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教學改革,要反復比較、揣摩語文學科傳統(tǒng)學習方法與現(xiàn)代學習方法的異同,發(fā)現(xiàn)它們“相克”的地方,找準它們“相生”的交叉區(qū)域。聚焦語文學習方法,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對峙主要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讀背功”相遇“建構力”,“自接受”相遇“求異思”,“獨鉆研”相遇“合作化”,“啃書本”相遇“踐與行”。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交匯則主要體現(xiàn)在問題驅動、器利事善、因材施教、批判思維四個方面。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習方法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
教學變革,繞不過去的是學習方法的變革。盡管學習科學已經向我們提供了各種現(xiàn)代的、眼花繚亂的方法選擇,但筆者以為,傳統(tǒng)中,尤其是中國語文教育傳統(tǒng)中那些具有鮮活生長力的方法是必須保留并且必須給予“善意”的改造的,因為那是可資利用的嫁接口,就像干細胞一樣有著無限的發(fā)展?jié)撃?。小學語文教師,在做“語文改革”這篇大文章時,首先要做的是懷著十二分的定靜,反復比較、揣摩語文學科傳統(tǒng)學習方法與現(xiàn)代學習方法的異同,發(fā)現(xiàn)它們“相克”的地方,更要找準它們“相生”的交叉區(qū)域。
一、 明晰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對峙
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這一組“反義詞”的背后,牽拉著一串又一串的對立關系。聚焦語文學習方法,取主干、舍枝末,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 “讀背功”相遇“建構力”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傳統(tǒng)的語文學習,將“讀”和“背”視為“童子功”,是誦經學典的“不二法門”。被后人稱頌的杰出文才,無一例外的都是小時候就具備深厚的讀背功夫,對經典作品都是信手拈來。一代又一代在“熟讀成誦”中成長起來的文人墨客,理所當然地就把“讀”與“背”變成了傳統(tǒng)語文學習的代名詞,兩者之間似乎是完全可以畫上等號的。
現(xiàn)代的學習,是學習者在與環(huán)境交互作用中主動建構內部心理表征的過程。語文學習中的建構究竟是什么呢?最常態(tài)的就是對語言材料的理解、感悟和內化重組、外化運用。顯然,這是一個復雜的思維活動,僅僅依靠“讀”和“背”是不可能達成的。學生需要不斷地通過體會、玩味、鑒賞、想象、演繹、討論等各種方式,對感知到的信息和觀念進行加工轉換,基于新、舊知識和經驗進行綜合和概括,用自己的思路和語言給以新的詮釋,最后形成獨屬自己的閃耀著個性光芒的見解、思想與技能。在這一過程中,必然是要發(fā)生“讀”和“背”的學習行為的,但在“讀”與“背”之外的那些豐富的具身學習活動,才是語文學習的真正的本質特性。那種全身心投入、在語文材料中來回行走的自我建構力,才是符合現(xiàn)代學習觀的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二) “自接受”相遇“求異思”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這是中國人歷來奉為信條的古訓,入木三分地描繪了為師者的姿態(tài)——傳、授、解。那么,作為其作用對象的學生,自然而然就是聽之、接之、受之了。傳統(tǒng)的學習中,所學的全部內容都是以確定的方式由教師灌輸給學生。學生無須進行任何獨立發(fā)現(xiàn),只需把教師呈現(xiàn)的材料,如一個語詞、一段美文、一套道理等,最大限度地塞入自己的大腦,以便在將來的某一時刻可以運用或再現(xiàn)出來。學習的成效和接納的信息量的多少成正比??己说臉藴剩彩强磳W習者對學習材料再現(xiàn)的程度,如果與學習內容完全吻合,分毫不差,那就是達到了學習的“上乘”。
現(xiàn)代的學習方法,倡導的是“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理念。何謂“主人”?就是有主動權,有話語權,有選擇權。對學什么可以有自己的意見,對怎么學可以有自己的主張,對學習材料的優(yōu)劣可以有自己的判斷和評價。敢想,敢說,敢做,敢發(fā)現(xiàn);不唯師,不唯書,不唯權威。在這種狀態(tài)下,學生不再僅僅關注“是什么”,而是更多地去思考“為什么”;不再是最大程度地去復制學習材料,而是把自己的情感、經驗、體悟融入學習材料;不再是單向、不走樣地接受信息,而是個性化地去解讀、改造、運用信息。所以,現(xiàn)代語文學習方法的舞臺上,模仿和記憶隱退到不被注意的角落,質疑和探究則站到了聚光燈下的正中央。辨析語詞的用法,揣摩文字的意蘊,體會行文的精當,表達內心的感悟……學生在這其中經歷的思維的發(fā)展、智慧的生成、思想的成長、潛能的伸展,是傳統(tǒng)的被動學習遠遠無法企及的。
