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云,張亮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慢性?。┦侵搁L期的、不能自愈也幾乎不能被治愈的疾病?!妒澜缧l(wèi)生組織報告2018》指出:2016年,全球約有4 100萬人口死于慢性病,占5 700萬全死因人口的71%,其中死于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道疾病及糖尿病4種慢性病的人數(shù)占慢性病死亡人數(shù)的79%;而且低收入國家和中低收入國家成年人面臨的慢性病風險分別為21%和23%,幾乎是發(fā)達國家(12%)的近2倍[1]。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控制和降低慢性病是全球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面臨的重要健康問題。健康促進生活方式是指個人為了維持或提高健康水平,以達到自我實現(xiàn)和自我滿足采取的多層面行為和感知[2]。健康促進生活方式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拓展慢性病患者健康潛能,改善病情及延緩并發(fā)癥,提高其生活質(zhì)量[3-4]。根據(jù)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fā)布的《廣東省成年人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監(jiān)測報告》,慢性病在廣州導致的死亡占比逐年增加,2013年慢性病導致的死亡占比高達86.8%,而以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為主的慢性病與不健康生活方式有關[5]。近年來,以慢性病患者為重點干預對象的健康管理和健康促進等在社區(qū)大力推廣,旨在通過對慢性病患者的生活方式干預達到控制慢性病發(fā)病率、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目的。本研究采用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第2版修訂本(HPLP-ⅡR)對廣州市老城區(qū)慢性病患者的健康促進生活方式水平進行測量,同時調(diào)查慢性病患者對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的利用情況,旨在了解慢性病患者的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并通過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社會人口學特征和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利用對其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影響,旨在為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機構開展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和行為干預等提供指導和依據(jù)。
1.1 調(diào)查對象 2017年11月—2018年1月,采用多階段隨機抽樣法選取廣州市750例慢性病患者為研究對象。老年人是慢性病的高發(fā)群體,《2017年廣州老齡事業(yè)發(fā)展報告和老年人口數(shù)據(jù)手冊》顯示廣州市越秀區(qū)、海珠區(qū)、荔灣區(qū)、天河區(qū)已進入中度老齡化,且此4區(qū)在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與人口社會特征上也有較好的代表性,因此將以上4區(qū)作為調(diào)查現(xiàn)場。根據(jù)公式n=(Zα/2)2π(1-π)/E2,以置信水平為95%(Zα/2=1.96),π=0.45(綜合廣東省衛(wèi)生健康委基層衛(wèi)生行政負責人和幾個社區(qū)衛(wèi)生中心負責人的意見后確認,接受過全科醫(yī)生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或慢性病隨訪的慢性病患者約為慢性病患者總數(shù)的45%),抽樣誤差E=4%計算,得到最小樣本量為594,考慮無應答及無效問卷,適當擴大樣本量,最終確定樣本量為750。具體抽樣方法為:將每個區(qū)的所有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機構根據(jù)績效考核表現(xiàn)分為好、一般、較差三組,將每一組的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機構名稱寫于不透明的紙條并折疊,分別放置在3個小紙箱,隨機選擇1名調(diào)研員在每個紙箱中抽取1張紙條,每一區(qū)抽取3張紙條。共派4名調(diào)研員抽取12張紙條,確定了4個區(qū)共12家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為調(diào)研點??