確的幾何概括能力,還需要敏銳的立體感和空間想象力,而要具備這種立體空間感,就需要我們更“深”的看待事物,也就是透過表面,認識事物的真諦。就像在學習畫人物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人體骨骼、肌肉,未經(jīng)過專業(yè)學習者在繪畫時只是畫出自己看到的輪廓,而經(jīng)過專業(yè)訓練后即可以透過皮膚看到內(nèi)在的骨骼結構、肌肉走向,這樣畫出的人物才更有體積感、有生命力。也就是羅丹講的只要凹凸面表達準確,體積自然出來,輪廓不需要刻意勾勒也能完美的表達物體。因此不管是從事雕塑、繪畫還是設計,都是我們內(nèi)在決定了我們的作品。
在沒有深入了解純粹美學前,要先對藝術名作的精神與形式有一定的確切認識和探討。《羅丹藝術論》囑詞部分值得我們慢慢品讀,細細咀嚼。書中的教誨與啟示,對我們?nèi)蘸蟮膶W習研究有著很大的幫助,不僅要將前輩巨匠的諄諄教誨銘記于心,更重要的是要運用于自己以后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這將會對我們未來的發(fā)展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