(三) “獨鉆研”相遇“合作化”
歷數(shù)中國古代史上做出卓越成就的名人大家,無一不是憑借獨立自強、不懈奮斗而取得成功的:屈原每天躲到山洞里誦讀《詩經》,用了整整三年時間,從民歌、民謠里吸收了豐富的營養(yǎng),終于成為偉大詩人;司馬遷身受奇恥大辱,滿懷孤憤,在家中獨自潛心研讀與整理,寫出了令世人矚目的鴻篇巨制《史記》……摒除一切私心雜念,咬緊牙關單打獨斗是他們實現(xiàn)理想的途徑,也是幾千年來中國讀書人代代沿襲下來的慣常的思維方式,理所當然也就成了最常規(guī)的傳統(tǒng)的學習方法。傳統(tǒng)視角下,心無旁騖、沉浸其中的個人鉆研方式,是有成效的、真正的學習。
釋放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是當今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在現(xiàn)代學習觀背景下,一種新型的學習策略孕育而生,那就是以“互相幫助、共同發(fā)展”為目標的合作學習。它是學生在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按照明確的責任分工進行的一種互助式學習。這樣的學習,由于采用的是異質分組方式,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興趣、知識面寬度都不一致,學生間、師生間的互相啟發(fā)、相互討論,都有可能將另一些學生的思維導向一個新的領域,出現(xiàn)一些新的視角,提出一些值得爭論的問題??梢钥隙ǎ@樣一個知識不斷生成、不斷建構、不斷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比個人鉆研產生的效果和益處要大很多倍。
(四) “啃書本”相遇“踐與行”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饑,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而讀之,以當朋友;幽憤而讀之,以當金石琴瑟”,說的都是中國文人對“啃書本”的熱衷與堅守。他們通過讀書成為賢達,科舉及第,步入國家和地方的行政機關,實現(xiàn)“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抱負。這些“啃書者”,往往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對書本之外的諸人諸事諸活動,一律予以堅決屏蔽,把學習和現(xiàn)實世界完全割裂開來。可以說,“知行分離”是傳統(tǒng)教育中的一大糟粕,學科知識變成了書本上的東西,變成了遠離學生經驗和不能對行為產生影響的東西。
現(xiàn)代學習理念直面這一弊端,進行顛覆性變革,提出了“大語文”的學習觀,倡導學生突破書本和封閉式課堂的拘囿,打破學校學習和外部世界之間的壁壘,踴躍地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走上社會,走進自然,走進現(xiàn)實的生活,在廣闊的天地里去觀察、聯(lián)想、體驗、感受、創(chuàng)造,在參觀、訪問、調查、排演、辯論、創(chuàng)作等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發(fā)現(xiàn)和體會語文的魅力,在不知不覺中習得語文的知識和技能,在不知不覺中提升語文的各種素養(yǎng),在不知不覺中用生動活潑的方式欣然而靈動地實現(xiàn)言語生命的豐盈與生長。
二、 找準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交匯
現(xiàn)代是從昨天的傳統(tǒng)走過來的,今天的現(xiàn)代到了明天就成了傳統(tǒng)。因此,從歷史的長河來看,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是這長河中不同的流段,它們之間有接續(xù),在某個節(jié)點,它們更有交匯和融合。語文學習的方法,除了有靜態(tài)的選擇,也應有動態(tài)的整合。筆者試圖從以下四個方面探討傳統(tǒng)的語文方法和現(xiàn)代的語文方法之間的交匯之策。
(一) 問題驅動