紤]到患者大多選擇上午去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與擬調(diào)研的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機構負責人溝通后,將調(diào)研時間定為周一至周五的某一上午,在每家機構隨機選取前來尋求服務的60~70例慢性病患者作為調(diào)查對象。納入標準為:(1)年齡≥18歲,意識清楚,能自行填寫或回答問卷;(2)在二級及以上醫(yī)療機構確診患慢性病,并參考廣州市基本醫(yī)療保險門診制定慢性病目錄,包括高血壓、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心臟手術后抗凝治療、帕金森、糖尿病等共20種疾??;(3)了解該項目的調(diào)研目的與內(nèi)容,愿意接受調(diào)研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共發(fā)放問卷750份,回收有效問卷697份,問卷有效率為92.9%。
1.2 調(diào)查方法 因調(diào)查對象大多為老年人,獨立完成問卷較困難,問卷由廣州醫(yī)科大學衛(wèi)生管理學院本科生和研究生介紹調(diào)查目的和意義,并取得調(diào)查對象同意后,以通俗易懂的統(tǒng)一指導用語進行詢問并填寫。調(diào)查內(nèi)容分為3部分:(1)慢性病患者的社會人口學特征,包括性別、年齡、居住情況、受教育程度、個人月均收入、慢性病種類,這部分變量是在廣泛閱讀文獻的基礎上,根據(jù)與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潛在關聯(lián)進行設定。(2)對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的利用情況,包括是否定期在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機構治療慢性病、是否簽約家庭醫(yī)生、是否接受過全科醫(yī)生健康教育及是否接受過全科醫(yī)生慢性病隨訪,這4個變量是綜合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機構為慢性病患者提供的服務項目及咨詢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專家的意見后設定。(3)健康促進生活方式測量,本研究采用HPLP-ⅡR,包括營養(yǎng)、人際關系、健康責任、壓力管理、體育運動及精神成長6個因子,共40個條目[6]。每個條目有4個等級選項:從不、有時、經(jīng)常、總是,分別賦值1、2、3、4分,量表總分40~160分。
1.3 質(zhì)量控制 調(diào)查前對學生進行培訓,培訓內(nèi)容包括問卷條目的解釋和與調(diào)查對象的溝通技巧。問卷調(diào)查期間每天隨機抽查10%的問卷,對于漏項、書寫和邏輯錯誤做到及時發(fā)現(xiàn)并糾正,數(shù)據(jù)采用雙錄入并運行邏輯檢錯,剔除性別、年齡及其他關鍵變量缺失的不合格問卷。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相對數(shù)表示;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總分及各維度的影響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慢性病患者的社會人口學特征 697例慢性病患者中,男279例(40.0%),女418例(60.0%);年齡44~90歲,平均年齡為(69.4±5.1)歲,其中≤65歲233例(33.4%),>65歲464例(66.6%);與配偶/子女同住者543例(77.9%),獨居及其他154例(22.1%);受教育程度為小學及以下、初中、高中/中專、大專及以上的人數(shù)分別為183例(26.3%)、185例(26.5%)、193例(27.7%)、136例(19.5%); 個人月均收入≤2 000、2 001~4 000、4 001~6 000、≥ 6 001元的人數(shù)為63例(9.0%)、326例(46.8%)、199例(28.6%)、109例(15.6%);患1種慢性病的被調(diào)查者431例(61.8%),患2種及以上慢性病的被調(diào)查者266例(38.2%)。
2.2 慢性病患者的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利用情況 697例慢性病患者中,555例(79.6%)定期在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治療慢性??;256例(36.7%)患者簽約家庭醫(yī)生;523例(75.0%)患者接受過全科醫(yī)生健康教育;328例(47.1%)接受過全科醫(yī)生的慢性病隨訪服務。
2.3 慢性病患者的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得分情況 697例慢性病患者的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均分為(115.23±12.21)分,標準化得分為72.02分。營養(yǎng)、人際關系、健康責任維度得分居于前3位,標準化得分依次為81.33、78.40、71.73分;而體育運動得分最低,標準化得分為62.63分(見表1)。