中國古代的學者普遍認為:學問,是包含著學和問的。沒有問題作為導引的學習是死板的學習。宋代大儒朱熹推崇“于疑處學”。明朝學者陳獻章則明確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鼻宕┏桥晒盼募摇⒃娙藙㈤_著《問說》,將“問”的重要性論述得鞭辟入里,明確指出“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F(xiàn)代學習觀強調讓學生了解和體驗過程與方法,養(yǎng)成善于發(fā)現(xiàn)、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習慣,這不正和古代學者所提倡的“問中學、學中問”的思想一脈相承嗎?可見,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在這一點上發(fā)生了勾連,循著問題去學習的方法在歷史的考驗中沉積下來,且必將發(fā)揚光大。
找到這個契合點,對教師來說意義重大,因為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要依靠教師來調動和激發(fā)。一味地講授和灌輸,是不可能促動學生的問題式學習的,只有改變“一講到底”“一問到底”的線性教學方法,把語文課堂變成學生的“勘探”場所,才能促動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這種意識帶動下的有效學習。怎么在模模糊糊一大片的語文園地中開拓出有吸引力的問題場域呢?有兩種基本方法:一是根據(jù)學習材料擬訂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單,讓學生自己尋找解決方案。比如,故事性強、人物對話豐富的文章,可以提出演課本劇的要求,學生就要嘗試解決這其中的改編劇本、準備道具、組織排演等一系列的問題。二是以一個主問題(專題)統(tǒng)攝全過程學習,就是一種“做課題”式的研究性學習。比如學習《奇妙的海底世界》一課,就可以用“你覺得海底世界奇妙在哪里?它如此奇妙的原因是什么?”這樣一個大問題,引導學生研讀文本,又延伸文本,在感性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理性探究,經由文本走進一個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當然,這兩種策略還可以產生很多變式,但不管外形怎么變化,其內核是不變的,那就是用問題驅動學生去思考、去探求,一步一步地按照自己的路徑去實現(xiàn)認知、情感、價值觀的生長。
(二) 器利事善
借助條件與工具讓學習發(fā)生并取得良好效果,是我國經學傳統(tǒng)的法門之一??鬃拥摹肮び破涫拢叵壤淦鳌彪m然說的不是學習,但后世引經據(jù)典者,常常用這句話來說明條件與工具的重要。荀子《勸學》篇有這樣的譬喻:“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善于借物,是古人學習的好方法。借助工具的教學工藝萌芽古已有之。北宋初年的大儒胡瑗,在他的“蘇湖教學法”中即有直觀教學的創(chuàng)舉:他將禮器及繪有祭祀禮儀內容的掛圖用于教學,“使人人得窺三代文物之懿,朝夕對之,皆若素習”。
現(xiàn)代教學方法領域,“善假于物”更是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崛起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教育工藝學就是在教育工具、教育技術借助電子技術中應運而生的。今天的器利事善,則插上了信息化、互聯(lián)網、人工智能的翅膀。如果說課件的運用會讓我們的祖先自嘆不如,那么,今天的電子白板、平板電腦教室、遠程教學同步直播、微課、慕課,則更會讓假設能活到今天的胡瑗們瞠目結舌。有人甚至預言,將來完全有可能將所有的人類知識,“寫”在一個人工智能芯片上,然后植入學生的大腦……四庫全書也好,二十四史也好,再不用青燈黃卷、皓首窮經。而這樣的不可思議的工具進步,其實一點沒有掙脫傳統(tǒng)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規(guī)定性。
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這樣一個互為交融的區(qū)域,正是教者可以做足文章、做好文章的地方。面對五花八門、應有盡有的工具性資源,取什么來用?用在什么地方?何時用?怎么用?都是具有研究價值的課題,需要教師站在學生學習的角度去用心考量,充分運用聲音、色彩、圖像、動畫等各種手段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官,利用工具技術跨時空、動態(tài)呈現(xiàn)等優(yōu)勢,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將靜止、抽象的文字符號變?yōu)榛顫?、具體、有血有肉的直觀場景,讓學生通過形象感知加強體驗,產生情感共鳴,從而構建多元、多維、多角度的學習模式,提高學習的廣度、深度和效度。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現(xiàn)代“利器”,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對支持性環(huán)境要求高,而傳統(tǒng)的工具利用則有小、快、靈的特點)。“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在工具支持方面并無優(yōu)劣之別,應兼容并行,各擅其勝。