2.4 慢性病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不同年齡、居住情況、受教育程度、個人月均收入、是否定期在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機構治療慢性病、是否接受全科醫(yī)生健康教育及慢性病隨訪調(diào)查對象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總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不同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是否接受全科醫(yī)生慢性病隨訪的調(diào)查對象,營養(yǎng)維度得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性別、年齡、定期在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機構治療慢性病及是否接受過全科醫(yī)生慢性病隨訪的調(diào)查對象,人際關系得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居住情況、受教育程度、個人月均收入、患慢性病種類、是否定期在社區(qū)治療慢性病、是否簽約家庭醫(yī)生、是否接受過全科醫(yī)生健康教育及慢性病隨訪的調(diào)查對象,健康責任得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年齡、受教育程度、個人月均收入的調(diào)查對象壓力管理得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年齡、居住狀況、受教育程度、個人月均收入、是否定期在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機構接受慢性病治療、是否接受過全科醫(yī)生健康教育及慢性病隨訪的調(diào)查對象,體育運動得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年齡、受教育程度、個人月均收入及慢性病種類的調(diào)查對象,精神成長維度得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5 健康促進行為方式及各維度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分別以健康促進行為方式總分及各維度得分為因變量(賦值:以實際值納入),將單因素分析中有統(tǒng)計學差異的特征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受教育程度、個人月均收入、是否接受過全科醫(yī)生健康教育及慢性病隨訪是慢性病居民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總分的影響因素(P<0.05);年齡和受教育程度是營養(yǎng)維度得分的影響因素(P<0.05);性別與年齡是人際關系維度得分的影響因素(P<0.05);受教育程度、慢性病種類、是否接受過全科醫(yī)生健康教育及慢性病隨訪是健康責任維度得分的影響因素(P<0.05);年齡和個人月均收入是壓力管理維度得分的影響因素(P<0.05);年齡、居住情況、個人月均收入、是否接受過全科醫(yī)生健康教育及慢性病隨訪是體育運動維度得分的影響因素(P<0.05);年齡、受教育程度及患慢性病種類是精神成長維度得分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1 697例慢性病患者的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得分情況Table 1 Domain scores of the HPLP-ⅡR of 697 patients with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表2 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及各維度得分的單因素分析(±s,分)Table 2 Univariate analysis of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scale and domain scores of the HPLP-ⅡR
表2 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及各維度得分的單因素分析(±s,分)Table 2 Univariate analysis of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scale and domain scores of the HPLP-ⅡR
組別 例數(shù) 總分 營養(yǎng) 人際關系 健康責任 壓力管理 體育運動 精神成長性別男2 7 9 1 1 5.0 8±1 1.2 0 1 9.3 2±2.0 9 1 5.3 9±2.0 4 3 1.9 8±4.9 1 1 4.1 1±2.0 4 2 0.1 1±3.7 3 1 4.1 5±2.6 0女4 1 8 1 1 5.3 3±1 2.8 6 1 9.6 4±2.0 8 1 5.8 8±2.1 8 3 1.2 8±5.2 2 1 4.2 7±2.2 3 1 9.9 9±4.3 0 1 4.2 8±3.0 2 t值 -0.2 7 -2.0 6 -2.9 5 1.8 0 -0.9 8 0.4 1 -0.5 9 P值 0.7 8 6 0.0 3 1 0.0 0 3 0.0 7 2 0.3 2 8 0.6 8 3 0.5 5 8年齡(歲)≤ 6 5 2 3 3 1 1 7.5 8±1 0.2 4 1 9.8 7±1.9 4 1 6.0 4±2.0 8 3 1.7 7±4.5 6 1 4.4 7±2.1 9 2 0.6 7±3.7 6 1 4.7 6±2.7 2>6 5 4 6 4 1 1 4.0 4±1 2.9 4 1 9.3 4±2.1 4 1 5.5 0±2.1 4 3 1.4 5±5.3 7 1 4.0 7±2.1 3 1 9.7 2±4.2 0 1 3.9 7±2.8 9 t值 3.9 3 3.2 1 3.1 9 0.8 1 2.3 4 2.9 2 3.4 7 P值 <0.0 0 1 0.0 0 1 0.0 0 2 0.4 2 1 0.0 2 0 0.0 0 4 0.0 0 1居住情況與配偶 /子女同住 5 4 3 1 1 5.8 6±1 1.3 5 1 9.5 7±2.0 3 1 5.6 0±1.8 8 3 1.8 9±4.6 9 1 4.1 9±2.0 4 2 0.4 0±3.9 4 1 4.2 2±2.6 1獨居及其他 1 5 4 1 1 2.9 7±1 4.6 8 1 9.3 2±2.2 8 1 5.9 7±2.8 5 3 0.4 1±6.2 7 1 4.2 6±2.5 2 1 8.7 6±4.3 2 1 4.2 5±3.6 0 t值 2.2 6 1.3 3 -1.5 4 2.7 2 -0.3 3 4.4 6 -0.1 0 P值 0.0 2 7 0.1 8 5 0.1 2 5 0.0 0 7 0.7 4 5 <0.0 0 1 0.9 2 2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 1 8 3 1 1 0.6 0±1 2.8 2 1 8.9 3±2.1 1 1 5.3 3±2.2 2 3 0.0 9±5.5 4 1 3.6 5±2.2 0 1 9.1 6±4.4 6 1 3.4 4±3.0 5初中 1 8 5 1 1 6.4 5±1 2.5 1 1 9.5 5±2.0 9 1 5.7 8±2.2 6 3 2.1 5±4.9 6 1 4.4 9±2.1 8 2 0.1 6±4.1 2 1 4.3 3±2.8 4高中 /中專 1 9 3 1 1 6.8 4±1 1.1 9 1 9.6 8±1.9 9 1 5.8 5±2.0 3 3 1.9 6±4.9 4 1 4.3 2±2.0 0 2 0.4 3±3.7 7 1 4.6 0±2.6 4大專及以上 1 3 6 1 1 7.4 9±1 0.7 9 2 0.0 2±2.0 3 1 5.7 8±1.9 7 3 2.1 7±4.5 7 1 4.4 0±2.1 5 2 0.4 9±3.7 6 1 4.6 3±2.7 0 F值 1 2.6 5 8.1 5 2.2 5 7.1 1 5.7 9 4.1 0 6.8 4 P值 <0.0 0 1 <0.0 0 1 0.0 8 1 <0.0 0 1 0.0 0 1 0.0 0 7 <0.0 0 1個人月均收入(元)≤ 2 0 0 0 6 3 1 1 1.0 2±1 3.3 2 1 9.2 4±2.5 3 1 5.4 1±2.2 0 3 0.3 5±5.3 3 1 3.5 4±2.3 5 1 8.5 9±4.9 8 1 3.8 9±3.1 7 2 0 0 1~4 0 0 0 3 2 6 1 1 3.9 2±1 2.2 8 1 9.4 4±2.0 9 1 5.6 1±2.2 0 3 1.0 6±5.1 4 1 4.0 2±2.1 5 1 9.8 3±4.1 4 1 3.9 6±2.8 8 4 0 0 1~6 0 0 0 1 9 9 1 1 7.0 6±1 1.9 9 1 9.5 0±2.0 5 1 5.7 8±2.1 5 3 2.1 9±4.9 2 1 4.5 5±2.1 5 2 0.4 3±3.7 1 1 4.5 1±2.8 5≥ 6 0 0 1 1 0 9 1 1 8.2 0±1 0.5 7 1 9.9 2±1.8 4 1 5.8 6±1.8 7 3 2.4 1±4.9 6 1 4.5 0±1.9 1 2 0.7 8±3.7 4 1 4.7 3±2.5 0 F值 7.5 9 1.8 5 0.8 7 4.6 6 5.2 0 4.8 5 3.0 8 P值 <0.0 0 1 0.1 3 6 0.4 5 9 0.0 0 3 0.0 0 1 0.0 0 2 0.0 2 7慢性病種類(種)1 4 3 1 1 1 5.0 6±1 1.6 6 1 9.3 9±2.0 8 1 5.7 4±2.1 1 3 1.1 3±4.9 7 1 4.2 7±2.1 0 2 0.0 7±3.9 8 1 4.4 5±2.7 9≥ 2 2 6 6 1 1 5.5 0±1 3.0 8 1 9.7 1±2.0 9 1 5.5 9±2.1 9 3 2.2 6±5.2 6 1 4.1 0±2.2 5 1 9.9 7±4.2 5 1 3.8 7±2.9 3 t值 -0.4 5 -1.9 2 0.8 9 -2.8 4 1.0 2 0.3 2 2.6 1 P值 0.6 5 0 0.0 5 6 0.3 8 0 0.0 0 5 0.3 1 6 0.7 5 2 0.0 0 9定期在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機構治療慢性病是5 5 5 1 1 5.8 9±1 1.8 5 1 9.5 6±2.0 6 1 5.5 7±2.0 6 3 1.8 6±4.8 7 1 4.2 5±2.0 5 2 0.3 8±3.9 4 1 4.2 6±2.6 8否1 4 2 1 1 2.6 3±1 3.2 6 1 9.3 4±2.2 0 1 6.1 0±2.3 9 3 0.3 7±5.8 1 1 4.0 1±2.5 2 1 8.6 9±4.3 5 1 4.1 3±3.4 6 t值 2.6 7 1.1 3 -2.4 0 2.8 3 1.0 4 4.2 1 0.4 1 P值 0.0 0 9 0.2 5 8 0.0 1 8 0.0 0 5 0.2 9 9 <0.0 0 1 0.6 7 9簽約家庭醫(yī)生是2 5 6 1 1 6.3 5±1 3.4 2 1 