(三) 因材施教
我國傳統(tǒng)教育中“因材施教”的策略源起于孔子?!墩撜Z》記錄下來的經典案例是孔子面對子路和冉有提出同樣的問題時分別給出截然相反的回答:“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教師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個性施以不同的教育,讓不同個性的學生從老師的教導中悟出屬于自己的體會,收獲人生的經驗。用今天課程論的語言來說,孔子給予他弟子的,幾乎全是個別化的、不同的課程學習。而現(xiàn)代課程學習則正從班級授課制的集約化學習向“私人定制”的個別化學習轉軌。隨著班級的規(guī)模越來越小,因材施教的可能性大大提升。這不是又回轉到塾師制和學徒制的學習組織樣態(tài),而是經歷了否定之否定,對班級授課制的現(xiàn)代化揚棄。
今天我國的教學組織形態(tài)和學習制式,正如經濟社會正經歷工業(yè)化進程一樣,班級授課制仍然以強大生命力“活”在當下的教育實境中:集約化生產、標準件制造盡管帶來很多弊端,但它又是不可逾越的歷史門檻。因此,我們更要整合傳統(tǒng)學習的“因材施教”和現(xiàn)代學習的“自然分材”(熊川武教授提出的理論),即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既要針對不同個性,又要針對不同智力層次、不同知識背景的學生,提供各異的教學服務,為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課程學習。
在語文學習中,針對學生的個性化特點,給予他們最合適的幫助,至關重要。因為每個學生潛在的言語資質特點決定了他們成長為現(xiàn)實中言語人才的可能性。如果給學生提供的學習內容、方法不適合他的特性與需求,他的言語潛能就無法被引發(fā),就仍然會像之前一樣,處于蟄伏的狀態(tài)。若一直不想辦法去刺激它,說不定這珍貴的先天稟賦就漸漸萎謝了。所以,語文教師要根據(jù)每個人的資質特點,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要求、不同層次的學習任務單、不同層次的課后延學單,采用不同層次的評價標準,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去推動每個學生言語生命的個性化成長。這不僅是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也是發(fā)掘學生言語潛能、發(fā)展其言語才能的必由之路。
(四) 批判思維
傳統(tǒng)的學習觀固然有“代圣人立言”及“非禮勿視非禮勿聽”等禁錮士子思維的局限,但并非沒有批判性思維的浪花。
“亞圣”孟子就斬釘截鐵地說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質疑儒家經典《尚書》的記載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辛棄疾則借他的詞作大膽表達“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盡管這樣的聲音并不是傳統(tǒng)經學的主流,但古人在“我注六經”的同時尚能“六經注我”,留下了批判性思維的空谷足音。
現(xiàn)代的批判性思維是認知心理學和學習科學等前沿學科共同關注的對象。許多創(chuàng)新的思想、理念、決策、方法、技術、策略等,都離不開人們的批判性思維。在任何學段、任何學科,都應該強調批判性思維的學習與歷練。即使是小學語文學習,也必須讓學生從小就嘗試、掌握批判性思維以成為習慣??梢赃@樣說,批判性思維不僅能在學生學習方法層面起到作用,它更是學生核心素養(yǎng)結構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語文學習中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的這一交叉點雖然略顯微小,但彌足珍貴。所有語文人都要看到這個微弱的光點,并通過自己的作為不斷地去凸顯、去加強、去擴大,在質疑問難、發(fā)現(xiàn)探索、深入體悟、比較辨析等言語活動中,激發(fā)學生大膽求異、敢于懷疑的思維火花,培養(yǎng)學生不唯書、不唯師、只唯實的批判精神,鼓勵學生善于用批判的眼光去閱讀、理解文本,逐步養(yǎng)成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徐芳,江蘇省南通市朝暉小學校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