9.5 4±2.2 0 1 5.7 0±2.3 2 3 2.1 4±5.4 3 1 4.3 0±2.3 6 2 0.3 3±4.2 3 1 4.3 3±3.0 6否4 4 1 1 1 4.5 7±1 1.4 2 1 9.5 0±2.0 2 1 5.6 7±2.0 2 3 1.2 2±4.8 9 1 4.1 5±2.0 3 1 9.8 7±3.9 8 1 4.1 7±2.7 3 t值 1.7 8 0.2 7 0.2 0 2.2 8 0.9 4 1.4 4 0.7 2 P值 0.0 7 7 0.7 9 3 0.8 4 4 0.0 2 3 0.3 4 6 0.1 5 0 0.4 7 1接受過全科醫(yī)生健康教育是5 2 3 1 1 6.4 8±1 0.7 9 1 9.5 4±2.0 4 1 5.5 9±1.7 8 3 2.2 2±4.6 3 1 4.1 5±1.8 9 2 0.7 4±3.7 2 1 4.2 3±2.3 3否1 7 4 1 1 1.4 6±1 5.1 6 1 9.4 5±2.2 3 1 5.9 7±2.9 4 2 9.5 5±5.9 0 1 4.3 8±2.8 1 1 7.9 1±4.3 7 1 4.2 2±4.0 5 t值 4.0 4 -2.3 3 -1.8 5 5.4 6 1.2 0 7.6 7 2.6 2 P值 0.0 0 1 0.1 2 0 0.0 6 1 <0.0 0 1 0.2 3 3 <0.0 0 1 0.9 1 1接受過全科醫(yī)生慢性病隨訪是3 2 8 1 1 7.5 5±9.8 1 1 9.6 9±1.8 0 1 5.5 1±1.6 2 3 2.7 8±4.1 2 1 4.2 6±1.6 8 2 1.0 3±3.5 0 1 4.2 8±2.1 6否3 6 9 1 1 3.1 6±1 3.7 0 1 9.3 6±2.3 0 1 5.8 3±2.5 0 3 0.4 7±5.6 4 1 4.1 5±2.5 0 1 9.1 5±4.3 5 1 4.1 8±3.3 6 t值 4.9 1 2.0 7 -2.0 6 6.2 3 0.6 5 6.3 1 0.4 8 P值 <0.0 0 1 0.0 3 9 0.0 4 0 <0.0 0 1 0.5 1 3 <0.0 0 1 0.6 3 0
表3 健康促進方式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Table 3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scale and domain scores of the HPLP-ⅡR
(續(xù)表3)
廣州市慢性病患者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平均標準化得分為72.02分,處于良好水平。高于2016年廣東省6市HPLP-Ⅱ平均標準化得分59.70分(124.18/208)和疾病組標準化得分58.56分(121.81/208)[7];高于2015—2016年老年人健康促進生活方式標準化得分61.56分(128.05/208)和東部老年人健康促進生活方式標準化得分59.25分(123.23/208)[8];高于重慶市老年高血壓患者健康促進標化得分61.04分(126.97/208)[9]。筆者認為原因有二:一是本調(diào)查采用的是HPLP-ⅡR量表,該量表在HPLP-Ⅱ量表基礎上進行了修正,結合我國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將“與親近的人相互有身體的觸碰(如搭背、牽手或更親密的行為等)”“每天花15~20 min放松或冥想”等明顯帶有西方文化色彩的條目刪除,導致整體得分更高;二是本研究選點廣州老城區(qū),調(diào)查對象的受教育程度和經(jīng)濟收入整體水平明顯高于同類研究的調(diào)查對象,而受教育程度和經(jīng)濟收入是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正向影響因素。
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6個維度得分從高到低分別為營養(yǎng)、人際關系、健康責任、精神成長、壓力管理及體育運動,該結論與文獻[8,10-12]相近。營養(yǎng)維度得分最高,可能是因為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尤其是慢性病患者注重營養(yǎng)成分和膳食搭配,飲食結構趨向合理。體育運動是得分最低的行為方式,與《2014年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diào)查公報》的數(shù)據(jù):50~69歲人群經(jīng)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shù)百分比約18.0%,70歲以上的人數(shù)百分比僅為10.8%一致。老年人由于身體功能退化,或是因患病導致運動能力受限,參加體育運動尤其是高強度鍛煉的比例較低。
從調(diào)查對象的社會經(jīng)濟特征來看,年齡≤65歲、受教育程度高、月均收入≥4 001是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得分的正向影響因素。何巧等[4]在《慢性病患者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中對年齡這一影響因素做了綜述,但關于哪一年齡段具備較好的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并無一致結論。而且年齡并非影響健康促進生活方式6個維度,其對健康責任維度的影響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受教育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關系與同類研究結論比較一致:患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健康促進生活方式水平越高[4]。對維度進行細分,受教育程度對營養(yǎng)、健康責任及精神成長3個維度有正向影響。原因在于文化程度高的慢性病患者具有較高的認知功能,能獲取更多更全的健康資訊,更能認識到改變健康生活方式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性,精神層面的自給能力也越高。個人月均收入與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相關性與同類研究結論比較一致:家庭人均月收入越高,其健康促進生活方式水平越高[4]。進行維度細分,個人月均收入和營養(yǎng)、人際關系、健康責任及精神成長無關,是壓力管理和體育運動2維度的正向影響因素。究其原因,經(jīng)濟收入高者,生活壓力相對較小,對體育運動也有更多的物質(zhì)和時間投入。而患有慢性病種類與健康責任和精神成長有關,2種以上慢性病患者健康責任高于1種慢性病患者,但精神成長不如1種慢性病患者。2種以上慢性病患者獲取的健康資訊更多,更關注自身健康,但偏于悲觀。
從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的利用與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關系來看,接受過全科醫(yī)生的健康教育和慢性病隨訪的調(diào)查對象,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優(yōu)于未接受組,而是否在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機構定期治療慢性病和是否與家庭醫(yī)生簽約并無影響。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健康教育與慢性病隨訪這2項衛(wèi)生服務利用對健康責任和體育運動2個維度有影響,而對其他4個維度的影響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健康責任包括“選擇低脂肪、低飽和脂肪和低膽固醇的食物”“限制糖和含糖食物的使用”“與專業(yè)人士討論健康問題”“每月至少1次自檢身體”等條目,與全科醫(yī)生健康教育的內(nèi)容相關;而體育運動包括“遵循制定好的運動計劃”“從日常生活中得到身體鍛煉”“運動時會測量自己的脈搏”等條目,也是全科醫(yī)生健康教育或慢性病隨訪時的內(nèi)容。是否在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機構定期治療慢性病對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無影響,原因在于大多數(shù)調(diào)查對象認為的定期治療慢性病等同于定期在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機構開藥[13]。而與研究假設相悖的是,是否簽約家庭醫(yī)生對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無影響,原因有二:一是廣州市家庭醫(yī)生簽約政策的實施時間不長,效果暫不明顯;二是健康行為的改變是一個長期過程,知-信-行模式顯示行為的轉(zhuǎn)變是一個既復雜又困難的過程,需要一個較長周期[14]。
本研究納入的慢性病患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胃炎等多種疾病,但并未對病種進行區(qū)分,未考察不同病種的慢性病患者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差異及接受全科醫(yī)生服務的影響,擬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將研究對象細化為不同病種的慢性病患者。
綜上所述,改善健康促進生活方式是慢性病患者延緩病情和預防并發(fā)癥、提高生活質(zhì)量的重要措施。本研究表明:年齡>65歲、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個人月均收入≤2 000元是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干預的重點對象;精神成長、壓力管理及體育運動是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重點干預維度,應通過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等輔助手段提高慢性病患者壓力管理的能力,以及制定適宜慢性病患者的體育活動計劃。此外,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提供的健康教育服務和慢性病隨訪服務是有效的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干預手段,應覆蓋更多的慢性病患者,以及逐漸擴展到健康責任、壓力管理等維度。
作者貢獻:陳愛云負責調(diào)查問卷設計、資料收集、撰寫論文并對文章負責;張亮負責統(tǒng)籌調(diào)研及文章審校。
本文無利益沖突。